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引用论证)
B.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的思想。(举例论证)
C.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得人生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对比论证)
D.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举例论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段,长鞭紫陌野游盒。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闹。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骢马青色的皮毛配以金饰的笼头和洁白似玉的马鞍,华贵不凡。
B.颔联写骢马的敏捷、矫健,“朝”“暮”极言时间短促,“东道”至“河源”写空间的阔远,表现出骢马飞奔的雄风。
C.颈联刻画骢马的功业和德性。这是一匹汗血宝马,它跟随主人征战沙场,不惧边地艰苦,不惧伤痛严寒。
D.前三联写外在美,第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3.这首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议论是人的理性思维,其基础是对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以后,还要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面进化为语言文字,还得从口头即兴交流升华为文体,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漫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跨越。
在孔子时代,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对话,当时并没有做文章的概念,连标题都没有。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其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当然,光是形成独特而全面的观点,也还只是属于逻辑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断层次,要言之有理,则需要进入更高的层次:推理和论证。
到了孟子那里,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辩证格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观点,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弈秋诲人”等,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多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比孔子进了一步。用寓言作类比推理是当时的风气,也是汉人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破孔子时代局限于判断的表现,体现了国人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论证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而事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故类比推理鲜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国人在交流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表达观点时正反结合转化的模式普及了。孟子对与自己论点不符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用“他说圆己说”,这就把正例和反例,论证和驳论结合起来,达到了雄辩的境界。这与20世纪西方科学学者波普尔的“证伪比证明更有理论”的突破性学说不谋而合。
光有了这样的自觉,还只限于思维方式,并不等于为文。从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除了语言,逻辑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体。
与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传播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文体的发展。有了做文章的意识,文体就随之丰富起来。“说”在最开始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虽不像“论”那样特别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有机智,敏锐、出奇制胜的优长,特别是比喻的巧妙。其特点是:第一,不直接正面说理,而是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第二,不是单层次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而“论”作为一种文体论证的规范显然比“说”要复杂。“论”是直接推理,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全面资源,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都加以权衡,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总的来说,“论”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统、缜密《过秦论》《六国论》等就是这样的典范。
(摘编自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概念和判断是逻辑思维中的初级思维,而推理和论证属于更高层次,可以让人做到言之有理。
B.孟子运用寓言来说明观点,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这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C.用寓言作类比推理虽然突破了判断思维层次,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很难全面说明观点。
D.“说”具有侧面引题和多层次逐步深入推理的特点,但全面性和严密性不足,论证比“论”要简单。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总起部分提出观点,即人的议论能力的形成经过了复杂、漫长、多个阶段跨越的过程。
B.在论述孔子和孟子的议论能力时,作者既阐明了两者的不同,也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C.文中列举孟子三则寓言的事例是为了阐明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
D.文章论述孟子能用“他说圆己说”的事例,是想强调孟子的论证有了新高度,已经达到了雄辩的境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话是孔子时代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所以孔子的言论非常精彩,出现了大量的格言式警句。
B.相较于孔子,孟子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类比推理上有所突破,这体现了国人思维能力的进步。
C.从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需要具备多个要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论说性文体。
D.“论”这种文体着眼于全面、严密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是一种典范的议论性文体。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间烟火
鸟 语
老杨犹豫了几天还是出摊了。
三十六年前,老杨还是小杨时就摆过几次地摊。那时叫“跳蚤市场”,逢周日开设。偌大的田径场,卖吃的少,多设在看台墙根下,卖货的多,都聚在足球场土地上,那年月谁也没见过“绿茵场”长得啥模样。卖吃的多是炸油饼、馒头、粉浆面条等果腹之食,当年还没有份饭出售,因没有一次性餐具产品,苍蝇嗡嗡,大蒲扇哗哗。卖货的也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肥皂牙刷,手绢,布鞋、胶鞋、塑料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电器物品是见不到的,缸盆都是搪瓷的。一张席,一块破油布,地上铺开,一个砖头敲成四块,压住四角防风便是一个标准摊位,行列还算齐整,乌瞰倒像大型团体操图案。
小杨摆的是书摊,其实也不能算是书摊,书是舍不得卖的,小杨卖的是刊物,刊物也不是新刊物,都是小杨从牙缝挤钱买的、页面翻起角的旧文学刊物。
卖旧刊物是为贴补买新书新刊物的钱,能省一角几分的也是省。一个退伍兵,三级工,34元的死工资,交母亲30元,攒着等将来娶媳妇用,手里每月只有4元的零花钱,一个5角的烧饼夹牛肉都吃不起,喝的是军用水壶装的烧开水,喝光了就再去灌上一壶自来水。一套两个兜“的确良”军装,斜挎军用书包,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是标配,书包里倒是装几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摆摊看书两不误。
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考个电大还是有戏的。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类吆喝声是不会有人喊的,小杨更不喊,他只理头看书,时不时拿个树棍在土地上写点什么,再用脚抹掉,再划拉,再抹掉。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好字!一阵清香风吹来一声莺鸣赞语。
小杨从藏在一双白色塑料凉鞋里的秀脚往上看,一袭白底蓝碎花连衣裙摇曳生姿,小蛮腰两把可掐,一字型美人骨上一抹鹅颈托着一张秀美恬静的鹅蛋脸,淡淡柳眉下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墨染长发如瀑。
这个妹妹我见过。小杨心里突突。
俩人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聊得风生水起。常谈不烦,久处不厌,只因书摊边多看了你几眼。
后来的后来,皆是凡人俗事,无非是转干,提职称,有房有车有孩子,有饭局,有老板椅坐。平平淡淡,淡淡轻轻。
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许多成功学讲座听多了、鸡汤文看多了、立志求功名、坐井说天阔的人的梦想。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酒肉穿肠过,老杨一拍桌,对一群愁眉苦脸的狐朋狗友小老板们说:“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出摊!”
卖啥?去哪里卖?一小兄弟醉眼迷离地问。
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你们手里都有啥货?
我有三十万的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我有六十万的白酒。
……
我出车。我出人。
……
全部按进价卖,卖不动再打折卖,盘活存量,有了现金流就能活下去,挺过去就是赢家。
中央商务区灯火辉煌,停车场热闹非凡。有车载音响发出的当红网络歌曲,没有一般地摊劣质喇叭的吵杂声。游人也少有嘴上撸串串、唧唧喳喳的,均悠闲自得。
楚河汉界。主车道西侧,一色的车后盖打开,车原价不超五十万,货品大众化;东侧全是车价百万左右豪车,车盖上摆放的都是奢饰品。西侧车主年龄参差不齐,东侧俊男靓女衣着光鲜。
“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人家是体验生活,咱们是为了活着;人家有诗和远方,咱们是眼前的苟且。”与老杨搭伙卖货的“二货”酸溜溜地诌上了“鸡汤”。
切!干活吧!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老杨目光炯炯,坚定地说。
二货:“诺,嫂子来了。”
顺着“二货”手指的方向,老杨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身影出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她身后那座形似玉米棒的标志性建筑跳闪出一行大字:地摊经济,人间烟火!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六年前,摊位上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搪瓷缸盆,现在有了奢侈品,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B.小杨作为一个退伍兵、三级工,工作之余通过摆摊卖书和自学,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他的上进心使他小有成就。
C.“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一句,写出了老杨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不怨天尤人,能主动寻找出路的积极态度。
D.“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表现了“二货”的不平衡心理,“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则写出了老杨的牢骚。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场面描写,对三十六年前与现在的摆摊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使小说跨越不同时代,富有厚重感。
B.小说中“去哪里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等对话简短有力,说明老杨虽生活很不如意,却能乐观面对。
C.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用小老板们面对经济不景气的苦恼和“二货”的态度,衬托主要人物老杨的形象。
D.小说以“人间烟火”为题,紧扣时代命题,意在表达唯有实实在在打拼才能成为人生赢家的主题。
9.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选取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10.小说是怎样讲述老杨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
11.分析下列句子中是否潜藏着逻辑错误。
某报纸曾登载短文,题为《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文中说的是: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12.请依据语境,补全下面的推理。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斯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塔哥拉斯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 ,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 ;
如果③ ,那么按照法庭的规定,④ 。
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输还是赢,⑤ 。这个推理是逻辑学历史上很著名的半费之讼。
13.对材料中的画线语句进行仿写。要求:要具有驳论性。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这:“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乐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主人哑口无言,赫尔岑说罢,使起身告辞了。
1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简要分析。
(1)逻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门学说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说它年轻是因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是近代的事。
(2)两天两夜没停过的细雨又下起来了。
(3)一个青年满怀信心地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应该说,这个青年的话从逻辑上讲是成立的。
(4)进攻选择了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黎明时分。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远鄙,指远方边邑;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国,指国都;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大夫、卿、士等。
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17.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B.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①主人对骢马的信任。“能”“尽”二字,表明主人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②对骢马历尽艰难险阻建功立业精神的赞颂。“长城窟”“行路难”写边地艰险,但这匹马只要能有机会建功立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或天山也在所不辞。③展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首诗托物言志,写骢马即写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4.B 5.C 6.B
7.D 8.B 9.①引用、化用古诗词,富有诗意。如“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②人物语言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卖啥?去哪里卖?”“切!干活吧!”③语言具有时代感。如“中央商务区”“去库存”“现金流”等。④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如“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 10.①以“摆摊”为线索。讲述老杨的故事,使小说脉络清晰。②以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选取老杨的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③正叙(顺叙)和插叙相结合。使情节跌宕起伏。④记叙和描写相结合。使老杨的故事更真实可感。
11.这就从论述“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
12. 学生胜诉 老师可以得到另外一半学费 学生败诉 学生需要给老师支付一半的学费 老师都会得到另外一半学费
13.理发店老板对客人说:“本理发店所做的头发非常漂亮,保证让你引起人们的注意,使回头率大大提高。”
客人说:“引起人们的注意、回头率高就是漂亮的头发吗?”
老板说:“不漂亮的头发怎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高的回头率呢?”
客人说:“狗啃一样的头发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回头率也很高,那么这样的头发也漂亮吗?”
14.(1)本句说逻辑学既古老又年轻貌似违反了矛盾律,但是实际上是正确的。因为本句是从不同角度来讨论逻辑学的历史的。从逻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和理论的成熟性来看,确实时间很短,但人类对思维逻辑性的探索的历史却是悠长的。
(2)本句违反了逻辑规律。因为本句前面说雨一直没有停,后面却说雨又下起来了,意味着雨曾经停过。前后不一致,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3)这个青年的话从逻辑上讲是成立的,因为他说的是“我想”,而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逻辑错误。至于这个想法能否实现,那不是逻辑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4)本句违反了逻辑规律。因为本句前面说的是“夜深”,即深夜,后面说的是“黎明时分”,前后不一致,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5.B 16.C 17.A 18.(1)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
(2)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的缺点。 19.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