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观刈麦白居易明确目标本讲目标 一、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意,领悟主题;
二、品味精练而富表现力的语言,品析诗歌表现手法;
三、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本解读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写了大量讽喻诗;
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
读通诗文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总领全篇,终年忙碌,五月最苦,开篇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农事催人,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似乎让人喜悦。
读通诗文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液,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男女老少,争分夺秒,起早贪黑,最热的中午也不休息。艰辛的劳动场面,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第二层,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读通诗文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们互相诉说,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第三层,刻画捡拾麦穗的贫妇人。全诗核心。贫苦至极,食不裹腹,无麦可捡又能做什么呢?可怜还有一个年幼的孩子。揭露了农民贫困的根源,让人悲愤心酸。这样的遭遇停止了吗?
读通诗文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第四层,议论抒情,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方法指导
叙事中融情的典范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写
事 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与怜悯;叙事中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深入底蕴的心理刻画
细腻体察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异常的矛盾的复杂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写心
无功而得俸禄的愧疚;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拓展探究作者选取“举家忙碌”“凄凉拾穗”两个镜头有何深意?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主旨探究诗中辛酸泪 懂得同情关爱弱者是最伟大的善良! 悯 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思维训练 一、文中哪两句诗与《卖炭翁》一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二、诗中最能反映劳动艰辛的诗句是哪两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