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教学案
3-1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明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阐述食物网的复杂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理清主干知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类型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
项目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作用 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的最活跃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实例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主要是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食物链 玉米―→蝗虫―→蛙 ―→蛇―→鹰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营养级级别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2)食物网
①概念: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
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③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2)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
(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
2.连线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在探究中学明]
1.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
(1)如图甲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乙为海洋生物的一个场景, 两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均有植物、动物、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图甲与图乙中的生物能否相互交换,为什么?
提示:不能。每种生物生活的环境不同,都与自己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适应,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如图为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示: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是由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以池塘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分之间的关系。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哪些?是否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举例说明。
提示:图中的水草、浮萍、栅藻、团藻等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生产者并不都是绿色植物,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
(3)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有哪些?消费者是否都是动物?举例说明。
提示:虾、草鱼、黑鱼等动物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并不一定都是动物,如菟丝子和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
(4)分解者是否都是细菌和真菌?
提示:不一定,如蚯蚓和蜣螂等也是分解者。
[在深化中提能]
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
项目 组成内容 作用 同化类型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者 ①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细菌等; ②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等 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自养型
消费者 包括营捕食生活的生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如菟丝子)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异养型
分解者 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 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异养型
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消费者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例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和硫细菌等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是消费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答案] C
[例2] 下面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遇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物质和能量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生产者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等;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的,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如根瘤菌也是消费者,但属于原核生物;细菌中有很多属于寄生菌类,属于消费者。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蟑螂等;生态系统的基石是b(生产者)。
[答案] A
生态系统成分中的三个“≠”
(1)生产者≠植物: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某些细菌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某些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动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等。
(3)分解者≠微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能自养的微生物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是消费者。
[在应用中落实]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蓝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植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解析:选B 细菌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蓝细菌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因此蓝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正确;植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C错误;动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D错误。
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D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只营腐生生活,不营寄生生活,B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误;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D正确。
[在探究中学明]
下图为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条食物链。
(2)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
(3)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4)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5)猫头鹰所在的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猫头鹰。
(6)该图作为生态系统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7)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8)若狐灭绝后,兔子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兔子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在深化中提能]
1.明确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六个易误点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3)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4)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的是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5)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6)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青蛙和蜘蛛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种间竞争关系。
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化
(1)当第一营养级(草)生物数量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
(2)当“天敌”蛇减少,则被捕食者青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的情况:在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吃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吃蛇,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例1]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特征的是( )
A.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C.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
D.同一种动物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
[解析] 同一营养级的动物可以包括多个物种、多个种群;一种生物可以被一种或多种生物捕食;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同一种动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可占据不同营养级。
[答案] C
[例2] (2022·广东高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解析] 图中食物网包含的食物链有a→f、a→d→e→f、a→d→e→c、a→c、b→f、b→c。 a、b处于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d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植食动物;e处于第三营养级,是肉食动物;c、f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以处于第四营养级,是杂食动物。C正确。
[答案] C
[在应用中落实]
1.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解析:选B 大量捕捉蛙以后,害虫失去了天敌,所以害虫数量会迅速增加;蛙减少以后,蛇的数量不会变化很大,因为蛇有蛙和鼠两个食物来源,但鼠的数量会因蛇的大量捕食而减少。
2.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与兔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B.若除去鼬,则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解析:选D 兔和人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二者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除去鼬,鹰缺乏竞争,数量会增多;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竞争会增强;从植物到鹰的食物链有4条,因此植物中的能量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课堂巩固落实]
1.(2021·广东高考)“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解析:选C 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光合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选B 光合细菌为自养型微生物,属于生产者;蚯蚓为腐生动物,即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3.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选D 生产者能将无机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转化为体内的有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动物排遗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自然界中。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B.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
D.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
解析:选C 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同种生物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错误;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成分,如细菌可以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C正确;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5.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将有所变化。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 D.都上升
解析:选B 花鲢以水蚤为食,故花鲢被大量捕捞后,水蚤数量将会增加,导致绿藻数量减少;乌鱼以花鲢和白鲢为食,花鲢被大量捕捞后,乌鱼将会捕食更多的白鲢,故白鲢的数量将减少。
[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
B.大部分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选D 由于一种生物可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被多种生物摄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大部分动物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正确;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细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是生产者,D错误。
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公园中的全部菊花;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的棉蚜;③一个果园中所有的苹果树及其无机环境;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⑤长江中的全部生物;⑥密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A.①③⑥ B.②④③
C.②⑤⑥ D.①⑤③
解析:选C 种群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①中菊花不一定是同一物种;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③中没有包括全部生物;群落是一定地域中的所有生物,④不是全部生物。
3.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中,至少具有的营养级数目和螳螂在此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分别是( )
A.3个、第二营养级 B.3个、第三营养级
C.4个、第二营养级 D.4个、第三营养级
解析:选D 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该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故该食物链至少有4个营养级,螳螂处于第三营养级。
4.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初级消费者 D.次级消费者
解析:选D 在一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环环相扣,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巨大变化,紧接其后的营养级的生物马上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其他营养级也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同紧接其后的营养级相比,影响要小些,而且一般要慢些。故选D。
5.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食草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解析:选C 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
6.下列有关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选A 图示的各种成分既有生物,也有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群落应指该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题图中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不能与蝉构成种间竞争关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是四级消费者。
7.下图表示南极淡水湖中部分生物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
C.图中所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D.图中枝角类动物和桡足类动物是种间竞争关系
解析:选D 鞭毛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该生物关系示意图中,细菌是分解者,没有营养级别,B错误;图中所示成分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图中枝角类动物和桡足类动物都以鞭毛藻为食,是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8.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细菌、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解析:选A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d—蓝细菌(原核生物)属于a—生产者,e—腐生细菌(原核生物)属于b—分解者,即原核生物与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分别有交集。
9.如图为Ⅰ和Ⅱ两种生物在温度变化时耗氧量的变化情况,则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分别最可能是( )
A.Ⅰ是生产者,Ⅱ是消费者
B.Ⅱ是生产者,Ⅰ是消费者
C.Ⅰ和Ⅱ都可能是消费者或生产者
D.Ⅱ只能是生产者
解析:选B 由题图可知,生物Ⅰ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耗氧量逐渐降低,说明温度越低,需要消耗越多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释放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生物Ⅰ应为动物,而且是恒温动物;生物Ⅱ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耗氧量逐渐升高,说明温度越低,酶的活性越低,耗氧量越低,可为变温动物,也可为植物。故选B。
10.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H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选C 此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5条;在该食物网的5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H可由其他食物链的生物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11.某生物学课外研究小组统计了野外四种生物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百分比表示)。
种类 休息 与其他物种关系 进食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追逐物种B 55%吃种子 10%
物种B 20% 25%被物种A追逐 45%吃种子 10%
物种C 75%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1)根据表中信息,试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
(2)物种A、B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物种C、A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物种C和D一天中的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从食性角度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种A、物种B吃种子,属于初级消费者;物种C吃物种A,物种D吃物种C,据此写出营养结构关系。(2)物种A、物种B吃种子,属于种间竞争关系,物种A追逐物种B,可能存在捕食关系;物种C吃物种A,属于捕食关系。物种C、物种D一天中进食时间短而休息时间长,是因为它们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3)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1)
(2)种间竞争和捕食(种间竞争) 捕食 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12.下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和物种C、G、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共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图1中从白杨树开始的食物链有5条,从苔类开始的食物链有2条。初级消费者为B、C、G、E、F,以它们为食物的则是次级消费者,所以题图中的次级消费者是I、D、A。A以D为食物,两者又都以C、G为食物,故A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2)E是A的食物,但A还可以C、D、G、F为食物,所以E大量减少,对A的数量无明显影响。(3)由题图2可知,物种A的食物中C占的比例最大,故若除去全部的A,则C的数量会明显增多而成为优势种。因苔类、C、G、I都是生活在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故当C的数量明显增多,则苔类的数量减少,物种E和F会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答案:(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教师备选题]
1.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
A.蚯蚓 B.硅藻
C.硝化细菌 D.酵母菌
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上述生物中,只有硅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虽然是生产者,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蚯蚓和酵母菌都是分解者。
2.有关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解析:选B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3.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大鱼和海鸟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3)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所有海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_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若水绵大量减少,则水藻会________。
(5)大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6)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填编号)
A.海鸟 B.水绵
C.水藻 D.腐生细菌、真菌
解析:(1)食物链的条数计算是先从生产者开始的,此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生产者,应有两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2)大鱼和海鸟都捕食小鱼,两者为种间竞争关系,同时海鸟捕食大鱼,两者又为捕食关系。(3)海鸟、小鱼、大鱼都可处在第三营养级。(4)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若所有海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海鸟主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水藻的数量因甲壳类生物的数量减少而增多。(5)在食物链水绵→淡水虾→大鱼→海鸟中大鱼处于第三营养级;在食物链水绵→水蚤→小鱼→大鱼→海鸟中大鱼处于第四营养级。(6)此生态系统中水绵和水藻是生产者,海鸟是消费者,腐生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答案:(1)4 (2)捕食和种间竞争 (3)海鸟、小鱼、大鱼 (4)增多 减少 增多 (5)2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