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20: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文言文——虚词
Lovely cartoon
课堂目标
1、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积累并掌握文言文常考虚词;
3、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提升文学素养。
一、文言文虚词常考题型。
例1: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例2:文中六个“其”分别是什么意思?
1.代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指曹刿)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有何陋)
3.音节助词 公将鼓之(即将击鼓进军)
4.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5.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高庙堂则忧其民)
6.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短语)
7.结构助词,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于长(他的)
②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里” 复前行,欲穷其林(那片林子)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一匹狼)
2.加强语气,表示反问 其真无马邪(难道)
3.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它高旷辽远而看不到边际呢?)

1.表示并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且)
2.表示转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
3.表示修饰 面山而居(不译)
4.表示顺承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前后两个动作顺次发生)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凭借” 以残年遗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连词
①表示目的,译为“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表示结果,译为“因而” 以伤先帝之明
3.动词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
4.副词,同“已”,译为“已经”
固以怪之矣


1.人称代词,译为“你” 家 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2.表示判断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
3.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译为“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不知道)
4.副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晚,译为“才”
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
虚词知识点总结
一、虚词“之”的用法
1.代词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音节助词 4.动词,到、往
5.定语后置的标志 6.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7.结构助词,的
二、虚词“其”的用法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里”“其中的”
2.加强语气,表示反问
3.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三、虚词“而”的用法
1.表示并列 2.表示转折 3.表示修饰
4.表示顺承
四、虚词“以”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凭借”
2.连词①表示目的,译为“来” ②表示结果,译为“因而”
3.动词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4.副词,同“已”,译为“已经”
五、虚词“乃”的用法
1.人称代词,译为“你” 2.表示判断
3.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译为“竟然”
4.副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晚,译为“才”
实战演练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
吴王要攻打荆地,警告左右大臣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
一个年轻侍从官员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
吴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吴王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
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
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
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后,说:“好啊!”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一、文中六个“其”分别是什么意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二、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代词,指树
人称代词,指蝉
人称代词,指螳螂
人称代词,指黄雀
人称代词,它们
人称代词,它们
答:做事不能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
张溥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
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
张溥嗜学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
对客挥毫,俄倾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
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爱好
热水
起名
过了一会
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文中写他握笔的地方长了老茧,所以他是一个坚持不懈,有毅力的人。
评讲练习
《粟粥荠菜》、《张良拾履》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十数茎于盂,暖而啖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这样过了三年,后来中了进士,担任兵部尚书,死后朝廷赐予他“文正”的谥号。
宋朝的范仲淹,年少时与朋友一起在长白山的一座寺庙中学习,只煮二升粟米成粥,用一个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
早晚各取两块来吃,切十几根荠菜装在碗内,加热以后吃掉。
D
加热
用一个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
答: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
张良曾经闲暇时悠闲散步在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坠落到桥下,
回头看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认为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衣褐:
(2)顾谓良曰:
(3)履我:
(4)随目之:
(5)良因怪之:
(6)与老人期:
(7)旦日视其书:
(8)乃《太公兵法》也:
穿
回头看
给 ...... 把鞋穿上
看,目送
认为......奇怪
约会
第二天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2)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3.
4.《张良拾履》这个故事说明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分析。
张良曾经闲暇时悠闲散步在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坠落到桥下,回头看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
然后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也没有再见到。第二天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韩信、萧何
答:尊敬老人、谦恭、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