《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50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主要教学两个量的整数倍关系。比较两个量大小的时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比较它们的差(相差问题),另一种是比较它们的比率(倍比问题)。
2.本课时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虽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但是由于三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习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直观材料的基础之上,对数学方法的领悟也必须建立在实践经验上。在前面的学习中,两个量的大小关系是通过作差比较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较少有关于“倍”的体验,故对“倍”的理解要困难一些,所以,例1提供“小兔吃萝卜”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比较水萝卜(6根)和胡萝卜(2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比较两个量大小的方法,也为后续学习比例、一元函数打下基础,更是学生乘法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方面。
备教法学法
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认识”,“倍的认识”是在“比多少”和“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动手操作的吸引力。我设计圈一圈、摆一摆等活动,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立“几倍”与学过的“几个几”的联系,初步认识倍的含义,建立倍的直观模型。
概念教学重在体验抽象模型,为了高效,我设计了表格式探究活动,即通过你摆我填的游戏,同桌合作完成下面这样一个表格,要求: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想摆几个2根就摆几个2根。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2根 ( )个2根 ( )倍
2根 ( )个2根 ( )倍
2根 ( )个2根 ( )倍
2根 ( )个2根 ( )倍
2根 ( )个2根 ( )倍
通过这个表格,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几个2就是2的几倍,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在观察、操作、对比等活动中,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获得“倍”概念
的直观体验中,培养抽象能力。
3.对比、质疑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理解倍的含义。
备已学知识
1.乘法的含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2.除法的含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 倍的含义
问题导入 每种萝卜各有多少根?数一数,圈一圈,填一填。
有( )个2根,的根数是的( )倍;有( )个2根,的根数是的( )倍。(教材50页例1)
过程讲解
1.观图、读题,获取数学信息
小兔子们的面前有三种萝卜:2根、6根和10根。
2.探究“倍”的含义
图中有2根,把的数量看作1份数。把6根按照每2根1份圈起来,恰好可以圈3份。如下图:
3.探究和的倍数关系
把10根也按照每2根1份圈起来,恰好可以圈5份。如下图:
发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解决问题
有(3)个2根,的根数是的(3)倍;有(5)个2根,的根数是的(5)倍。
5.列举有关“倍”的实例
(1)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
(2)★★★★
☆☆☆☆ ☆☆☆☆
☆的个数是★的2倍。
归纳总结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备教学资源
怀表成了鸡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保姆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全神贯注计算的牛顿,头也没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鸡蛋煮了没有,牛顿头也不抬地说:“煮了!”她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处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地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有女善织布
今有女子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
题目中的“善织”是说该女子善于学习,织布数量不断长进。“日自倍”是说每天织的数量都比前一天翻了一倍(或翻了一番),也就是说,她每天织的数量都是前一天所织数量的2倍。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题目可以理解为:有一位女子善于织布,第一天织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从第二天起,她每天织的数量都是前一天所织数量的2倍,她5天共织了5尺布。问题是求这5天里每天织布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