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论证思辨,感受思想光芒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九年级上册 单元 第五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 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议论文时,应关注论证和语言两个方面内容,在本专题中论证侧重于论证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学情分析】
1.诊断测试
请仿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和语言,写一篇《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么》的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2位学生)
在语言上:
(1)87%的学生尝试运用了反语、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2)46%的学生在反语、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初步形成了统一的语言风格。
(3)仅18%的同学,语言具有逻辑性,并通过反语、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了鲜明的感彩。
在论证上:
(1)83%的同学的论证形式和结构体现为驳论文。
(2)58%的同学在具备驳论文的形式和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论点。
(3)仅25%的同学能够选用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批驳“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能够整体把握驳论文的形式和结构,但无法在细部上把握其语言和论证。具体情况如下:在语言上,80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7%)能够发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语言特点,并尝试借鉴;但在借鉴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了表层,42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46%)关注到修辞运用能够建构统一的风格,仅17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8%)关注到语言的逻辑性及其建构的感彩。在论证上,76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3%)能够发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形式和结构,并尝试借鉴;在借鉴的过程中,53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58%)能够关注到驳论文和立论文的共同点,明确提出观点,但仅23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25%)能够关注到驳论文和立论文的差异,使用一定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对观点进行批驳。
三、学习内容确定
九上第二单元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立论文的写作,并明晰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单元是学生首次接触驳论文,需要学生在立论文的基础上,学习驳论文。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能够初步发现驳论文在语言和论证上都与立论文有所差异,但大多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发掘驳论文在语言组织背后的逻辑性及其鲜明的情感态度,也无法辨析立论文和驳论文在论证上的差异,运用一定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批驳。因此,辨析立论文和驳论文的差异、分析品味驳论文的语言、恰当合理有力地进行批驳,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说明】
本单元所选议论性文章,都带有思辨色彩,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砭时弊,阐释了公理正义;《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聚焦学术、思维,前者论述了怀疑精神与学问的关系,告诉我们治学要有怀疑精神,后者阐述了如何拥有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创造宣言》探讨了创造的意义,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它们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学会用材料支撑观点,学会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运用讨论的规则和方法。
同时应注意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语言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怀疑与学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创造宣言》气势充盈,激情洋溢。驳论方式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了驳论证的方式批驳观点,《创造宣言》则用举反例的方式驳观点。
【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课文 分解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了解驳论的特点,能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3.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和体会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美)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提作者的观点。2.理解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0创造宣言/陶行知 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并品味文章逻辑严谨、热情洋溢的语言特点。
写作: 论证要合理 指导学生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统一,材料能够支持观点,并能恰当使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严密,结构合理。
口语交际:讨论 了解讨论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讨论的特点和规则,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讨论方法。
【情景主题任务】
班级开展“论证思辨,谁是王者”的活动,请仔细研读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文,学习立论和驳论的方法,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议论之树射出批驳之箭,活动将评选出射箭王者。活动结束后,请梳理反思,撰写一篇驳论文。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共12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辅助(2课时)
第一课段 通读课文,得阅读之法(3课时)
第二课段 自主活动课(3课时)
第三课段 明确规则 共同讨论,射出批驳之箭(2课时)
第四课段 锤炼思想 书写驳论,凝聚驳论之文(2课时)
教学实施
【课前学习任务】
一、自读扫除字词障碍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搽chá:用粉末、油类等涂。
玄虚xuán xū: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
渺茫miǎo máng: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也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麻醉má zuì: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cuī cán:使人或物受到严重的损害。
诓骗kuāng piàn:欺骗,骗取。
怀古伤今huái gǔshāng jī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埋头苦干mái tóu kǔ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shěshēn qiúfǎ: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后继qián pū hòu jì: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zì qī qī rén: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bù zú wéi jù:不能作为依据。
19 《怀疑与学问》
凶险xiōng xiǎn:形容(情势等)危险可怕,也形容凶恶阴险。
视察shì chá:察看,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盲从máng cóng:比喻自己没有主见,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做事。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时,照原标价减去的成数。
流俗liú sú: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习惯,多含贬义。
墨守mòshǒu:形容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 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0 《谈创造性思维》
探求tàn qiú: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
创意chuàng yì: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压榨yā zhà:比喻剥削或搜刮。
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行之有效xíng zhīyǒu xiào:实行起来有成效。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chízhīyǐhéng: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jǔ: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
21《创造宣言》
中伤zhòng shāng: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dùn 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lǔdùn:愚笨,不敏锐。
懦夫nuò fū:软弱胆小的人。
豢养huàn yǎng:喂养,比喻收买培植爪牙。
灌溉guàn gài: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huàlóng diǎn jīng: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zì bào zì qì: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shān qióng shuǐjìn: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lù: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字词笔记
容易读错的音 容易写错的字 容易混淆的词语
二、知识回顾
1.学生阅读课本P90页“单元导读”内容,明确并勾画本单元文章的主题、文体特征、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目标。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详见以上单元目标)。
3.学生温习第二单元文章内容及重点,回顾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复习、梳理重点知识)。
第二单元 文章重点内容及议论文知识梳理
议论文知识 课文 重点内容
1.议论文三要素为: 。 2. 是指议论性文章中作者对某个问题或事物的主张、看法、态度或观点,它通常用一个表意明确的句子表述出来。论点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如八下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的在开篇就亮出观点,如《敬业与乐业》:有的在文章结尾总结观点。3.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 和 两种。使用论据要确保材料准确,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4.论证是指选用恰当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和 等。5.从论证的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两种: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也是一种论证,论证对方观点的错误。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有三种方式:驳论点、 和 。6.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7.议论文的语言具有 、鲜明、严密的特点。 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1.文章开篇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提出“ ”的中心论点,然后从谈论“有业”“ ”“ ”的重要性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2.文章讲述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绸的例子,这是运用 论据,进行举例论证。文中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是运用 论据进行道理论证。在讲到职业乐趣时,以赛球为喻,这属于 论证。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的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 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 。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作者善于运用 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极具讽刺效果。
9* 论教养 《论教养》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然后连续列举六种不适当的表现,说明这就是真正缺乏教养的人,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 ( 。” 接着论述“风度“”优雅举止“与教养的关系,叙议结合,层层深入地阐发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思路清晰,以“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结构,描写、论述了“精神的三间小屋”,表达自己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文章虽重在说理,却善于运用文学的比方进行描绘、阐述,大量运用 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可见、可感,形象生动。
学生速读本单元四篇文章,初步理解内容,梳理议论文的相关要素,完成以下自学提纲(不强求学生一定都完成,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但一定要把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
第五单元 初读自学提纲
课文 初读感知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46676 / ) 1.议论方式: 。2.批驳的观点: 。立论观点: 。3.论证方法: 。
19 怀疑与学问 1.议论方式: 。2.观点: 。3.论证方法: 。
20 谈创造性思维 1.观点: 。2.论证方法: 。
21* 创造宣言 1.议论方式: 。2.观点: 。3.论证方法: 。
四篇文章的对比:相同点: 。不同点: 。
我的疑惑:
第一课段 通读课文,得阅读之法(3课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跳读,明辨“树”与“立”,读出对比之味
(1)自主读,标注鲁迅先生呈现观点的主要句子。
预设:①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追问:请根据课文注释和时代背景,说一说观点的持有者分别是谁。
预设:观点①的持有者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观点②③的持有者是鲁迅先生。
(2)指导读,读出失望悲观、垂头丧气之情。
试着给“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一句加上适当的语气词,读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心理。
预设: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呀。(读出失望、悲观之情)
(3)指导读,读出自信自豪、坚定有力之情。
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饱含的情感。
预设:“我们”重读,“中国人”字字有力。(读出自信自豪之情,读出坚定有力的语气)
2.寻读,感知“驳”与“结”,读出理性之情
究竟如何判断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简要回答。
预设: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它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情要理性辨识,不可随波逐流,要有怀疑精神)
3.回读,读出驳论之思路
回读对比之情、理性之情的句子,思考本文的基本思路。
预设:树—驳—立—结
树靶子(第1、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敌论(第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
立己论(第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资料助读:驳论文常识
出示: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设计意图】驳论文,学生接触得少,知识积累得也少,故淡化文体意识,采取四重朗读法。既读出了鲁迅先生写作时五味杂陈的心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又读出了驳与立的整体架构,更读出了其语言风格,最后补充驳论文常识,难点不攻自破,生成朗读、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
《怀疑与学问》
目标任务:读关键句,理清思路。
◎寻读关键句。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文中有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的,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而其中的“消极”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理清思路。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中心论点
《谈创造性思维》
一、选读,比照思维知观点
自读前三段,比较我们刚才讨论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
预设:一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
课件出示:
过渡句:
(1)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比照观点,理清论证结构
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出示:
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问题)
本论(第4—12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有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第二层(第9—12段):论述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结论(第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形式,即我们常说的“三段论”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我们在初学写议论文时,可以采取此形式,使自己的习作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旁批,是教与学的抓手。通过旁批梳理出过渡句,有利于学生理清论证思路,也有利于理解本文递进式的结构方式。同时又追问启发学生,自然会积累多样化的议论文结构方式。
三、跳读,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1.找出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证以上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预设:
(1)举例论证:举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举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名人事例,论证他们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是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其反复推敲。
(2)道理论证: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
2.补充材料
你能列举几个创造性思维正面或反面的事例吗?
预设:
(1)正面事例。
①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看到自己的身体入水后,水面上升并缓缓向外溢出的现象,通过直觉思维,想到揭穿“金冠之谜”的方法,继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后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
②有一次,伽利略在大教堂祈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油灯的链条不断晃动发出的嘀嗒声惊扰了他,引起了他的思考,他觉得链条晃动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他立刻回家反复进行了实验,最后发现了“钟摆定律”。
(2)反面事例:“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墨守成规”中的墨子、“郑人买履”中的郑人。
【设计意图】区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议论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故采取跳读方式,让学生辨识观点与材料,理解两者的逻辑关系。同时通过举例论证,深化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使学生有意识地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四、拓读,生成思维能力
1.仿写练习
仿照例句,用“1+1=1”写一句话。要求:富有想象力,体现创造性思维,并有一定的哲理。
例句: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国家的希望。
预设:
一生不懈的努力+一生严谨的治学=一点微薄的成就。
一群忘我的人+一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一个民族的腾飞。
一贯的诚实+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
一点辛勤付出+一生负责任的态度=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2.摘抄语句
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写一点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自主写作,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表达与积累,是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生成的双翼。通过例句仿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造句能力,还能让学生把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作文中去,为作文增添光彩。通过摘抄句子,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结束语:一个人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民族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
《创造宣言》
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理清思路,完成填空
出示: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2.比照思路,明晰观点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批驳的观点又有哪些呢?请完成下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小结)
预设:
出示:
作者的观点 我们要创造
批驳的观点 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自己太无能不能创造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设计意图】以提示性填空练习为手段,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抓手,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思路。
二、探究归纳,辩证深思
1.精读探究
(1)阅读第3、4段以及第13段,探究作者在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没有创造力的可悲”这两个分论点时所采取的方法。
预设:
第3、4段主要运用了喻证法,将教育比作雕像,将教育方法比作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第13段主要运用了喻证法,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用“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力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2)阅读第5—11段,探究作者批驳错误观点时所采取的方法。
预设:
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在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磅礴。
资料助读:举例论证
出示: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2.扩写深思
请同学们任选作者批驳段落的一个论据,根据示例将其扩写成一段话。要求:扩写内容能支持作者观点,重点扩写作者所举反例中能驳斥观点谬误的相应细节或事实。
出示: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形状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粗糙至极;颜色深浅不一,丑陋无比。可是当它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经过雕刻,叮叮咣咣,丑陋变神奇,平凡变不朽。谁说平凡不能创造?
学生仿照示例扩写,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预设:莫尔扎特,3岁显露音乐才能,4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11岁即作有歌剧。小小年纪,如此创造,谁能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呢?
3.探究思辨
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哪一段中作者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预设:
首先,第9段中作者举出不识字的慧能的例子来驳斥“我太无能,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类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
【设计意图】此板块教学,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感悟驳论的基本方法,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是必然的关系。既有比较归纳,即思辨的思维训练,也有语言实践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思维能力。
第二课段 自主活动课(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分析梳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4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学习资源
本单元四篇文章
四、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完成每一课的思维导图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思维导图
问题:
1.怎样理解文中“中国人”的内涵?
2.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
参考答案:
1.(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为国家进步而奋斗,富有反抗精神的广大人民)
(5)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所有的中国人)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
2.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2)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木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怀疑与学问》
思维导图
问题:
质疑探索。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别”的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示例:
七年级学习《木兰诗》时,我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两句,颇有怀疑。一个女孩子和一群男人朝夕相处十余年,怎么会发现不了呢?男女有别,她的身材、生活习惯等应该很容易被发现呀!
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对当时的情况做了一些了解与分析,个人觉得大概有这样一些原因:
第一,花木兰是北魏人,属于游牧民族,从小骑马射箭长大,所以体格应该很健壮。再加上古代战争往往条件十分艰苦,缺衣少食,高强度行军作战,这些都可能对花木兰的外形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至于被人一眼看穿。
第二,从文中可以看出,花木兰是骑兵。在南北朝时期,骑兵是靠马而卧,这样有突发状况可以立即参战。他们整天都和自己的马匹待在一起,并不像步兵聚在一起休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
第三,诗中提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样的荣宠显然不是普通士兵能够得到的,说明花木兰在从军的过程中可能做了军官。军官自然就与士兵不同了,她会有自己的营帐,别人当然就更难发现她是女子这个事实了。
结束语:《怀疑与学问》是作者一生的注脚,也是对后人的谆谆教导,如今也成为我们读书求知的指明灯,让我们感受他议论性文章别样风光的同时,也如他一样行走在怀疑的路上,不轻信,善思辨,更有智慧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谈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
问题:
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水汽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创新的规律。
《创造宣言》
思维导图:
缩写“宣言”,感悟“文体”
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人各富有理性良知,诚应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载之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主张、国籍或门第、财产、出身或他种身份。
且不得因一人所隶国家或地区之政治、行政或国际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地区系独立、托管、非自治或受有其他主权上之限制。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
(节选自《世界人权宣言》,形式略有改动)
缩写,生成宣言理解
仿照《世界人权宣言》的形式,缩写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预设: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学习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评价量表对本组同学本课段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评价,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单。
序号 评价项 评价等级 评价说明
1 圈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批驳 ☆☆☆☆☆ 正确圈划出一处批驳得1颗星。以此类推,正确圈划出五处及以上的批驳,得5颗星。
2 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批驳的语言特色。 ☆☆☆☆☆ 准确分析出一处批驳的语言特色得2颗星。以此类推,分析出三处及以上批驳的语言特色,得5颗星。
3 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批驳的方式 ☆☆☆☆☆ 正确分析出一处批驳的方式得1颗星。以此类推,分析出五处及以上批驳的方式,得5颗星。
4 评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批驳的合理性、精准度和力度 ☆☆☆☆☆ 准确地对一处批驳进行评价,得2颗星。以此类推,准确地对三处及以上的批驳进行评价,得5颗星。
5 为《怀疑与学问》一处立论定制一只批驳之箭。 ☆☆☆☆☆ 小组最优的批驳之箭得5颗星:批驳具有合理性,且精确和有力,得4颗星;批驳具有合理性,较为精确和有力,得3颗星;批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得2颗星;能够批驳,但不具备合理性,得1颗星。
第三课段 明确规则 共同讨论,射出批驳之箭(2课时)
核心任务: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题,全班齐讨论;小组选择讨论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点深入讨论,拍成批驳小视频。
一、学习任务
(一)明确讨论规则,制定规则清单:在讨论前,先明确讨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共同制定讨论规则;
(二)小组依规讨论,围绕话题深入:分小组依照规则讨论,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话题分享看法,并在讨论过程中就某一特定观点深入探讨,形成讨论报告;
(三)小组思想碰撞,整理完善报告:各小组进行口头报告展示,认真倾听反思,整理完善小组讨论报告。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讨论》
四、完成任务
(一)全班齐讨论,确定讨论规则:全班共同商议,根据口语交际中提出的讨论规则,想想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共同补充并完善讨论规则。
学习任务单一:补充并完善讨论规则
讨论规则 简要说明
(二)小组初讨论,形成讨论报告:小组确定好主持人、汇报人和记录人,成员间合理分工,最终围绕一个点撰写讨论报告,并在班级分小组进行口头展示。
学习任务单二:小组初讨论记录表
组别: 组长 时间
讨论问题:
小组成员:
主持人: 汇报人 记录人
小组发言记录
(三)小组再讨论,完善讨论报告:各小组进行口头报告展示,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讨论并反思小组报告的不足之处,整理完善讨论报告。
【小贴士】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主要特征是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通过对话及讨论问答,使学生自己得到答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在议论文写作中,苏格拉底式提问表现为:
学习任务单三:小组再讨论记录表
组别: 组长 时间
讨论问题:
小组成员:
主持人: 汇报人 记录人
其他小组口头汇报记录
苏格拉底式提问
五、学习评价
小组反思总结本课段所学,展示小组两次讨论的过程性及终结性成果,拍成小视频,优秀小视频将进行公开展示。
要求:(1)有开头语、过程性及终结性成果展示;
(2)过程性成果中要体现反思,既包括对论题的认识,也包括对批驳的学习与思考;
(3)每位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并展示自身的过程性成果;
(4)形式自由,鼓励创新。
示例:
大家好,我们是XX学校初三某班的……,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话题,我们小组进行了两次讨论。
第一次讨论,我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我认为……(展示个人观点);然后,我们进行了相互的说服……(展示讨论过程)。小组初步形成了讨论报告……
在其他小组进行口头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展示小组的发现)。然后,我们开展了第二次讨论,并运用了苏格拉底式提问对之前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展示个人观点);接着,我们进行了相互的说服……(展示讨论过程)。小组最终形成了讨论报告……
经过这两次的深入讨论,我们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反思……(展示小组反思);同时,也对批驳有了更多的思考……(展示小组思考)。
第四课段 锤炼思想 书写驳论,凝聚驳论之文(2课时)
核心任务:在小组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反思,撰写一篇驳论文。
一、学习任务
(一)梳理讨论,树立观点:梳理第三课段的讨论,选择最不赞同的一个观点作为靶子;
(二)选择论据,恰当论证:选择恰切的论据,反驳对方观点,并适当地运用论证方法;
(三)拟写提纲,有力批驳:迁移运用第一课段所学,明确论证的结构和思路,完成驳论文的提纲;
(四)讨论分享,完善提纲:组员间分享提纲,迁移运用第二课段所写,从批驳的合理性、精确度和力度三方面进行讨论思考,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并完善个人的提纲。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核心资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论证要合理》;
2.辅助资源:前三课段的学习笔记、积累的写作素材;
3.助读资源:立论谬误小贴士。
四、完成任务
(一)树靶子:在第三课段的讨论,选择自己最不赞同的一个观点作为靶子,梳理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其谬误之处。
【小贴士】
立论中存在的主要的谬误之处:
(1)论点存在片面性或逻辑性错误——→驳论点
(2)论据存在虚假性、错误信息或没有说服力——→驳论据
(3)论证过程中存在逻辑性错误,如:论点与论据不一致,论点间存在对立关系等——→驳论
学习任务单 树好靶子
对方的论点 对方的论据 对方的论证 谬误之处
(二)射靶子:选择恰切的论据,运用有效的批驳方式,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批驳。
学习任务单 射准靶子
己方的论点 己方的论据 己方的论证 批驳方式
(三)明思路:明确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确定好标题,完成驳论文的提纲。
己方的论点 己方的论据 己方的论证 批驳方式
学习任务单:拟写 写作提纲
标题 论点 论据 批驳方式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论证思路
(四)交流评价与完善:组员间分享交流,从批驳的合理性、精确度和力度三方面进行讨论思考,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并完善修改好个人的写作提纲。
五、学习评价
梳理总结本课段所学,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题,明确观点,选好论据,恰当论证,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驳论文写作评价参考量规
等级 描述
一类文 论点清晰、新颖,有一定深度;批驳合理、准确,有力度;论证思路清晰,论证结构严密。批驳语言有特点,能够自如地运用反语、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论证方法,用词恰当准确,字迹工整,无拼写错误,行文流畅。
二类文 论点较为清晰,但缺乏深度和新意;批驳较为合理、准确,有一定的力度;论证思路较为清晰,论证结构较为严密。批驳语言有一定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反语、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能够运用事实和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卷面相对整洁,有拼写错误,部分句子不够流畅。
三类文 论点不清晰或模棱两可,批驳缺乏合理性和准确性;论证思路不清晰,缺乏论证结构。批驳语言逻辑不清晰,不会使用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论证方法单一,书写较为潦草,拼写错误较多,句子不连贯甚至断句。
四类文 没有论点,批驳无力,甚至存在谬误,论证思路凌乱。批驳语言存在前后矛盾等漏洞,不会使用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不会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没有例证,行文不流畅,字迹模糊不清,拼写错误不断,多处句子不连贯。
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你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你的观点是合理的,为什么其他的观点却不合理呢
你还能找到其他论据来佐证你的观点吗
你能够详细阐释,从而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你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