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爬天都峰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爬天都峰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22: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7 爬天都峰 时间 11.7
学校 姓名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17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 材 分 析
这是一篇"实践出真知"类的文章,因此对于没有亲眼见过、亲身爬过天都峰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攀登天都峰的艰难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在把握此篇课文的主题上也会受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
教 学 目 标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 学 重 难 点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揭题导入 1.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你有过爬山的经历吗?你在爬山时遇到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呢?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简要分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有人说到过黄山,关于黄山有一句经典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天都峰,更是以险峻著称。本篇课文就是讲游览天都峰时候发生的故事。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天都峰。 (出示课件4:天都峰简介)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出示课件5:鲫鱼背简介) 鲫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 gāng,石桥 ) ,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 2.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6)教师引导:请大家打开课本, 有感情地朗读《爬天都峰》这篇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出示课件10)教师提问: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全班交流。 1.画出表明顺序的词句,并加以总结。 预设:(出示课件11) 关键词句写作顺序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2.真叫人发颤! 爬山前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山中1.在鯽鱼背前爬上峰顶后
2.(出示课件12)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把“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的答案说清楚。 这篇课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 教师引导:最后他们都爬上去了吗?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走进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出示课件13)教师提问:“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爬山前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教师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勾画出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用“ ”勾画出“我”怎么想的,体会“我”的感受。(出示课件14) ②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词句,师生共同梳理出:“我”感到很害怕,不敢往上爬。(板书:爬山前→不敢爬) ③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体会“我”的畏难与害怕。 ④总结:作者在写爬山前时,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写就特别清楚。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三至五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出示课件15) ②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课件标示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总结出通过语言描写把一老一少相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板书:互相鼓励)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爬山前,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和“陡”;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胆怯;“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运用了语言描写。 爬山中 学习第六自然段。 (出示课件17)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预设:作者在第六自然段用了不同的动词。 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画一画小主人公爬山的动作,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爬山的姿态。(板书:爬山中→奋力攀登) 总结:(出示课件18)爬山中,抓住“我”的动作和样子来写,“奋力”“手脚并用”表现出“我”爬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会儿……一会儿……”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 过渡:(出示课件19)“我”和老爷爷登上峰顶后,又有怎样的对话呢?拿起课本,小组内分角色和旁白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你的感受。 爬到顶峰后 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出示课件20)教师找小组读第八至十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怎样把爬上峰顶后写清楚的? 学生交流: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板书:爬上峰顶后→相互致谢) 2.教师提问: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出示课件21) ①要把一件事写清楚,我们要按照顺序来写。 ②我们还可以把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下来,把事情的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 教师小结: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按照顺序来写,就像《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作者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了下来,把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出示课件23)主题概括。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2.课堂演练。 3.课后作业。 你有没有相似的经历呢?课后跟同学交流一番吧。 (设计意图:联合古诗、图片、文字等内容,层层递进,用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重点段落,一边读一边勾画人物内心的想法、人物的对话以及表示动作的词句,学习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