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2.通过“读中想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图文对照、抓关键字词句”等方法理解难懂诗句。
3.熟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课件出示孩子玩耍时的图片,让学生体会玩耍时的快乐,借此可以让同学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童年就像是一首诗,就像是一个梦,就像是一幅画,好似一幅简单而不简单的水墨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既幸福、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继楼先生写的《童年的水墨画》,去分享他童年的快乐吧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巩固生字词
1.出示课题,师生一起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用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水墨画。
2.提问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请学生读课文,每人一首。师随机正音。
5.读诗歌,想象画面。(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感受童年的快乐)语言提示帮助学生增强画面感。
四、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
3.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
预设:
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关键字词”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体会到小朋友们的什么心情?自由交流。
五、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学习《江上》。
2.出示学习提示。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出示诗歌《江上》,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多读,熟读成诵,结合实际实际,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拍打、笑哈哈、露两排白牙”等,帮助学生体会当时儿童们快乐的心情。(渗透防溺水安全知识)
4.交流,师生合作学习。
5.有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
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
总结学法:读诗,可以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请大家利用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下节课交流汇报。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的孩子——快乐
江上——戏水的孩子——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