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 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 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20: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如何读懂古诗词
关键信息
方法一
方法二
关注显性信息(标题 作者 小序 注释)
揣摩细节信息
(抓意象、品情语、推难字、通典故、析结构)
读懂古诗词
学习目标:
1.熟悉常见读懂诗歌的方法;
2.掌握用“看注释”、“抓情语”、“品意象”等方法揣摩诗歌情感主旨。
1.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提供了写作背景,暗示主旨: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注释包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通过注释挖掘诗中的隐含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1.看注释揣情感
想一想:注释会包含哪些内容呢?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歌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典故 暗示诗歌和典故里相同或相反的思想感情
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歌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主旨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深层原因有关
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例如,2020年新课标Ⅲ卷《苦笋》的注释,解释重点词语,暗示诗意内涵或典故含意。“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结合诗歌主要写作对象,可推知作者对苦笋的态度正如同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苦笋与魏征在形象上亦有相似之处。别人眼中的苦涩、无礼,在诗人及唐太宗眼中却是可喜、妩媚,表达了诗人对苦笋的喜爱、赞美之情。
典例
苦 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6.请简要分析诗人对苦笋的态度。
1.看注释揣情感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
典例
苦 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6.请简要分析诗人对苦笋的态度。
看注释揣情感
【解析】注释①可以看出,本诗是作者作为前任写给沈康这个新任常州知州的,一般而言,前任除了告知继任者常州的民生现状和自然条件外,还有前任对继任者的多种复杂情绪,如考虑到常州百姓的贫苦生活,希望沈康能够凭借其卓越才能把常州治理好;最后就是直抒自己对常州的情感,有对自身治理常州不尽如人意的失落与惆怅,还有对常州秀美风光的喜爱与留恋等情感。
本题旨在分析后两联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要注意局部情感不能脱离主旨,要立足于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典例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6.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看注释揣情感
在兰陵做官已经成为了过去,因为给沈康讲当地风俗习惯记起了当时州民情况。
当地沟渠、田埂已经荒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的旅店依旧是原先的,街市却是贫瘠冷清。
常常担心劳苦之人连茅屋都没有,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上任的好消息。
热情周到欢迎你上任,但内心又有离别的惆怅,常州荆溪的风景最值得回忆。
典例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6.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看注释揣情感
注意诗中出现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词句。
律、绝之类古典诗词的结构模式,往往是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为抒情议论作铺垫,抒情议论则是描写的升华。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一定要捕捉、分析这些画龙点睛的“情语”。
2.抓情语知情感
〔注〕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够通过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一)显性词语
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诗眼),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 品情语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登多景楼》(南宋·刘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2.抓情语知情感
练习:这首诗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运用象征(托物言志)和对比反衬手法。
以孤雁自比,描写了路远孤独、同伴难寻的寂寞哀苦,表达了渴望团聚(寻找同伴)的愿望。
2.抓情语知情感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二)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2.抓情语知情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二)隐性词语
2.抓情语知情感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练习】指出上面诗句中的情语词汇,并分析诗人情感。
黄公度《暮春山间》诗中“缓步”一词,已写出诗人迈步于暮春山间时的优游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一细节更加传神:一个人漫步山间,看着眼前的流莺飞燕,然后到涧水边洗手,洗完之后还不忘闻自己的手,这个人不是心情愉悦闲适又是什么呢?
2.抓情语知情感
“意”是内在的心境,“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载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什么是意象?
如: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感情;
“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
梧桐芭蕉常代表愁苦之情
寒梅翠竹常代表坚贞高洁等。
3.品意象悟情感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第三,托物言志,抒发情志。
第四,衬托心境,烘托心情。
3.品意象悟情感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问: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解析】本诗首句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故生发,使人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为全诗定下凄凉黯然的基调。颔联承上,仍写杜鹃鸟,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啼到出血表达思归苦心和怨恨。颈联出句又借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体现出作者的故乡之思,百死不悔。故“杜鹃鸟”对抒情和全文结构起到点染作用;《琵琶行》中,白居易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以荒凉的环境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境。杜鹃的哀鸣声加深了诗人的痛苦孤寂。
3.品意象悟情感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问: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①本诗中,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3.品意象悟情感
1.送别类:杨柳、长亭、驿站、南浦、寒蝉、行舟、酒。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愁苦类: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3.思乡类:月亮、鸿雁、莼羹鲈鲙、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4.抒怀类: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3.品意象悟情感
5.爱情类: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或对家乡的思念;或渴望建功立业。
7.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3.品意象悟情感
各个突破
综合利用
整体感知
全面理解
一读诗题
知门别类,把握情感方向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三读注释, 抓暗示信息
四读关键词句:情感词、修饰词。尾句、首句、重要句、典故句
知情达意,揣测情感内容
五读意象,品意境
六再现情景,设身体验
探究主旨,体悟情感
七从诗歌题材情感入手
总结:读懂诗情的突破口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
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作者:南宋遗民
意象:亭基、野渡、春水、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
题目:地点时间
由即景抒情诗
注释:作者身份
问题: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感情:寂寞、闲?
2.答案提示:不同意。(1分)
诗人通过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这些悲凉的景物,(2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 (1分)表达亡国带来的凄凉、孤独、怅惘之情。(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