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这体现了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客来兮(节选)
铁凝
这天晚上,李曼金接到南方表姐的长途电话,说他们一家三口要来。来就是要来李曼金所在的城市,来就是表姐要住在李曼金的家。表姐说,女儿冬冬考取了北方一所名牌大学,他们想让冬冬先适应一下北方。时间嘛,就一星期。
表姐的要来,李曼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再者,表姐的口气不是商量,倒更像是通知:“哎,我们明天就到,啊。”好像李曼金随时都在恭候他们一家。但李曼金面对话筒,脸上漾着笑,还是表示出对他们毫不迟疑的欢迎。她猜表姐在那边感受到的也一定是她的这副笑脸,她这毫不迟疑的欢迎。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这仿佛是李曼金的天性,就是遇上倒霉或惊险,李曼金也是笑着对人诉说:“扛着的呀,我。”比如那年在单位没分上房,比如职称被人挤了,比如丢了钱包,李曼金都会笑着讲给人听。她笑着,脸上泛着潮红,好看的笑眼里有光芒溢出来。一般人就觉得李曼金心里不放事,他们连李曼金讨厌谁都不清楚。但李曼金在观察人和洞悉人这方面自有她的过人之处,并且李曼金也有她的突发奇想。比方她幻想着当她退休的时候,当单位给她开欢送会的时候,她要当着单位全体人员的面,当场告诉大家她最不喜欢谁,她最憎恶谁,她最腻歪谁。很可能那被腻歪的人,还以为他从来都是被李曼金所喜欢呢,尽管一个人是否被李曼金喜欢并不重要。一想到“当场告诉”这几个字,李曼金甚至有种难耐的亢奋和预先的快感,仿佛她活了一世,就为了等着离开工作舞台时的那个“当场告诉”。只是她离退休还有些年,所以她的突发奇想只能暂时寄存在脑子里。如今表姐的要来,总不能说是她的倒霉吧,更谈不上有什么惊险。
李曼金放下电话,抻抻身上一件将要穿糟了的、好似再也经不住揉搓的针织衫,想起前些年媒体对一位国家领导人艰苦朴素的报道,说他的内衣穿出破洞也不买新的。李曼金想,这些写新闻的人真是不知道糟衣裳的好啊。然而,从明天起她就要脱掉这件在家穿得随体又舒坦、吸汗又透气的“破衣烂衫”,衣冠整齐地、拘拘谨谨地过一个星期。大夏天的,七天。夏天在家,和李曼金联系最紧的就是这身糟衣裳,还有无所顾忌的松散。李曼金一边留恋着糟衣裳和居家的松散,一边又不忍心把未来的七天想成那么难挨。不过有一件事她得赶在表姐到来之前处理:书房桌上压着两张火车票,她和丈夫何平原本是要去北疆一个凉快地方旅游的。李曼金忽然觉得眼角起了眵目糊。
李曼金和表姐有三十几年不见了,她们是姨表亲,她管表姐的妈妈叫大姨,管表姐的爸爸叫大姨夫。小时候母亲常带她到表姐家去做客小住。那时她在表姐家是个不显山水的小孩,表姐在她眼里却显得气派而又伟岸。加之表姐穿一双偏带黑皮鞋,李曼金脚上的鞋是花条绒的,这给李曼金和表姐之间也造成了一种难以弥合的距离,虽然她和表姐差不了几岁,表姐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她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那时李曼金的大姨夫是长江边上一个大城市的领导,家里条件不错。房里有一般人家少见的皮沙发,有专放电话的电话桌。表姐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拨,有时拨给同学,有时拨给上班的爸爸。有一次她竟然把电话拨到大姨夫机关的管理处,说家里的特供油没了,需要立即派人送来。这件事连做饭的老阿姨都觉得不合“路数”,她不客气地指着表姐说:“等着吧你,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批评你吧,这电话也是你能打的?”果然大姨夫回来很严厉地批评了表姐,大姨也在一边说,电话是组织上为领导干部提供的工作方便,表姐也没有权力去指使管理处的干部。那时大姨和大姨夫最爱说“组织上”。对于这部组织上为大姨家提供的电话后来和表姐之间又怎么了,在李曼金的记忆里有些模糊,但表姐家的特供油却给李曼金留下了永远不可泯灭的印象。老阿姨炒菜时举着油瓶果断地往锅里一歪,锅底的油立刻能汪成茶碟大的一摊。而李曼金自己家里炒菜,锅底上的油比分币也宽大不出多少。有一次李曼金在家炒菜煳了锅,母亲说是因为她走神儿,李曼金却说是因为锅里油太少,要像大姨家那样还能糊?大姨家油多,米面多,茶叶也多。那茶叶不是放在茶叶盒、茶叶筒里,是放在一个板凳高的小水缸里。茶叶用草纸分类包裹,或碧螺,或云雾。为了防潮,缸底垫上用纱布包着的石灰块。大姨家还给李曼金留下了什么印象?还留下了表姐爱摔东西的印象。那摔并不是故意,是表姐的一不留神。从小大姨就教导表姐爱劳动,规定让表姐帮老阿姨收碗筷,那么表姐就摔。许多碗盘豁着边,家里人也不批评她,大姨只说:“小心一些不行吗,你呀。”过后这些瓷器还是坏在表姐手里。表姐还给李曼金留下了一个印象:本是上着小学的她,会品茶、会喝老酒。她喝起老酒来大人一般,家人都说表姐喝酒不知什么叫醉。喝茶她则能品出茶的新旧和等级。表姐待李曼金也不算薄,遇到分糖果时,她不是拿一块两块,而是抓一小把,她抓起一把糖往李曼金口袋里一塞说,吃吧吃吧!这时的李曼金虽然感觉到表姐的豪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被打发。但口袋里毕竟有了一小把糖啊。那时李曼金就明白意识到表姐和自己本不属一个阶层,表姐的一切行为她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曼金心里不放事,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即使遇上倒霉事,这是她的天性。
B.李曼金夏天在家喜欢穿随体舒坦的“破衣烂衫”,但在表姐一家来后要衣冠整齐。
C.表姐家的老阿姨做事果断、手脚麻利,如“炒菜时举着油瓶果断地往锅里一歪”。
D.表姐打电话到机关管理处要特供油,大姨批评她,认为她们家里不能吃特供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李曼金接到表姐一家三口要来的电话,既交代了人物,也照应了文章标题。
B.“时间嘛,就一星期”“哎,我们明天就到,啊”等语言描写生动形象,体现了人物性格。
C.小说写李曼金接到电话的笑容和毫不迟疑的态度,意在表现李曼金和表姐姐妹情深。
D.本文善于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她抓起一把糖往李曼金口袋里一塞”。
8.结合语境,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6分)
9.表姐和李曼金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和九年,(吴)元济以其士叛,逸掠陈、汝之间。冬,纵兵临寿春,屠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骇,民人卷席而居。上闻之怒,谪其守。明年春,诏执金吾李将军驰传出守之。既至,收其坏卒,聚寿春城。使人劳井闾,而市货耕桑之业始复,民人莫知复为战矣。
八月乙巳,夜引兵南出霍丘百四十里,又折而西四十里,营于万胜冈,筑新城。初,将军(裴)度曰:“吾士卒萍合之众也,易散而难役。吾以筑垒令之,必苦难。使寇闻之,必袭吾。”乃召诸将谓曰:“吾旦夕望气,其状有寇,谨备之。”令诸军分营连居,环回之间,十有余里,各视营之所向,宜为数堵之垣,以御暴矢耳。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又令曰:“山泽之地,其土瘠漓。今时方秋,浸潦用事,谓众之功难为也。顾其垣今日而周,明日而坏。吾为诸君惜之。诚能致其厚,则土藏气色,脉力相辅,虽霖潦不为患矣。”筑者皆悦,复争为厚。及竟,将军监军使出视之,复劳曰:“嗟乎!诸君之能,众士之功也。既周且厚,始为其垣,今则城矣。”因自吟曰:“城乎城乎,使其增数仞而饰之,寇虽蚩尤,宁敢犯我乎!”遂归。诸将相谓曰:“乃者,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复增其筑,于是新城遂具。明日,寇果来,望见皆愕然。因至新城傍,俱张喉高言,指城上曰:“为我曹敬谢将军。”讫,辞而去,诸将尽伏。十一月戊辰,将军将卒万余,西渡涧渠上史蔟冈与贼阵。自平明至日中,进退相延不得合。及日侧,将军乃谋曰:“彼必乘暮伺吾还兵,击我必矣。”于是引兵急攻寇,寇延退数里。
(节选自唐沈亚之《新城录》①)
【注】①《新城录》:记录唐将裴度平定吴元济之乱时,在寿春之南霍丘万胜冈筑城、御敌与平叛的经过。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B.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C.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D.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驰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文中指驾着传驿的马车快速奔驰。
B.乙巳,“乙”属天干,“巳”属地支,干支结合以记年月日,此处记日。
C.望气,可指远望动静或气势;这里指为进行秘密活动者守望,观察动静。
D.蚩尤,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因骁勇善战被尊为“战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面对叛乱,有效应对。吴元济叛乱,沿途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皇帝怒贬败逃的守官令狐通,让李将军出京镇守,百姓农商生活得以恢复。
B.裴度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他深知军队初建,纪律性差,于是下令诸军分营镇守,彼此牵制;为弥补布防缺漏,让士兵修建围墙以防敌军弓箭突袭。
C.裴度善笼人心,受到拥戴。他对筑城将士采取言语褒奖、物质犒劳等措施,士兵们自觉地按其要求对围墙增高加厚,新城落成,连敌人也惊叹佩服。
D.裴度精于谋略,积极作为。他亲率万余将卒,从天刚亮到中午一直与贼对峙;预料贼寇必在傍晚己方撤兵时进攻,于是带兵主动出击,击退了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
(2)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
14.修筑新城,困难重重,裴度却能顺利完成,请结合选文探究其成功的原因。请分条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峰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释】①畴:田地。②甑(zèng):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是因为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却情感陡转,由喜转愁,诗意跌宕起伏。
16.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写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阅读唐代诗歌,处处听得到“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诗可读、可诵。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诗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___________。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进入的层次很浅,朗诵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___________,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深入体验和欣赏它。朗诵者对诗歌意象___________的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歌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___________。
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途径 浅尝辄止 剖析 南辕北辙
B.途径 浮光掠影 分析 大相径庭
C.方式 浮光掠影 分析 南辕北辙
D.方式 浅尝辄止 剖析 大相径庭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框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把王维与李白、杜甫一比,马上就可以看出其间的差距。
李白、杜甫是“大”的,王维显然是“小”的。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①__________,承担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李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们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的不幸承担到自己的身上,直至自己的心灵不堪重负。此时他们发出的,就是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而王维则一直在推卸,他连自己的生活挫折都难以承受,都要想方设法地躲避,直至最后躲入空门——当然,他也没有力量承受真正的空门的清苦,他只是一个在家的居士;正如他无法真正过清苦隐士的生活,而要亦官亦隐——家也要,官也要,禅也要,隐也要,在追求精神的同时,也不愿放弃物质的一切。
李白一生求“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是躁动的,一刻不闲的,永远生活在别处的。杜甫②__________,“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就是要进入圈子,得入魏阙,从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的乃是他对自己终当能入台阁的信心。李杜二人,无论是“出”还是“入”,都显示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了追求理想而付出的精神历练与承担。
而王维则追求一个“归”字,这在盛唐,实在是较为少见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牛羊归栏,野老候归,雉雊蚕眠,③__________,……句句写归,写自己受到感染,而欲归隐。实际上,在王维的心中,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他要找到一个地方来安顿自己。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请分别概括上文第2~4段的主要意思,每点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D项,“有不同意见”表述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中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责任的承担、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项,答案符合论述中心。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的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
4.答案: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点,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可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二共两段,分别以疑问句开启,论述了“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在论证方法方面,第1段提出“为什么”之后,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这是因果论证。文中引用古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名言,还引用今人张枣、朵渔的话,这是引用论证。
5.答案:【示例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包含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达到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切入时代,赢得读者。
【示例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的主旨是提倡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分析了诗歌应该回归现实的原因和做法,材料三论述了诗歌精神重建的方向。但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诗坛的困境,文中并没有给出论断。我们可以根据文中的论述和自己的认识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的能力。A项,“李曼金心里不放事……是她的天性”说法有误。结合第2段“这仿佛是李曼金的天性”“李曼金也有她的突发奇想……仿佛她活了一世,就为了等着离开工作舞台时的那个‘当场告诉’”,可知李曼金并非心里不放事,也不是天性这样,只是她不愿意把这些事挂在脸上。C项,分析有误。第4段举“老阿姨炒菜时举着油瓶果断地往锅里一歪”的例子不是为了体现老阿姨果断的性格,而是为了表现出李曼金的大姨家条件好,有特供油,可以随便吃。D项,“认为她们家里不能吃特供油”说法有误。根据第4段“大姨也在一边说,电话是组织上为领导干部提供的工作方便,表姐也没有权力去指使管理处的干部”可知,大姨是批评表姐不该乱用电话,不该指使管理处的干部。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意在表现李曼金和表姐姐妹情深”说法有误。结合第2段“表姐的要来,李曼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再者,表姐的口气不是商量,倒更像是通知……但李曼金面对话筒,脸上漾着笑,还是表示出对他们毫不迟疑的欢迎……这仿佛是李曼金的天性”,可见李曼金接到电话的笑容和毫不迟疑的态度并非因为姐妹情深,而是性格使然。
8.答案:①画线句是李曼金的心理描写,写她幻想在“退休”之后要发泄一下情绪,同时这段描写也与李曼金平时的形象形成反差,这表明李曼金平时内心十分压抑;②语段运用排比手法,强化了李曼金终于不用再伪装自己,内心无比痛快。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描写李曼金的“突发奇想”,她幻想当她退休的时候,“她要当着单位全体人员的面,当场告诉大家她最不喜欢谁,她最憎恶谁,她最腻歪谁”,这段心理描写与李曼金平时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她平时“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就是遇上倒霉或惊险,李曼金也是笑着对人诉说”,而此时的李曼金却一反平时的形象,要痛痛快快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段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李曼金平时内心的压抑。同时,语句运用排比手法,强调“当着单位全体人员的面”“当场”,还有三个“最”,强化了李曼金终于不用再伪装自己,内心无比痛快。
9.答案:表姐:①自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②有优越感,蛮横强势;③不爱劳动,贪图享受。
李曼金:①善于伪装,比较虚伪;②好面子,总是委屈自己;③比较自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先看表姐。由“表姐说,女儿冬冬考取了北方一所名牌大学,他们想让冬冬先适应一下北方。时间嘛,就一星期”“表姐的口气不是商量,倒更像是通知:‘哎,我们明天就到,啊。’”可知,表姐很自私,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由“表姐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拨……需要立即派人送来”“遇到分糖果时,她不是拿一块两块……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被打发”可知,表姐有优越感,做事蛮横强势。由“从小大姨就教导表姐爱劳动……那么表姐就摔……喝茶她则能品出茶的新旧和等级”可知,表姐不爱劳动,贪图享受。再看李曼金。由“表姐的要来,李曼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还是表示出对他们毫不迟疑的欢迎”“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李曼金也是笑着对人诉说”“一般人就觉得李曼金心里不放事……自有她的过人之处”可知,李曼金善于伪装,比较虚伪。由“从明天起她就要脱掉这件在家穿得随体又舒坦、吸汗又透气的‘破衣烂衫’,衣冠整齐地、拘拘谨谨地过一个星期”“不过有一件事……要去北疆一个凉快地方旅游的”,可见李曼金比较好面子,总是委屈自己。由“表姐在她眼里却显得气派而又伟岸……造成了一种难以弥合的距离”“这时的李曼金虽然感觉到表姐的豪爽……可望而不可即的”可知,李曼金在表姐面前比较自卑。
10.答案:D
解析:句意:裴将军与监军使出来仔细察看修筑的墙。回到武宁,极力称赞修筑者的才能,用酒和布帛慰劳他们,言语间很是宠爱那些将领。“之”作“视”的宾语,“视之”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排除AB;“劳以酒帛”为状语后置句,“以酒帛”为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11.答案:C
解析:C.“望气,可指远望动静或气势;这里指为进行秘密活动者守望,观察动静”错误。望气,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术,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彼此牵制”错。结合“令诸军分营连居,环回之间,十有余里,各视营之所向,宜为数堵之垣”可知,这是为修筑城墙做准备。故选B。
13.答案:(1)诸位将领多次对将军的话感到神奇,回去就立刻告诉自己的士卒,因此将军命令的事情很快就完成了。
(2)将军的言词恐怕是想使围墙高大吧?我们也觉得低矮不好啊!
解析:重点词语:(1)“奇”,对….…感到神奇;“亟”,立刻;“晓”,告诉;“就”,完成。(2)“乃者”,先前;“得无”,恐怕;“丑”,认为……不好;“卑”,低矮。
14.答案:①巧用心理暗示,营造危机氛围,强化忧患意识;
②及时肯定所做,运用激励措施,激发士兵热情;
③因势利导,有序推进,步步为营,逐步完善。
解析:结合“召诸将谓曰:‘吾旦夕望气,其状有寇,谨备之。’令诸军分营连居,环回之间,十有余里,各视营之所向,宜为数堵之垣,以御暴矢耳”可知,将军先是暗示周围有贼寇,再建议应该筑墙来抵御箭攻。可概括出,巧用心理暗示,营造危机氛围,强化忧患意识;结合“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诸君之能,众士之功也。既周且厚”可知,将军称赞修筑者的才能,及时犒劳赏赐。可概括出,及时肯定所做,运用激励措施,激发士兵热情;结合“吾为诸君惜之。诚能致其厚,则土藏气色,脉力相辅,虽霖潦不为患……使其增数仞而饰之,寇虽蚩尤,宁敢犯我乎”可知,将军先是引导加厚城墙,再是引导增高城墙。可概括出,因势利导,有序推进,步步为营,逐步完善。
参考译文:
元和九年,(吴)元济率领部下发动叛乱,窜到陈州、汝州之间进行掠夺。冬天,领兵到了寿春,屠城马塘,使那里的太守令狐通败逃,又焚烧霍丘。淮南郡邑很是惊惧,百姓卷席逃难。皇上听闻大怒,贬谪了太守。第二年春天,下诏让执金吾李将军快马出去镇守。到达之后,收拢那些受伤的士卒,聚在寿春城。派人慰问百姓,于是经商、种地、养蚕等职业又都开始恢复了,百姓不再知道会有战争。
八月乙巳日,将军连夜领兵向南走出霍丘一百四十里,又折而向西四十里,在万胜冈扎营,修筑新城。一开始,将军(裴)度说:“我们的士卒就是乌合之众啊,容易散去而难以役使。我若以修筑堡垒来命令他们,一定会认为是灾难而感到苦痛。如果贼寇听说了,一定会来袭击我们。”于是召来诸将对他们说:“我早晚观天象,其状貌是有贼寇的样子,要谨慎地防备他们。”于是命令诸军分开营地挨着驻扎,绵延开去,有十几里地,各个检视扎营的方向,他认为应该修筑若干围墙,来抵御贼寇弓箭突袭。诸位将领多次对将军的话感到神奇,回去就立刻告诉自己的士卒,因此将军命令的事情很快就完成了。裴将军与监军使出来仔细察看溴修筑的墙。回到武宁,极力称赞修筑者的才能,用酒和布帛慰劳他们,言语间很是宠爱那些将领。又下令说:“山泽之间的土地贫瘠硗薄。现在正是秋天,多次下雨所积之水会影响筑好的墙,可以说众人的功业很难守住。只是这围墙今日筑好,第二天可能就坏掉。我为你们感到可惜啊。若是真能加厚,则土里贮藏了凝聚力,土的脉力互相辅助,即使再有大雨也不会为患了。”筑墙的人都很高兴,又争着加厚。等到结束,将军和监军使出来检视,又慰劳他们说:“啊!这是诸位的本事啊,是众多士卒的功劳。既牢固又厚实,开始筑的是墙,现今则成了城了。”于是自己吟到:“城啊城啊,如果再增加数仞并装备好,即使是像蚩尤那样的贼寇,哪里敢侵犯我们呢!”于是回去了。诸将互相说:“先前,将军的言词恐怕是想使围墙高大吧?我们也觉得低矮不好啊!”于是又增加高度,于是新城就建成了。第二日,贼寇果然来了,望见新城都很惊讶。于是到了新城脚下,都张开喉咙高声喊,指着城上说:“替我们向将军表达歉意。”说完,辞别离开,诸将都很佩服。十一月戊辰日,将军率领士卒一万多人,西渡涧渠到史蔟冈与贼寇对阵。从天明到日中,两军进退之间一直延续,没有停止。等待日头偏西,将军于是谋划说:“他们一定会乘着暮色等着我们撤回的时候袭击我们”,于是领兵急速攻打贼寇,贼寇连续撤退几里。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C项,“是因为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强加因果。颈联写“行人隔水遥相语”,表现了雨后人们仍然兴奋不已的心情,并不是因为“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
16.答案:①比喻,将田地里的禾苗比作青锦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②远近高低的角度变化,颔联出句为近景低景,对句为远景高景,此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③动静结合,颔联上下句静中有动,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颈联为动景,出句写行人隔河相语,对句写立鹭摧枝,突出了生活趣味。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出一片生机,表达了喜悦之情。⑤虚实结合,颔联禾苗、峰嶂为实,万畴、千嶂带有想象的成分,实中含虚。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写景艺术,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视角、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用。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从知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写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从虚实角度,颔联中写“畴”“嶂”,为诗人眼前所见实景,而“万”“千”则含有想象的成分,为虚写,虚实相济。
17.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3)【示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示例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示例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易错字:芣、苢、襭。(2)易错字:渠、霎。(3)答案不唯一,符合含有“雨”的意象、出自唐诗的要求即可。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途径:路径,多用于比喻。方式: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根据前文“走向大众”可知,应选“途径”。②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根据前文“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进入的层次很浅,朗诵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和后文“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朗诵者稍微尝试一下就放弃了,应选“浅尝辄止”。③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剖析:分析。“剖析”的程度比“分析”程度更深。此处强调的是理解的较深,应选“剖析”。④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此处要表达的是声音与情感可能与诗歌原意完全相反,应选“南辕北辙”。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画框句子的“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即表达沉重的情感,用降低的声调、低垂的目光和向下的手势。B项,“凤箫”“鱼龙舞”描写的是元宵时热闹的景象,情感欢快,和画框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
20.答案: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还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有深入的把握。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语序不当,“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与“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相较,应该是“深入把握”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位置应互换;第二处,句式杂糅,应将“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改为“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
21.答案:①承担的大小;②一生求“人”;③农夫荷锄归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李白、杜甫与王维在人生追求上的不同。第①空,由横线前“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内容是造成李白、杜甫的“大”与王维的“小”之间差别的原因,再结合横线后“承担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可知,此处应填“承担的大小”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由下文“李杜二人,无论是‘出’还是‘入’”可知,上文对李白和杜甫的介绍语句为并列关系,又根据“李白一生求‘出’”及后文内容可知,杜甫是求“入”的,且横线处所填句子应与此句句式相同,故此处可填写“一生求‘入’”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由横线前的“牛羊归栏,野老候归,雉雊蚕眠”可知,此处所填写的内容要根据前文中相应的诗句来提炼;根据后文“句句写归”可知,归纳出的句子应与“归”相关。此处对应的诗句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故此处可填写“农夫荷锄归”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2.答案:第2段:李杜承担,王维躲避(李杜“境”大,王维“境”小)。第3段:李“出”杜“入”,都有追求。第4段:王维尚“归”,安顿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第2段,开头提出“李白、杜甫是‘大’的……承担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的观点,然后全段围绕这一观点讲述了王维与李杜在“承担”与“境界”上的不同表现。根据“李白、杜甫是‘大’的”“李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们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的不幸承担到自己的身上”可知,李白、杜甫二人主动承担,境界大;根据“王维显然是‘小’的”“而王维则一直在推卸,他连自己的生活挫折都难以承受,都要想方设法地躲避”可知,王维的表现是“推卸”“躲避”,境界小。第3段围绕“出”“入”讲李白和杜甫各自的人生追求,核心句为“李杜二人,无论是‘出’还是‘人’,都显示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了追求理想而付出的精神历练与承担”,强调李“出”杜“人”,但人生都精彩可赞。第4段围绕“归”字讲王维的人生追求,核心句为“实际上,在王维的心中,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他要找到一个地方来安顿自己”。
23.答案:
强弱互换应有道,自勉者恒强
体弱者勤加锻炼,可登临极顶而精神抖擞;体强者懈怠惫懒,仅日行百步便气喘吁吁。体育如此,人生犹是,国家亦然。强弱从不成定数,唯有时时自勉,奋斗不止,方能使弱者转而为强,强者永葆其强。
自勉的源头在于常怀一颗殷忧之心,不为当下的成功与优势所傲,不为眼前的困顿与不足所扰。孟子曾有言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来自千年前的声音至今仍掷地有声。黄国平出身偏远深山而不坠青云之志,终考取中科院博士学位,践行了“艰难苦恨,玉汝于成”的古言。他的成功便源自其于贫困中坚守,于忧患中自勉的信念,不惮风雨,砥砺前行,终将日月换新天。而反观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他们常常自恃出身优越,纨绔放纵,最后难免成为湮于众人的弱者。强弱互换之道,可由此观之。
而当我们的目光跳脱于个人的井壁,放眼于时代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无数个人融于一体便成了国家,国家的发展史亦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强弱轮转史。最可悲莫过于晚清政府自诩天朝上国,因而闭关锁国,拒绝了近代思想与科技的浸润,直至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打破歌舞升平的美梦,吹响王朝的挽歌;最可赞莫过于中华民族幡然醒悟,探索救亡图存之道,红船破浪而来,神凤浴火重生,谱写古老民族复兴的赞歌。前者自负其强终成弱,后者殷忧其弱终复强。
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堪称世界霸主,如今却大都不复昔日辉煌,为何?只因其恃强凌弱,靠掠夺与残杀换取自身发展。由此观之,当已成强者时,自勉的范围便要从殷忧己身扩展到协同发展。压迫注定引起反抗,滥用其强终会遭其反噬,唯有携手共进,互利共赢,为美好明天共同奋斗,方能在助人由弱转强的同时永葆己强。
我国如今便深谙此理,致力于发展“一带一路”,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不狭隘地认为他国的强大会加大竞争的压力,而是坚信美好未来要由全人类共同缔造,为全球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何其有幸,生于今日之中国!
中国在复兴之路上昂首前行,不断铸就强国之殿堂。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绝不能自傲于如今的成就,而要自强不息,自勉不止,助力于创造中华民族新辉煌。
不畏磨难,殷忧奋斗使弱者转强;不傲成就,协同发展使强者复强。青年当深谙此强弱之理,将振兴中华之任置于肩上,发愤图强向未来。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题。取材于毛泽东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的论及“体育之效”的部分。材料立足于“体育之效”,说明了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了体育精神。本题的关键词是“强与弱”。根据材料的出处——《体育之研究》和材料开头关于身体的表述,可以读到“强与弱”最显著的第一层意思指的是体魄上的强与弱。材料的第二层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强可能转为弱,弱可能转为强;强者“滥用其强”会变弱,而弱者“勤自锻炼”则能变强。故其论述核心是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强与弱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体魄的强与弱”这一具体的主题逐渐被提炼为抽象的、普遍的哲理。材料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是解析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事物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强弱可能发生转换,因此,强者切不可因自身的强而自满,弱者也不应因自身的弱而自卑。至此,可以看出强与弱的哲理不限于描述体魄:青年的身体可以通过锻炼而变得强健,青年的精神也可以通过磨砺而变得强大。材料实际上是借体育论述了“青年当自强”的道理。《体育之研究》一文发表于1917年,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主义的压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觉醒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期望通过对国民进行启蒙以实现社会变革,从而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材料出处《新青年》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结合上述背景可以发现,“弱者”其实是指当时的中国,而“强者”则隐喻欧美列强。强与弱的意思超越了个人,直指社会家国。当今中国快速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与机遇,我们青年作为祖国的栋梁,应“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断奋斗,报效祖国。由此,“青年当自强”的个体奋斗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与“中华之崛起”的民族复兴目标相统一。通过以上分析,以下立意可供参考:①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活法”;②青年当自强,为国作栋梁;③弱小可以变为强大,无知可以变为有知;④磨炼所短者必然日益进步,滥用所长而不思进取者必然自取灭亡;⑤强大源于后天的努力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