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
??2.比较法。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
??3.替换法。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意高远、洒脱不羁。
??媒体设计
??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 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
??汩没恣观宫阙仓廪苑囿翰林恃惮嵩(山)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习。
??(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
??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
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入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1、2段。
??(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
??3.欣赏品味。
??(1)诵读第2段,品析语言。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
??(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
??4.课堂练习。
??(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入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解说:让学生在品赏美文的同时,得到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的启示。)
??(2)背诵第1、2段。
??(解说:熟读成诵,加强文言佳作的诵读积累,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感悟力。)
??5.课堂小结。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
??(解说:从总体上概括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读书还需联系实际,务求读活。)
??四、课后延伸
??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文出一期板报。
??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会。
??
方案二
??一、导语
??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入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让当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善,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怎样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解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解题
??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加以解说。
??三、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文脉
??可设问:文章以什么问题的阐述贯穿全篇?并以此问题拎起对课文立意构思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
??由学生找出精彩段落,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精妙。教师在诵读时可就语气语调的运用作示范。
??五、诵读竞赛
??分组竞赛,每小组推举代表表演,看谁能把文章洋洋洒洒的朝气、顾盼自喜的锐气,有含蓄蕴藉的韵味读出来。
??六、课堂练习
??背诵第1、2段。
??七、布置作业
??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解说:这个方案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
??【备教资料】
??●卡片①
??宋代“文气论”代表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韩、柳的基础上发展了“文气论”。他们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章的独创性,他们在写作上不强调“道”,不拘于儒家道义,而重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苏洵认为要学习圣贤的“出言用意”,其目的是使自己“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写作时能“浑浑乎觉其来之易”,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取得写作自由,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孟子、韩愈各有独特的文章风格,欧阳修文章“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上枢密韩太尉书》)指出孟子养浩然之气,文章风格“宽厚宏博”;司马迁周览四海,广交豪俊,文章风格“疏荡,颇有奇气”。认为像他们那样的精神气质可以努力修养得到,但他们文章的独特风格却不能简单学到。这就把作者的精神气质与文章的艺术风格区别开来,强调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从而使“文气论”与文章写作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个性和艺术性。(周振甫)
??●卡片②
??北宋后期,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活跃在当时文坛的有欧阳修所推荐和培植的散文家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人,另有苏轼门下的六君子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这些人中有的虽然所长不专在散文,但他们的散文都有法度、有文采。除了这些和欧阳修直接或间接具有师承关系的人以外,还有其他许多人在散文写作中都和他们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都大体上沿着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古文运动的余波前进。古文运动,这时已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苏辙对于散文创作,提出了养气的论点。他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要从丰富的阅历中培养文气,这是在学道以外提出的新论点。(周念贻)
??●卡片③
??其行文顾盼自喜,英气勃勃,自是令人倾服。
??(张孝先,《唐宋八大家文钞》)
??●卡片④
??(此文)虽以孟子、司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下数语处。一往疏荡之气,一如公之评太史公文。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
??●索引
??①茅坤编著,《唐宋八大家文钞》。
??②吴楚材、吴调侯编著,《古文观止》。
??③《列传第九十八 苏辙》。
??④《苏辙文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广西民族出版社。
??⑤《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文)》,《古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⑥http://203.64.26.204/miao/teach/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