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7:0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官学下移是推进先秦儒家君子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私学并没有完全抛弃官学的教育理念、目的和方式,二者紧密相关,“君子”是联结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里所谓的官学,是指周王朝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教育制度。官学受教育的对象主体是贵族子弟,也包含平民百姓。官学主要以《诗》《书》《礼》《乐》为教授内容。官学的教授内容与孔子开创的私学之教并非没有关联,孔子传授七十二子之徒“礼乐之教”,都说明私学和官学的共通性。官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选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周礼》)“选士”制度促进了人才培养,为周王朝的行政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民间“兴贤”“兴能”良好风气的形成。但官学随着周室的东迁而逐渐没落,春秋时期官学已经严重失能。
至孔子时代,官学失能现象愈演愈烈,《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而私学的兴起延续了官学职能,先秦儒家君子观念正是在这一局势下,经由孔子的大力推动得以发展的。孔子大力提倡私学,主张君子“文”“质”兼备,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君子文化。不过,应该注意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有关“君子”的培养理念,与周朝的官学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首先,从培养目的来看,官学追求的“德行”“道艺”与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相一致。官学本身是“兴贤”之举,是为了选拔出周王朝的行政人员,所以对德行和道艺有明确要求,这从传授者必须是“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的师资要求上就能看到。重“道艺、孝悌、仁义”在官学失能后并没有彻底消失,儒家将其延续下来并使之成为自身学说的核心。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述中皆有体现。后世往往将“君子”视为抽象的道德概念,实则与先秦儒家理念不甚相符。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官学主张“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和“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相一致。《诗》学、《礼》学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政治活动中的宴会饮酒、朝聘祭祀、诸侯盟会无不渗透着《诗》《礼》精神。
再次,从“兴贤”职能来看,官学通过“大比”之制,选贤举能使俊杰之士进入行政系统,为国家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官学下移后,士人的入仕往往借助师长的荐举得以完成,如在孔门,孔子“使漆雕开仕”(《论语·公冶长》)等。这些通过师长举荐的士人需要得到来自师长对其“德行”与“道艺”的肯定。战国时代儒家对弟子“德行”“道艺”要求更加严苛,要求弟子“言必称师”“不悖师说”,否则绝无入仕之可能。
总之,周制官学注重“德行”“道艺”的培养,在周室衰微、官学下移后,这一理念并没有消失,孔子开创的私学继承了官学的核心理念。先秦儒家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并非一味凸显作为道德楷模、人格典范的君子,而是集“德行”与“道艺”于一体的贤士。
(摘编自马爱菊《官学下移与君子“文质彬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二者联系紧密,官学后来严重失能,私学延续了官学职能。
B.儒家所提倡的君子观念与周朝的官学有着传承关系,经由孔子的大力推动得以发展。
C.在先秦儒家的理念中,君子要“文”“质”兼备,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达到的。
D.士人在官学与私学中入仕的途径不一样,前者靠“大比”之制,后者靠师长的荐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阐述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关系,然后明确指出“君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从培养目的、教学内容、“兴贤”职能三方面阐释孔子等儒家的理念与官学的关系。
C.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论证了先秦时期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共通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文末指出先秦儒家君子是集“德行”与“道艺”于一体的贤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朝“选士”制度有利于周朝行政体系的人才保障和民间“兴贤”“兴能”风气的形成。
B.文章从历史发展脉络这一维度,论述了君子自先秦到现在都具有同一内涵,没有变化。
C.官学对师资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而私学则没有此要求,在传授者的选取上比较随意。
D.战国时代只有儒家才会对弟子的“德行”“道艺”有所要求,最后师长认可才会举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由于有机体的全部基因都遗传自祖先,而非祖先那些未能成功繁衍后代的同辈,因此所有有机体都倾向于拥有那些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有机体天生便拥有成为祖先的本事,也就是说,它们善于生存繁衍。这也是为什么有机体倾向于遗传的那些基因,都有能力构建出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一具积极工作、不停努力成为后代祖先的躯体。这就是鸟儿如此善于飞翔,鱼儿如此善于游动,猴子如此善于攀爬,病毒如此善于散播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热爱生命、热爱孩子的原因。因为所有人继承的所有基因,都来自从未中断过的一连串的成功祖先,毫无例外。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能力成为后代祖先的有机体。
关于上一段落,有一种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方式。有人认为,当祖先成功繁衍,它们传递给儿孙的基因便由此获得了升级,超越了它们从父母处获得的基因。它们的成功对基因发挥了某些作用,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后代如此善于飞翔、遨游、求偶。错了。基因不会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它们只是得到了继承,除了某些非常罕见的随机错误之外,基因根本不会发生变化。并不是成功塑造了优秀的基因,而是优秀的基因造就了成功。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丝毫的影响。生而具有优秀基因的个体,是最有可能成长为后代的成功祖先的。因此,优秀的基因更有可能被继承到未来。每一代都是一道过滤、一个筛子:优秀的基因容易穿过筛子,进入下一代;拙劣的基因容易留存在早年离世的个体身上,或是那些没有繁殖的个体身上。拙劣的基因也许会因为运气好,与优秀的基因共存于同一个躯体之内,闯过一两个世代的过滤。但是,若想成功闯过数千道连续不断的过滤,不能只靠运气。在数千个连续的世代之后,依然存在的基因大概率是优秀的基因。
《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条河在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信息经由躯体,对躯体产生影响,但在路过之时,却不会受到躯体的影响。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代的时刻到来,某个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不会融合,而会彼此独立地进行重组。你体内的某个基因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母亲。同时,这个基因也来自你4位祖辈中的一位,来自你8位曾祖辈中的一位且只有一位,以此类推。长期来看,一个繁殖种群的所有基因都是彼此的伙伴。短期来看,基因存在于个体之内,与共处一体的其他基因获得了暂时的亲密关系。基因只有善于构建优秀的躯体,令其善于以该物种选择的特定生活方式生息繁衍,才能穿越漫长的时间长河留存下来。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须善于与同一物种(同一条河)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必合作,至少是不必紧密合作,因为它们无须共享同一具躯体。区别某一物种的依据就是,任一物种的所有成员体内都流淌着同一条基因之河,某一物种的全部基因要准备好成为彼此的好伙伴。当现有物种分裂成两个不同物种时,新的物种便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之河会出现分岔。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经过短暂的分离,两条河流便会各自独立,各自流淌,直到逐渐干涸,渗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过有性重组,不断混合再混合。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在物种分化之后,两套基因便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再也不会在同一具躯体之内相遇,也无须彼此合作。
物种为何会产生分化?是什么启动了基因的漫长告别?又是什么促使一条河流产生分支,形成渐行渐远、永不交汇的支流的?具体原因饱含争议,但无人质疑的一点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偶然发生的地理分隔。基因之河随着时间不断流淌,而基因的重组发生在活生生的躯体之中。躯体会占用空间中的某个位置:北美灰松鼠如果有机会遇到英国灰松鼠,也许有能力与之交配繁衍,但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很小。北美灰松鼠的基因之河已经与相隔4800公里大洋之外的英国灰松鼠形成了分化。事实上,虽然在假设的条件下,两队基因仍然有能力在恰当的时机成为好伙伴,但事实上它们已经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已经告别了,虽然这次告别目前来看并非无可挽回。再经过数千年的分离,两条河流就可能过于疏远,就算两种松鼠相遇,它们也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这里所说的疏远,并非指空间上的疏远,而是指彼此相容能力上的疏远。这类事件,几乎可以肯定与灰松鼠和红松鼠的分离有一定的关联。后者之间无法实现异种交配。在欧洲的某些地方,灰松鼠和红松鼠的活动范围有重合,虽然它们会相遇,很可能有时还会因为抢夺坚果而彼此敌对,但它们已经无法交配,更无法产下拥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们的基因之河彼此太过疏远,也就是说,它们的基因不再适合在同一具躯体之中彼此合作。许多世代之前,灰松鼠的祖先和红松鼠的祖先是同一个个体。但后来,它们在地理上产生了分隔,也许是隔了一条巨大的山脊,也许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最终则演变成了大西洋,而它们的基因组合也愈加不同。地理上的分隔致使往日的好伙伴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对者。水火不容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此时的道别便是永远。两条河流分离开来,命中注定渐行渐远。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人类祖先和大象祖先在久远的过去互道的永别上,发生在鸵鸟祖先和蝎子祖先的永别上。基因之河是一条DNA之河,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基因之河》)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机体倾向于从祖先身上继承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基因后来也不会得到提升。
B.有机体个体基因有优劣之分,拙劣的基因很难有与优秀的基因被后代继承的同等概率。
C.“这个基因也来自你4位祖辈中的一位”中的“这个基因”是指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基因。
D.作者认为,北美和英国灰松鼠的基因不能成为好伙伴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会再融合。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2段的内容看,当事物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时,有些人习惯性地依据结果进行推断,从而产生一些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B.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任何的影响,这是由于基因本身除随机错误之外,根本不会发生变化。
C.分岔后的基因之河不会污染其他河流,主要是因为物种的基因在分化后彼此相容的能力已经疏远,再不会在同一个躯体内相遇。
D.从物种的分化过程可以看出,偶然发生的空间分隔可能会引发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后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
6.文中“基因之河”这一比喻,体现了基因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①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②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
③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是在调侃歌手竟然总是唱不准调。
B.第②句“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既能正面体现出西西唱歌方面天赋极高,也能侧面体现出舅舅在外甥成才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之多,令人回味。
C.第③句“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单独成段,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他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D.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说明唱歌已不是舅舅谋生的手段,他现在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唱歌带来的自由快乐。
8.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9.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自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行。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四库全书》本《宋文宪集》,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大夫A不得B其情C进于上卿D瑕E瑕F客之G问之H如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勿予笑也”与“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一样,在古代汉语中都属于同一类特殊句式。
B.“是非子所知”的“是”的意思是“这、这些”,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的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C.“王趣见”中“趣”通“促”,意思是“催促”,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意思相同。
D.“牲”,主要指家畜,包括牲口、牲灵、牲畜等。“牺牲玉帛”中的“牺牲”特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有太牢、少牢之分。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始就点明尊卢沙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而他自己却不觉得,还自信满满地说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
B.面对楚大夫的提问,尊卢沙非常生气,认为他的想法不应该是楚大夫能知道的,面对上卿瑕的不同问题时,他更显生气。
C.楚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当楚王听到上卿瑕的汇报后,催促赶快与之见面,即使面对尊卢沙的各种无礼行为,仍然重用了他。
D.作者认为,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因为作者追溯历史发现用弄虚作假来进行欺骗的人,没有好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2)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登雨花台①
魏禧②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③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距明亡已二十年。作为长期隐居故乡、不愿出仕满清的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②魏禧,明末清初。③“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句交代了诗人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不仅点明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不屈之气。
B.“可堪翦伐到园陵”一句,既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
C.颈联中的“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牛羊践踏皇家园陵的景象,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
D.“冠盖雍容半旧卿”是说园陵里有一半的前朝雍容的官员,在异族入侵后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
15.有人评价魏禧的诗歌多抒写故国之思和国破之悲。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国破之悲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以声摹声”是白居易《琵琶行》的一大特色,文中以珠玉之声形容清脆的乐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鸟啼表现乐声婉转流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当时世俗败坏,人们歪曲事实、把取悦于人作为法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 )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丝毫不含糊。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中“圭臬”是古代测量日影的标杆,后这个成语指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
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等,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世纪宝鼎”,并显示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
成语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等,又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装。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丁是丁,卯是卯 B.驴唇不对马嘴
C.眉毛胡子一把抓 D.路归路,桥归桥
18.请根据画横线句子的内容,给“鼎”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3分)
21.针对上述语段的内容,在文章开头,写一段概括性的文字,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并引出下文,不超过10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饱受十多年战乱之苦的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和夫人阿斯玛在杭州出席亚运会开幕式后,到灵隐寺参观。一位中国女游客赞美总统夫人说:“总统夫人,你好美丽!”总统夫人却回答说:“你们有一个美丽的国家。”总统夫人阿斯玛的回答,可谓是感慨万千。
针对上述材料中总统夫人的回答,作为当代的中国青年,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2.C
3.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D
5.D
6.(6分)
①基因具有继承性。基因充满着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样,在世代间过滤继承。
②基因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同一条河流的同一物种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之河。
(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
8.(6分)
①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
②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
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
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
③“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
④“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每点2分,任答出3点可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EG
11.C
12.B
13.(10分)
(1)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使我们楚国安定,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鄙夷”“康”“师楚”各1分,大意2分)
(2)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或许可以稍稍施展他的欺妄;而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即”“少”“售”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D
15.(6分)
①直抒胸臆。“谁使山河全破碎”,诗人直抒胸臆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刻骨仇恨和国破的悲痛之情。
②借景抒情。“悲风日夜起江生”一句,描写了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的景象,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③对比。“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国破的悲痛之情。
(每点3分,任答出2点可得6分,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
(1)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2)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3)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
18.(4分)
鼎是盛行于我国商周,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一般为圆形的两耳三足的用于烹饪或盛熟牲的器具。
(句式1分,宾语1分,定语完整2分)
19.(4分)
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世纪宝鼎”,以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第一处,逻辑错误,把“并”改为“以”或“来”“以此”等,2分;第二处,搭配不当,把“灿烂历史和文化”改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2分;意思相近即可)
20.(3分)
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
(意思相近即可)
21.(6分)
中华历史文化历经五千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点明话题成语或成语来源2分)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概括出成语的作用2分)通过成语,我们可以多角度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引出句2分)
(意思相近即可)
四、写作(60分)
22.评分细则:略
解析:
1.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达到的”错误,根据原文“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述中皆有体现”可知,现实生活中是能达到的。故选C。
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错误,没有“对比论证法”,“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为引用论证,证明官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选士”的观点。故选C。
3.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君子自先秦到现在都具有同一内涵,没有变化”错误。根据原文“后世往往将‘君子’视为抽象的道德概念,实则与先秦儒家理念不甚相符”可知,古代的“君子”和后世的“君子”内涵并不相同。C项“而私学则没有此要求,在传授者的选取上比较随意”错误。根据文中所举孔子事例可知,孔子对弟子的“道艺”有要求,私学对老师也会有相应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担当私学的传授者。D项“只有儒家才会对弟子的‘德行’‘道艺’有所要求”错误,原文相关内容有“官学本身是‘兴贤’之举,是为了选拔出周王朝的行政人员,所以对德行和道艺有明确要求”“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述中皆有体现”,没有说“只有儒家……”,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
4.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不会再融合”说法错误,文中说“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应该是“不会再合作”,即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故选D。
5.D “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说法错误,条件过于绝对,还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分离这一条件。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基因具有继承性。由“《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代的时刻到来,某个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可知,基因充满着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样,在世代间过滤继承。②基因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由“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须善于与同一物种(同一条河)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必合作,至少是不必紧密合作,因为它们无须共享同一具躯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之河会出现分岔。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经过短暂的分离,两条河流便会各自独立,各自流淌,直到逐渐干涸,渗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过有性重组,不断混合再混合。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可知,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同一条河流的同一物种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之河。
7.C “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错误。因为说到这里,西西再次体会到舅舅曾经的不易,难过地说不下去了。
10.CEG 文字大意是: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问他。具体思路:画线部分有“大夫”和“瑕”作主语,其中“不得”“进”分别作“大夫”的谓语,“客”和“问”分别作“瑕”的谓语。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趣”的意思是“趣向,取向”。
12.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面对上卿暇的不同问题时”错误。原文“瑕客之,问之如大夫”,意思是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问他。可见,并非是“不同问题”。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注意得分点。
14.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艺术技巧鉴赏的能力。诗句理解错误。“半旧卿”三字,是指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摇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
15.解答此题时,既要结合注释,又要准确掌握诗歌内容,抓题干“如何表现国破之悲”,结合内容点名手法。
16.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学生除了记忆掌握易错字外,对文章或诗歌的内容、写法、情感等也需要理解运用。
17.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驴唇不对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桥归桥,路归路: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18.本题考查下定义。首先对材料进行研读:“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这则材料是对“鼎”进行介绍的一组短句。其次从中找到主干句“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再把其它句子作为修饰语进行组合。可写出“鼎是盛行于我国商周,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一般是圆形两耳三足的用于烹饪或古代或盛熟牲的器具”。
19.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前后句的逻辑错误,把“并”改为“以”或“来”“以此”等;第二处,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把“灿烂历史和文化”改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0.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注意和上下文的连贯。
21.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根据情境拟出要点的能力,主要是对材料介绍的对象、特点、作用方面进行总结。
22.审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性作文,材料由内容性材料和要求性材料两部分构成。其中内容性材料应关注的是“饱受十多年战乱之苦的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和夫人阿斯玛”中的“十多年战乱”,同时要关注的是“总统夫人却回答说:‘你们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再次要关注的是“总统夫人阿斯玛的回答,可谓是感慨万千”。特别是这句回答,一方面表明:没有战争,生活无忧,是那些战乱国家的人们渴望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是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要求性材料是“针对上述材料中总统夫人的回答,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可见审题的关键在于总统夫人的“你们有一个美丽的国家”。
立意:
确实,这句话让无数中国人倍感自豪。长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发展历程,脱贫致富,成为了一个让世界羡慕的国家,但是,有些人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不知道珍惜。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包含着对于国家和家园的深刻理解。只有当国家强大,人民才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经历过战乱,更知道稳定的重要性。有些事情不要等到亲身经历才去相信,因为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有的甚至是无法承受的。我们要以他国之乱为鉴,以他国之祸为镜,珍惜我们拥有的美丽国家。
我们的国家在近代历史上遭受了侵略和屠杀,我们的国土被分割和掠夺,我们的民族被欺凌和奴役。我们也曾经面对过战火纷飞、国破家亡、民生凋敝的局面,我们也曾经品尝过被人百般凌辱的滋味。所以,当我们看到总统夫人微笑着说出那句话时,我们不仅感到自豪和幸福,也感到同情和敬佩。我们为什么眼含泪水?因为我们知道,拥有一个美丽的国家是多么不容易。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傲立世界之林,是靠着先烈们前赴后继的牺牲、奉献。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好好珍惜这个美丽的祖国,这里生我养我。我们知道,我们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不能为了私利损害民族国家利益。我们知道,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立意的重点在于自豪、珍惜、维护、奋斗等。
参考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称王治国的方法。”于是,轻松愉快地向南方到楚国去。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驿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使我们楚国安定,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子。瑕害怕楚王怪罪,急忙向楚王报告情况。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壁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哪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可以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候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
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有才德的人说:战国的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往往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或许可以稍稍施展他的欺妄;而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弄虚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这样看来,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