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导入:一位是东汉末年的一世之雄,易中天评价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一位是东晋末年的隐逸之宗,苏轼评价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你们知道,这东汉末年的一世之雄、东晋末年的隐逸之宗分别是谁吗?
英雄和隐士的人生选择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
活动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添加标题
“英雄诗人”曹操
作者介绍
(155-220),字孟德,三国魏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政治措施: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
军事功绩: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文学成就:“建安风骨”的领袖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田园诗人之祖”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早年(29岁前):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41岁):“归隐田园”
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1)古代诗歌体裁,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2)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短歌行》既有短歌微吟低唱的特色,又有曹操独特的“慷慨悲凉”风格。
文体知识——歌行体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大战前夕,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创 作 背 景
东晋朝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的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诗 歌 体 裁 题 材 节奏 韵律 情感 风格 时代
背景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分享交流。
赤壁大战前夕
宴饮宾客之时
几仕几隐
官场黑暗
最终辞官
慷慨悲凉
恬淡宁静
短促
激越
舒缓
平和
抒情诗
田园诗
四言古诗(乐府诗)
五言古诗
活动二:梳理诗意,感悟诗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yōu
duō
qì
mò
zā
bǔ
yàn
wèi
qiān
【学习活动二】寻找诗眼,探究情感。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ài
zhuō
fán
忧
归
【学习活动二】寻找诗眼,探究情感。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大家分为两组,一组为东汉英雄群,一组为东晋隐士群。小组合作,结合诗句,围绕诗眼、写作思路制作相应诗作的思维导图,并板书在相应区域。最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就思维导图进行阐述。
(一)探究曹操之“忧”
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一忧:人生短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忧:贤才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忧:功业未就
(一)探究陶渊明之“归”
思考:诗人围绕“归”写了哪些内容?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学习活动三)何以写忧——聚焦诗歌的写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消逝了,极言人生的短促,感叹时光易逝。
杜康,代指酒。
比兴
《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借代
设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渴望之情。
用典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
比兴、设问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以乌鹊喻贤才,比喻贤才还没有归宿,尚在徘徊的状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心情。
比兴、设问
用典: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得诗歌典雅耐读、富含文采;生动形象,含蓄简洁,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表现诗人招纳贤才的热情。
用典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用典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现诗人的求贤若渴。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用典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势解》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思考:诗中的四个典故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忧
志
总结归纳
人生苦短(忧)
贤才难得(忧)
功业未就(忧)
一统天下(志)
忧愁
激昂
高昂激越、悲凉苍劲
全诗着眼点
忧
功业未就
贤才难得
全诗落脚点
志
一统天下
整体感知
诗歌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活动四】分析手法。领略田园之美。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反映了陶渊明对此的厌恶,
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为什么要“守拙”?
陶渊明自比,意在表现误入官场急于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静
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加彩色渲染,称为“单线平涂”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笔墨,不用修饰,不加渲染烘托,描写鲜明生动的形象。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bì)间,没有系裙,就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陶诗: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简洁,朴素
铺陈,华丽
朱自清: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归去如何?
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自由、安逸、喜悦,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相呼应的,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归隐后的情感的诗句和词语。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痛心悔恨、鄙弃厌恶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璞归真”。 )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归
田园
丘山
自然(真)
尘网
樊笼
(官场)
归园田居
隐者的自然真诚
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我们看到了怎样的陶渊明?
诗人的人生态度?
曹操
陶渊明
雄心的志者
真诚的隐者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出世与入世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大选择,曹操《短歌行》表达的是积极入世,决心建立一番功业;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的是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
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 如果是你,处在今天的时代潮流中,你会如何选择 为什么
探讨
观点一 我赞成曹操的处世态度。
积极入世,尽力而为,是让人生更有价值的誓言与态度,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奋发有为,知不足而奋进,是锤炼和造就自我的关键。正因为韶光易逝,我们才更应做一个先驱者、一个拓荒者,增加生命的厚度,拓展生命的深度。“老骥伏枥”尚“志在千里”,作为新时代“后浪”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将汗水挥洒在奋斗中 只有积极进取,改变应改变的,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观点二 我赞成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人在涌入社会洪流的过程中不慎迷失了方向,改变了初衷,一味追名逐利。或许,我们应该慢下来,停下来,探求自我人性的纯洁,学习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人生态度。况且,获得这返璞归真的喜悦并不一定要离群索居,也可以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守护住一片心灵净土。
观点三 我觉得应辩证统一地看待。
面对各自的人生,陶渊明选择归隐出世,曹操却选择积极入世,二者行为看似相悖,实则都体现了处世的大智慧。新时代的我们也应当以一颗出世之心,达入世之境。淡泊于名利,积极于进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应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积极奋斗之上,在为国奋斗的同时坚守心灵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