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及其化合物专项训练
一、单选题(12题)
1.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过氧化钠需保持干燥密闭保存
C.浓盐酸需密闭保存 D.新制氯水密闭存放于棕色瓶中
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入盐酸:
B.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制得漂白液: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
D.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3.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其中装置不合理的是
A.探究钠与反应 B.证明与水反应放热 C.证明能与烧碱溶液反应 D.鉴别纯碱与小苏打
A.A B.B C.C D.D
4.在氯水中存在许多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的实验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
B.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
C.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的存在
D.加入溶液,氯水浅黄绿色消失,说明溶液中有分子的存在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提纯、收集Cl2、尾气处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Cl2
B.用装置丙收集Cl2
C.用装置丁吸收尾气中的Cl2
D.用装置乙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氯气、液氯、氯水是同一种物质,均可以储存在钢瓶中
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金属钠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将Na和Na2O2分别放入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均会有白色沉淀生成并有无色气体放出
④Na2O2和Na2O长期置于空气中,最终产物都是Na2CO3
⑤新制氯水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⑥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是因为其中的CaCl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
⑦含有氯元素的物质都呈黄绿色,均有毒
⑧钠、氢气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A.②④⑦ B.①③⑧ C.③④⑤ D.①②⑧
7.已知KMnO4与浓HCl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Cl2。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试验它与金属的反应。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有错误的是(不考虑①单元装置)
A.只有④处 B.只有②处 C.只有②和③处 D.②③④处
8.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①用含146g氯化氢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②用87g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则相同状况下所得氯气的体积
A.②比①多 B.①比②多
C.一样多 D.无法判断
9.用下图装置探究Cl2的漂白原理,其中红纸①是干燥的,红纸②~④分别用下表中的试剂润湿。向中心粉末上滴加几滴盐酸,产生大量黄绿色气体,红纸变化如下:
红纸编号 试剂 红纸变化
① — 不褪色
② 蒸馏水 逐渐褪色
③ 饱和食盐水 几乎不褪色
④ 溶液调至中性(pH=7) 快速褪色
已知:,下列对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比①②的现象,说明红纸褪色的不是Cl2
B.对比②③的现象,说明能使红纸褪色的微粒是HClO
C.对比②④的现象,说明能使红纸褪色的微粒一定不是H+
D.对比②③④的现象,说明c(HClO)越大,漂白效果越好
10.已知:KClO3+6HCl(浓)=KCl+3Cl2↑+3H2O。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下表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色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C 石蕊溶液先变为红色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KI淀粉溶液中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11.Cl2O是黄棕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一种强氧化剂,易溶于水且会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或加热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制取Cl2O的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Cl2O的熔点为-116℃,沸点为3.8℃,Cl2的沸点为-34.6℃;HgO+2Cl2=HgCl2+Cl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②、③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
B.通入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Cl2O稀释减少爆炸危险
C.从装置⑤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l2O
D.装置④与⑤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是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
12.碘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存在形式,在地壳中主要以NaIO3形式存在,而在海带、紫菜等海藻类植物中也含有碘元素,经过灼烧、溶解、过滤后得到的溶液主要以I-形式存在,几种粒子与Cl2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发生的反应是2I-+Cl2=I2+2Cl-
B.I-与过量Cl2发生的反应是I-+3Cl2+3H2O=IO+6Cl-+6H+
C.以上反应中,氯气都体现氧化性,具体表现为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
D.若在加入淀粉的KI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不能观察到溶液变蓝的现象
二、填空题(4大题)
13.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两个维度研究物质的性质及转化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氯及其化合物有重要用途,以下是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的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写出Y、Z的化学式 、 。
(2)已知高氯酸()是强酸,写出高氯酸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氯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结合上图说明理由
(4)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得氯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盐酸表现 (填字母)。
A.酸性 B.氧化性 C.还原性 D. 挥发性
(5)84消毒液使用说明中特别提醒不可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氯气,有关反应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n(氧化剂):n(还原剂)=1:1 B.n(氧化剂):n(还原剂)=1:2
C.氧化性: D.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6)某游泳池常用来抑制藻类生长,工作人员一次错用消毒,因两种物质相互反应,使游泳池的藻类疯长。已知该反应产生了和,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其化学性质和氧气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氯气也能支持燃烧,写出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可以制得漂白粉,漂白粉会因吸收了空气中的和而失效,漂白粉失效过程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新制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因而具有多种性质,根据新制氯水分别与图中四种物质发生的反应填空(b、c、d、e分别代表四种物质与新制氯水的反应,且新制氯水足量)。
①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d对应的现象为 ,b反应的现象证明了氯水中存在 (填字母)。
A. B. C.HClO D.
15.微型化学实验能有效减少污染,节约药品。如图,某学生在衬有一张白纸的玻璃片上放置表面皿,在表面皿上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加浓度均为0.1的、(含淀粉)、(含酚酞)、(含)溶液各1滴,在表面皿中心处放置2小粒晶体,并滴加一滴浓盐酸,立即将表面皿盖好。可见晶体很快溶解,并产生气体。
已知能与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
(1)①写出化学实验室中用制取的化学方程式: 。
②完成本实验中制取的化学方程式: ,如该反应中消耗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8,则转移电子数目为 。
(2)b处的实验现象为 。c处的实验现象为 。
(3)d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通过该实验能比较、、三种物质氧化性的强弱,其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16.某小组同学利用一定浓度的HCl溶液和MnO2制备Cl2,并进行有关实验。
Ⅰ.为了防止制备的Cl2逸散,该小组同学设计装置Ⅰ、Ⅱ、Ⅲ。
试回答:
(1)发生装置选择 (填“图甲”、“图乙”或“图丙”)。
(2)①若用所选的发生装置和装置Ⅰ制取氯气,b瓶加入的液体一般为 。反应开始后,关闭活塞K时,发现c中液面上升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 ,检查的简单方法是 。
②装置Ⅰ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的原因是 。
③欲用装置Ⅱ(或装置Ⅲ)代替装置Ⅰ中的b~c部分(试剂相同),装置Ⅱ (填“是”或“否”)可行,理由是 。装置Ⅲ (填“是”或“否”)可行,理由是 。
Ⅱ.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图中:①的试管里盛有15 mL 30% KOH溶液,置于水浴中;②的试管里盛有15 mL 8% NaOH溶液,置于冰水浴中;③的试管里加有紫色石蕊试液;④为尾气吸收装置。
(3)比较制取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条件,二者的差异是① ;② 。
(4)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①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图中符合该晶体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写编号字母);从①的试管中分离出该晶体的方法是 (填写操作名称)。
(5)根据③的试管里试液的颜色变化可否证明氯气的强氧化性 。为什么?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需保存在煤油中,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故过氧化钠需保持干燥密闭保存,B不符合题意;
C.浓盐酸易挥发需密闭保存,C符合题意;
D.氯气与水反应:且次氯酸易分解,故新制氯水密闭存放于棕色瓶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氢氧化铜不能拆,所以反应为:,故A错误;
B.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由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制得,故B正确;
C.碳酸钡不能拆,所以反应为:,故C错误;
D.硫酸与氢氧化钡分别为二元强酸,二元强碱,反应为:,,故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Na与Cl2加热生成氯化钠,碱液可吸收过量的氯气,图中装置可验证钠与氯气的反应,A正确;
B.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使脱脂棉燃烧,可验证过氧化钠的性质,B正确;
C.Cl2与NaOH溶液反应,则气球变大,可验证氯气与烧碱溶液反应,C正确;
D.加热固体时,为防止生成的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向下倾斜,D错误;
故答案为:D。
4.B
【详解】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A错误;
B.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B正确;
C.应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的存在,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C错误;
D.氯气为黄绿色,加入溶液,氯水浅黄绿色消失,只能说明溶液中有分子的存在,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A.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需要加热,装置甲不能制取Cl2,故A错误;
B.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可以用装置丙收集Cl2,故B正确;
C.氯气有毒,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因此可用装置丁吸收尾气中的Cl2,故C正确;
D.氯化氢易溶于水,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可用装置乙除去Cl2中的少量HCl,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6.C
【详解】①氯水含有氯气和水、次氯酸多种物质,为混合物,液氯和氯气为同种物质,只含有Cl2一种微粒,是纯净物;氯水中含有氢离子,能够腐蚀钢瓶,不能用钢瓶储存,①错误;
②金属钠着火燃烧产物Na2O2能够与CO2反应产生O2,导致金属钠燃烧加剧,因此不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②错误;
③钠与水反应生成H2、NaOH,反应消耗水,反应放出热量,导致Ca(OH)2溶解度降低而析出Ca(OH)2固体,因此会有白色沉淀生成并有无色气体放出;Na2O2与水反应生成O2、NaOH,反应消耗水,反应放出热量,导致Ca(OH)2溶解度降低而析出Ca(OH)2固体,所以也会有白色沉淀生成并有无色气体放出,③正确;
④Na2O2和Na2O长期置于空气中,与可求中的水反应产生NaOH,NaOH吸水潮解析出NaOH溶液,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反应产生Na2CO3,故最终都生成碳酸钠,产物相同,④正确;
⑤新制氯水含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所以新制氯水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⑤正确;
⑥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是因为其中的Ca(ClO)2与空气中的CO2、H2O反应生成CaCO3,⑥错误;
⑦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不都呈黄绿色,不都有毒,如氯化钠是白色固体,⑦错误;
⑧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固体小颗粒,现象产生白烟;氢气都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雾,⑧错误;
综上所述可知:说法正确的序号是③④⑤,故合理选项是C。
7.D
【分析】实验室可使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2KMnO4+16HCl(浓)=2KCl+5Cl2↑+2MnCl2+8H2O,生成的Cl2中含有HCl气体和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可得到纯净的Cl2。
【详解】根据分析,①处可以制氯气,①正确;
②处氢氧化钠溶液会把氯气和氯化氢都吸收了,应使用饱和食盐水,②错误;
③处的导管应长进短出,③错误;
④处的试管是封闭的,通入气体因压强增大会导致爆炸,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④错误,故选D。
8.A
【详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②,浓盐酸与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降低,还原性减弱,稀盐酸与不反应,所以生成的;②,由于浓盐酸足量,则生成的,所以所得②比①多,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选A。
9.B
【分析】Ca(ClO2)2粉末上滴加几滴盐酸,产生大量黄绿色气体,该气体为氯气,氯气的水溶液中含有次氯酸和盐酸,结合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漂白性以及盐酸的酸性分析解答。
【详解】A.①中干燥的红纸不褪色,②中湿润的红纸褪色,说明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涉及的反应是Cl2+H2O HCl+HClO,选项A正确;
B.②中湿润的红纸褪色,③中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的红纸不褪色,说明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几乎没有溶解,不能说明使红纸褪色的微粒是HClO,选项B错误;
C.②中湿润的红纸逐渐褪色,Cl2+H2O HCl+HClO,溶液下酸性,④中NaHCO3溶液调至中性(pH=7),红纸快速褪色,说明能使红纸褪色的微粒一定不是H+,选项C正确;
D.④中c(HClO)最大,红纸快速褪色,②中c(HClO)其次,红纸逐渐褪色,③中c(HClO)最小,红纸几乎不褪色,说明c(HClO)越大,漂白效果越好,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0.D
【详解】A.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是因为氯气的氧化性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与KSCN反应使得溶液呈红色,A项错误;
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酸再与碱反应,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不是因为Cl2具有漂白性,B项错误;
C.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中有氢离子,所以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褪色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而非氯气具有漂白性,C项错误;
D.因为氯气能把碘化钾中碘离子氧化成碘,故KI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说明Cl2具有氧化性,D项正确;
答案选D。
11.C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先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再与HgO反应制取Cl2O,最后利用液化法实现Cl2O与Cl2的分离。
【详解】A.利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装置②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装置③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从而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A正确;
B.通入干燥的空气,一方面可将装置内的Cl2O不断排出,另一方面可起稀释作用,降低Cl2O的浓度,减少爆炸危险,B正确;
C.Cl2O的沸点为3.8℃,Cl2的沸点为-34.6℃,用液氨降温,可将Cl2O液化,则从装置⑤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l2,C不正确;
D.题干信息显示,Cl2O与有机物接触会发生燃烧并爆炸,所以装置④与⑤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D正确;
故选C。
12.D
【分析】Cl2具有强氧化性,向I 和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则生成碘单质和氯离子,则①中发生的反应是:2I +Cl2=I2+2Cl ,再通过量的氯气,氯气继续氧化碘单质生成IO,则②中发生的反应是:6H2O+5Cl2+I2=2IO+10Cl +12H+,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向I 和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则生成碘单质和氯离子,则①中发生的反应是:2I-+Cl2=I2+2Cl-,故A正确;
B.由途径①②可知,I 可被过量的氯气氧化生成IO,则发生的反应是:I-+3Cl2+3H2O=IO+6Cl-+6H+,故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氯气都体现氧化性,具体表现为:氯元素由0价降低为 1价,故C正确;
D.若在加入淀粉的KI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当氯水少量时生成碘单质,则能观察到溶液变蓝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13.(1)
(2)
(3)氯元素为0价,既有降低的趋势 ,又有升高的趋势
(4) AC
(5)B
(6)
【详解】(1)由图可知,Z是Cl元素+7价的氧化物,则Y的化学式为,Z是Cl元素+1价的酸,则Z的化学式为;
(2)高氯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氯气中的氯元素为0价,既有降低的趋势,又有升高趋势,因此氯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盐酸中Cl元素的化合价部分由-1价升变为0价,因此盐酸既体现还原性,又体现酸性,故选AC;
(5)A.反应中,NaClO是氧化剂,HCl是还原剂,部分被氧化,则n(氧化剂):n(还原剂)=1:1,故A正确;
B.n(氧化剂):n(还原剂)=1:1,则m(氧化剂):n(还原剂)=74.5:36.5,故B错误;
C.NaClO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则氧化性:NaClO>Cl2,故C正确;
D.Cl2中Cl元素来源于NaClO和HCl,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D正确;
答案选B;
(6)根据题干信息可知,NaClO和用H2O2反应生成O2和NaC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 ,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
【详解】(1)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漂白粉会因吸收了空气中的和而失效,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①c反应是氯水中的HCl和反应得到AgCl沉淀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氯水中含有和次氯酸,表现酸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d对应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反应是氯水中的和反应生成、和NaCl,证明了氯水中存在,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溶液先变红,后褪色;D。
15. 2 16 2 2 5 溶液变蓝色 溶液红色褪去 、
【分析】(1)①实验室中用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Cl2;
②高锰酸钾Mn元素的化合价由+7降低到+2,Cl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再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反应方程式;根据Cl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计算电子转移数目;
(2)b处氯气能置换出碘,c处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碱性减弱;
(3)d处氯气能氧化氯化亚铁生成氯化铁,氯化铁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使溶液呈血红色;
(4)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详解】(1) ①实验室中用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反应中,中元素化合价由+7价降低为中+2价,共降低5价,中部分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中0价,共升高2价,化合价最小公倍数为10,故的系数为2、的系数为5,根据原子守恒可知的系数为2,由K原子守恒可知的系数为2,根据原子守恒可知的系数为16,再由H原子守恒可知产物中还有水,系数为8,故配平后为;反应中中元素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中部分元素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还有一部分表现酸性,当消耗作还原剂的的物质的量为8时,生成4,转移电子,个数为;
故答案为:2、16、2、2、5、;;
(2)(含淀粉)溶液中的会被氯气氧化成碘单质,淀粉溶液遇碘单质变蓝,故b处溶液变蓝色;c处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与发生反应:,消耗,溶液碱性减弱,且水解生成的具有漂白性,溶液红色褪去;故答案为:溶液变蓝色;溶液红色褪去;
(3)氯气通入(含)溶液中,会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铁离子和硫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的络合物,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4)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中,为氧化剂,为氧化产物,所以氧化性:;由可知氧化性:;所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以氯气的性质为载体考查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
16.(1)图丙
(2) 饱和食盐水 装需漏气 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靠近各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 (涂肥皂水等合理方法均可) 关闭活塞后,若a中仍有气体生成,气体压强增大,将b中液体压入c中,整个装置成为储气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 是 装置Ⅱ的原理与装置Ⅰ相同 否 c瓶因密闭,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时易发生危险
(3) 制取温度不同 制取时碱的浓度也不同
(4) M 过滤
(5) 不可 石蕊溶液褪色的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而不是Cl2
【分析】利用一定浓度的HCl溶液和MnO2制备Cl2,需要加热,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需要利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依据Cl2的性质和装置特点分析解答。
【详解】(1)反应需要加热,图丙装置中恒压分液漏斗能使液体顺利滴下,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图丙。
(2)①若用所选的发生装置和装置Ⅰ制取氯气,为了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b瓶加入的液体一般为饱和食盐水。反应开始后,关闭活塞K时,发现c中液面上升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装需漏气,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则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简单方法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靠近各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
②由于关闭活塞后,若a中仍有气体生成,气体压强增大,将b中液体压入c中,整个装置成为储气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所以装置Ⅰ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
③由于装置Ⅱ的原理与装置Ⅰ相同,所以装置Ⅱ可行。由于c瓶因密闭,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时易发生危险,所以装置Ⅲ不可行。
(3)根据反应装置可判断反应的温度和碱液的浓度不同,所以二者的差异是制取温度不同以及制取时碱的浓度也不同;
(4)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①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这说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则图中符合该晶体溶解度曲线的是M;从①的试管中分离出该晶体的方法是过滤。
(5)由于石蕊溶液褪色的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而不是Cl2的,所以根据③的试管里试液的颜色变化不能证明氯气的强氧化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