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的内容,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年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自学,阅读、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中国现实,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教学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工具:八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人教版)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4课,在讲课之前,我想请学生们看这样一段文字。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关于两个半外交家的论断,他说,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真正可以称为外交家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晚清时期权倾一时,谤满天下天下的股肱之臣——李鸿章,那半个是巴黎和会力争主权的爱国外交家——顾维钧,而那一个是谁呢?他是民国著名的美男子,他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说到这,恐怕大家就已经猜到了,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历史的穿越,回到60年前,重新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外交岁月。请大家打开教材,进入第十五课的历史学习。
学生活动:有些同学已经通过预习,说出了周恩来这个标准答案。
正文讲解:
教师活动:同学们打开教材,直接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这样的一个题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那么哪位同学能给我说说什么是外交呢?也就是外交的定义。
学生活动:2位男生和1位女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补充: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接近,那么王老师给你们一个关于外交的标准定义,幻灯片打出外交的定义。
教师活动:通过阅读,同学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条约,那么一提到条约,你都能想到哪些我们以前讲过的条约呢?请举手作答。
学生活动:2位同学回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些同学的答案,同学们回答的这些条约从性质上都属于?
学生活动:同学们齐声回答:“都是不平等条约。
教师活动:非常好,可是大家知道在中国近代,这样的不平等条约,我们签署了多少个吗?还是请大家来看一组数据,幻灯片打出745这样的数据
学生活动:学生震惊之余,发出了“嚯”的声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教师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我们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由衷地感受到了屈辱,那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恩来,他又是怎样评价近代的外交呢?请大家看这样的一段文字,请一位声音洪亮的男生给大家读一下。幻灯片打出《周恩来传》一书中关于近代外交的评价
学生活动:一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注视大屏幕
教师活动:读的非常好,那么大家也注意到了,我在这段文字里面特别强调了哪个字?请举手作答
学生活动:几位同学都回答了“跪”字
教师活动:几位同学找的都很准确,那么这个跪字究竟表现了周恩来对近代外交的什么看法呢?大家能否一起告诉我?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回答:“屈辱,不平等”等内容。
教师活动:幸运的是,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949年的时候,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变,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件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教师过渡:那么成立后的新中国它的外交又将走向何方呢?是继承屈辱的衣钵,还是以新的形象示人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的第一个自然段,进入我为本课设计的第一个标题——把脉外交,选择未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幻灯片的一段,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期,我们外交政策是什么,?最好用书中的原文。
学生回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过渡:学生们回答的都非常好,非常认真,新中国选择这样的外交政策,还与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个复杂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它又怎样影响我们新中国的外交走向呢?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为本课设计的第二个小标题——洞察时局,寻求突破。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能以前也多少接触过,在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美苏两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想想以前我们所提供的资料回忆一下,教师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有的学生回答经济,有的回答军事力量,更多的同学回答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美国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活动: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那么新中国,它是由哪个政党领导建立的呢?它未来的政治蓝图是选择哪一制度呢?与哪个国家更为接近呢?我想找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活动: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更接近。
教师活动: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特别想知道,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如何呢?请大家阅读教材蓝色小字(给1分钟),然后结合我给大家播放的一段视频,仔细看,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恩来在这其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教师播放毛泽东访苏(1949)的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同学答出: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建国初,毛泽东访苏,周恩来代表中国与苏联政府进行谈判,最终代表中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了大量苏联的物质援助,对于稳定新政权意义重大。
教师活动:在苏联的影响下,新中国初年的外交有了怎样的突破呢?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结合我的幻灯片(建国初与中国建交国家分布图)。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并小声讨论,两位同学说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有十几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多数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权,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孤立局面。
教师活动:两位同学的分析非常好,请坐,那么王老师想知道,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对新中国又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呢?请大家结合我的图片展示及以往讲到的相关内容来用书上的原文几个字来高度概括。教师通过图文展现美国对华态度
学生活动:同学阅读幻灯片材料,并回答出:美国采取敌视的政策.对华不友好,积极援助国民党。入侵我领空,领海。
教师活动:面对美苏两国截然相反的对华态度,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又会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还是让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发掘答案吧!教师播放《共同纲领》中的一段文字。
学生活动:学生看幻灯片,回答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 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教师过渡:好,同学们,到这里呢,我们已经把教材的第一页说完了,新中国是在复杂背景下选择了一条符合自身当时利益的外交方针作为指导思想的。那么现在呢,咱们暂时跳出教材,王老师想考考你们一些时事政治的内容,来,我们进入考考你的环节。引出:“2008年以来,有一个词汇在国际舞台上频繁出现,那就是“金砖国家”(Brics),五个不同的字母是五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举例说:B是指巴西(Brazil)r是指俄罗斯(Russia)c是指中国(China)s是指南非(South Africa),那你知道”I”是指哪个国家吗? 我提示一下,这个国家是与我国接壤的,请同学们猜一猜。选四位同学来试着回答。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幻灯片,并展开两人一组的讨论,选出2男2女进行回答,答出印度这个答案。
教师活动:几位同学答得非常好,其实提到印度,我想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中印友好交往也是源远流长,大家能不能回忆一下,有哪些著名的中印交往的例子?我提示一下,有一位高僧不远万里,求取佛法真经,他的故事还成就了中国的一部名著,大家回忆起来了吗?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西游记》玄奘西游等史实。
教师过渡:非常好,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这个实例,成就了古代中印交往的一段佳话。步入近代以来,中印两国共同遭受了殖民压迫,沦为列强欺压的对象。二战后印度获得独立,新中国成立。那么这样的两个境遇相同的国家,她们之间的外交关系又如何呢?进入我为本课设计的第三个小标题——阐明原则,走向成熟!教师操作幻灯片,打出小标题。
教师活动:说到建国初的中印关系,我还是请各位同学看一段文字材料(1953年,周总理接见了印度政府代表团。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解决的。)
学生活动: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认真看幻灯片
教师活动:好,同学读的非常洪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我在这段文字的“悬而未决”的字体上加重了。那么中印之间到底有什么悬而未决的问题呢?教师提示,中印两国是有领土接壤的。
学生活动:少数同学举手,大部分学生不确定,满腹狐疑,小声猜测有领土矛盾。
教师过渡:同学们的答案是正确的,说到领土纠纷,最早还要追述到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在这次会议上,英印双方未经中方同意,擅自将中国部分领土划归印度,引发了所谓领土矛盾。面对这样的棘手问题,作为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周恩来会怎样妥善处理的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印度人是怎样评价周恩来在其中的作用呢?,“印度印中友好协会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如果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教师操作幻灯片,显示相关文字。
教师活动:那么你们知道周恩来究竟在处理中印领土纠纷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吗?还是让我们还原课本,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并努力完成幻灯片显示的表格内容。幻灯片打出表格相关内容,由学生填写,补充完整。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对应内容。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之后内容经过完善,不仅成为指导中印缅三方外交的指导思想,也成为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师活动:在这之后1954年,新中国还出席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请大家先阅读教材后面的自由阅读卡,然后结合我给大家播放的一段视频说出:1、这个会议的名称2、代表中国出席本次会议的人物3、以及这次会议的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观看。
学生回答:学生阅读教材后自由阅读卡,总结归纳出这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代表中国出席本次会议的是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教师过渡:同学们提炼的非常好,通过参加日内瓦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我这里有一张示意图(新中国建交高峰示意图),大家仔细看,会发现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高潮是在50年代中后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很多的国家都是来自亚洲和非洲。那么这期间除了参加日内瓦会议外,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还有什么精彩的外交表现呢?进入我为本课设计的第四个标题——力挽狂澜,彰显风范!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最后一页。给学生2分钟时间
教师活动:大家阅读后,能否告诉我新中国精彩外交表现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回答:万隆会议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为了落实大家看到的内容,请大家完成幻灯片上的填充题。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教师将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点通过幻灯片填空形式打出。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那么这次会议它是不是开的一帆风顺呢?请大家不要着急回答,在看过下面的短片后,再做回答。教师播放幻灯片中的《周恩来外交风云》的视频。
学生回答:同学们认真观看,并举手作答。这次会议开的并不顺利,会议过程中,有的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会议一度陷入尴尬,很有可能第一次亚非会议无果而终。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的非常仔细,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谁?
学生活动:周恩来
教师活动: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恩来,又会怎样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呢?请结合刚才的视频和我们教材的蓝色小字来回答。
学生活动:同学观看教材蓝色小字,回答出周恩来在大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方放弃分歧,赢得了各国一致好评。促进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求同存异。顾名思义,也就是追求相同的,搁置不同。那么,这些亚非国家到底有哪些同,哪些异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周恩来的发言稿,从中去提取答案吧。教师操作幻灯片,屏幕显示文字,给学生1分钟时间。
学生活动:相同的是:共同的遭遇;不同:制度, 思想文化的差异。
教学总结部分
教师过渡:正是由于周恩来的一席发言,使得会议的航向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也促成了会议的圆满结束。到这,我们已经将本课的主要的内容讲完了,下面我们为本课来来做个小结,请大家看前面的大屏幕。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填写幻灯片中的内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原则,外交活动,外交方针等内容)。
教师活动: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讲完了今天的课,也总结了本课的知识点,最后,让我们通过几道小题来完善我们今天的学习。教师操作幻灯片,屏幕显示出3道单选题教师提问,找三位同学读题并作答。教师纠正并给出正确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并作答,给出正确答案。
教师过渡,3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说明你们对本教师过渡,课的知识点掌握的非常扎实,老师很欣慰。学习了今天这堂课,我们走进了本课的主人公——周恩来,那么在他的身上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学习历史就一定要遵循一个观点,那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还是让我们用几段小材料来进一步认识这位敬爱的人民总理吧!教师操作幻灯片,给同学2分钟阅读幻灯片3组材料并4人一组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材料进行讨论。每组推举一人代表回答。第一组,通过材料一,看出周恩来总理对工作兢兢业业, 第二组,通过材料二,看出周恩来总理忧国忧民,心存百姓,第三组,通过材料三,看出周恩来总理做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教师活动:3组同学总结归纳的非常出色,回答非常准确。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周恩来总理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人格魅力,在他的身上,洋溢着一种乐观与自信,在他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他的身上,充斥着一股正能量。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也许我们谁都不会想到,在万隆会议召开17年后,大洋两岸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双手第一次紧紧的握在了一起,而这其中,我们敬爱的人民总理周恩来又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认真预习下一课,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同学的努力配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学生活动:学生起立还礼,老师再见。
七、教学板书: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把脉外交,选择未来
洞察时局,寻求突破
阐明原则,走向成熟
力挽狂澜,彰显风范
八、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上本着立足课本,适当延伸的原则,希望能够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每个问题的设计上都是非常慎重。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有着明确的侧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很好,教学过程环节紧凑,教学目标也很好地完成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通过知识总结的方式对本科知识脉络进行了梳理,另外3道选择题和3则材料题则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点。不足的是,本课扩展内容相对较多,学生思维需要不断转换,容易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专注学习,这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课件26张PPT。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diplomacy):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有学者估计:历届政府与22个国家签定了745个不平等条约。周恩来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慈禧)、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周恩来传》 屈辱 不平等 一、把脉外交,选择未来!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了我国的外交政策:“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二、洞察时局,寻求突破! 美国的敌视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中,在新中国面临的特殊环境下,新中国的外交总方针是“一边倒”。鲜明地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这一点,周恩来明确地告诉了新中国所有的外交官。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探究历史 考考你2008年以来,有一个词汇在国际舞台上频繁出现,那就是“金砖国家”(Brics),五个不同的字母是五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举例说:B是指巴西(Brazil)r是指俄罗斯(Russia)c是指中国(China)s是指南非(South Africa),那你知道”I”是指哪个国家吗? 印度(India)三、阐明原则,走向成熟! 1953年,周总理接见了印度政府代表团。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解决的。
中印两国有什么悬而未决的问题?印度印中友好协会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如果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提出:2.内容:3.影响: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探究历史探究历史探究历史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建交高峰示意图四、力挽狂澜,彰显风范!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时间:( )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 )
3.会议主题:讨论 ——— 、—————
和—————— 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性质: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
加的——————会议。
1955年万隆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殖民主义国家亚非国际5.贡献:周恩来提出————— 方针。
“求同存异”探究历史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6、意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1955)总结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外交原则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毛泽东访苏
2、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一边倒”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
A 印度 B 缅甸 C 苏联 D 美国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54年 D 1955年
3.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能力比拼CBB1、据统计,在万隆短短的7天中,周总理合计睡眠时间只有13小时,共参加了16次会议,进行了10次会谈,举办了15次招待会。 2、1972年,周总理诊断出患有癌症,即使如此,听说哪里有了灾情,他仍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询问灾民受灾情况。3、周总理曾多次指示下属:不管什么事,都应如实告诉我,不能虚报瞒报。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忧国忧民,心存百姓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4、 除了外交上的贡献,在周总理身上,还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呢?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这些灾难和痛苦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理解和尊重。
---------周恩来同:共同的遭遇异:不同的制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