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2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竟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骈文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当然,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我们翻开《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就会发现它的诗和骈体赞文,要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来得多,其中有一些被评者认为是多余的,标了“可删”等字样。的确,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一部分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曲子,倘若我们跳过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第二十二回中的许多灯谜诗,如果只把它当成猜谜游戏而不理解它的寓意,那么,我们连这一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将不懂。
有些诗词赋,表面看游离于情节之外,但细加寻味,实际上仍与内容有关。如《警幻仙姑赋》,就赋本身内容而论,确实像闲文,看不出多大意义。因为它仅仅把警幻仙姑的美貌夸张形容了一番,而且遣词造句也多取意于曹子建的《洛神赋》。但正是这一点所造成的似曾相识的印象,让读者从贾宝玉所梦见的警幻仙姑形象联想到曹子建所梦见的洛神形象。原来此赋有暗示的性质,并非效颦古人而滥用俗套的。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韵文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为丰富的。据不完全统计,前八十回的诗、词、曲、赋、酒令、谜语、对句等就有一百九十余例。这些韵文突破了以往章回小说的旧套,呈现出新貌,不再是作者硬性附加上去的点缀,而是熔铸于整个艺术形象之中,与小说的情节水乳交融,成为不可分割的散韵紧密结合的有机体。
《红楼梦》中对人物事件品评的韵文,除个别情况外,已具有了特殊的结构意义。作者用《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总摄全书”,作为“根蒂”,形成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所依照的提纲。
判词和曲词以别具一格的暗示手法创前人之所无,造成艺术悬念,调动读者的兴趣,为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的结局,认识作品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主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说,不懂这些韵文,“则全书皆不可解矣”。
以韵文对人物事件发表评论在章回小说中是最为常见的。比如《三国演义》,其韵文主要是进行评赞。小说里凡是露名人物,无论大小,在其身亡后作者定要站出来,以诗作评。在故事的精彩关目处,也总要插入韵文,或褒或贬,议论抒情一番。如果我们在阅读时略去这些韵文不看,或者干脆删去,并无伤《三国演义》之大体。《红楼梦》中的判词和曲词则与之有着性质上的根本不同,删去任何一首都会使全书筋骨大伤,直接破坏作者对于小说人物的完整艺术构思和故事情节的通盘设计规划。
同具有品评性质的韵文一样,曹雪芹用以写景状物的韵文也是独步千古,表现了他真正的独创性。这方面,与艺术成就较高的《水浒传》相比,最能说明问题。《水浒传》韵文部分主要是进行描写。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一回中对雪和火的描绘。尽管这部分韵文没有完全脱离作品的人物与情节,但只是单纯静止地描写,大段大段的铺排夸张,使不断演进的情节中途停顿,出现了节奏的不协调。读者在阅读时往往略去这些韵文不看。还有不少韵文与小说的情节或人物关系不大,如对各种小酒店的描写,尽管写得洋洋洒洒,妙笔生花,却只能成为赘笔,任人随意增删。
但是《红楼梦》却把写景状物的韵文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使人根本看不到人工斧凿的痕迹,仿佛一切都是按照生活的原样实录下来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是集中描写大观园景物的,如果把此回中的韵文随心所欲地增删,定会使情节面目全非,后果不堪想象。在曹雪芹笔下,写景状物的韵文不是那种单纯静止地描绘或铺排夸张,更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小摆设,它们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已同小说的人物、情节成为浑然一体,如不借助这些韵文,要想使“大观园记”写得如此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
(摘编自王绯《从〈红楼梦〉中的韵文看曹雪芹之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传奇之后,“文备众体”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发展到《红楼梦》时“众体”才是应有尽有的。
B.有别于其他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是可以删减的闲文,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C.《三国演义》在故事精彩关目处插入或褒或贬的韵文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删去后不会使全书筋骨大伤。
D.《水浒传》中都是写景状物的韵文,这种单纯静止的描写和铺排夸张,因与小说情节或人物无关而成为赘笔。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警幻仙姑赋》在遣词造句上多取意于曹植的《洛神赋》,表面看仅仅是夸赞警幻仙姑的美貌,实际上别有深意,仍与小说内容相关。
B.夹入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有些读者没有耐心去看,喜欢跳过去,但如果看《红楼梦》也这样,就可能造成阅读障碍。
C.《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可看作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所依照的提纲。
D.《红楼梦》中所有写景状物的韵文都是生活实录,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读者不可随意增删。
3.下列对《红楼梦》中韵文作用的分析,最符合材料一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芙蓉女儿诔》是宝玉祭奠晴雯而写的一篇祭文,作者借此“伤时骂世”,表达了屈原式的不平,爆发出志士般的愤怒。
B.史湘云的《对菊》,探春的《簪菊》,黛玉的《桃花行》,宝钗的《螃蟹咏》,贾宝玉的《姽婳词》足见曹雪芹文学才华的多样性。
C.黛玉葬花时作《葬花吟》,既是她宁死不愿蒙受垢辱心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她孤傲高洁本性的体现,还是她最终命运的预言。
D.芸儿所写的书信、贾环所制的谜语、薛蟠所说的酒令都无不令人叫绝,这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们在笑过之余也能引发思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对如下《红楼梦》中两处韵文的作用给予点评。(6分)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蜂拥而至
徐嘉青
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
于是,两人下了车。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魏强拿起一瓶蜂蜜,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
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
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
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
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走!”
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
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
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
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
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
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
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说的。”
这下魏强和邹涛无话可说了。邹涛要报警,魏强说:“算了算了,花钱消灾吧!”说完,魏强从钱包里拿出五百块钱,递给了中年男子。中年男子送过来两瓶新的蜂蜜,还有四百块钱。他说刚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这蜂蜜就是五十块一瓶。
坐到车里,魏强不由得一阵感慨。他发动车子,正准备走,忽然想起前车窗上还洒有蜂蜜,就拿了条毛巾,打算将蜂蜜擦掉,谁知就在准备下车的瞬间,手碰到了雨刮器开关,雨刮器“刷”的一下就工作了起来。这下倒好,蜂蜜原本是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几乎将整个车前窗都给罩住了。
副驾驶座上的邹涛眼疾手快,连忙关上了雨刮器开关。魏强拎着条毛中下了车,刚准备用毛中擦,忽然惊讶地冲着车里叫道:“邹涛,你快点下未看看!”邹涛一边拉开车门下来,一边问:“咋了?”
魏强指着车前窗说:“你看!”
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
短视频发出去之后,魏强着实吃了一惊,竟有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人在后面揣测咋回事,魏强说明了刚才的情况。有人立刻回应说:“能引来这么多宝蜂,这蜂蜜绝对假不了,强哥是从哪儿买的?”魏强就把路过的那个地方说了,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魏强愣了愣问:“你咋知道的?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
魏强恍然大悟。两人相互看着对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选自2019年第22期《故事会》)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就点明魏强是短视频玩家,“有着不少粉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写卖蜂蜜的男子强买强卖,邹涛与中年男子撕扯,魏强被迫高价买下了蜂蜜。
C.作为扶贫干部,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了销路。
D.卖蜂蜜的男子最后给魏强送来两瓶蜂蜜和四百块钱,并且说明只是和顾客开个玩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使蜂蜜脱销的情节合情合理。
B.“怒气冲冲”“着实生气”“要报警”等词语,突出了邹涛急躁个性特点。
C.卖蜂蜜的男子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他的“无理取闹”才有蜂蜜溅到车窗上的情节。
D.小说贴近时代,语言朴素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请分析小说标题“蜂拥而至”的含义及作用。(6分)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魏强,还是邹涛?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眼,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次给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诱天下A亡B人C谋D作乱E今F削之G亦反H不削之I亦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水浒传》中“即系经略府提辖”的“系”含义不同。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D.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D.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捣 衣 诗
南北朝·柳恽
行役①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②木叶下③,陇首④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①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泛称行旅,出行。
②亭皋[gāo]: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③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④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16.《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习对人的改变是不可逆的,正如弯曲木头做轮后“ , ”一样。
(2)曹操在《短歌行》中的“ , ”两句,表达了曹操对贤才在乱世中无处安身的惋惜之情。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谢灵运在剡溪的住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写动物的叫声震耳欲聋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
19.文中画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20.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分)
21.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分别作出评论。(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6分)
22.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长河,岁月悠悠。你与父母相伴十多年,一定与父母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请以“爱是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填充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 B
A.“唐传奇之后”“发展到《红楼梦》时‘众体’才是应有尽有的”错。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唐传奇之后”的表述与原文“自唐传奇始”有别;并且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众体”应有尽有的特征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个体特点,不是《红楼梦》产生及以后所有小说的共有特点。
C.“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错,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在故事的精彩关目处,也总要插入韵文,或褒或贬,议论抒情一番。如果我们在阅读时略去这些韵文不看,或者干脆删去,并无伤《三国演义》之大体”。
D.“《水浒传》中都是写景状物的韵文”错。《水浒传》中照样有“品评性质的韵文”。并且“单纯静止的描写和铺排夸张”的韵文不是“因与小说情节或人物无关而成为赘笔”,是“使不断演进的情节中途停顿,出现了节奏的不协调”。
2. D “《红楼梦》中所有写景状物的韵文都是生活实录”错。“写景状物的韵文”写得再“真”也不是生活的原样,是“艺术真实”,原文“仿佛一切都是按照生活的原样实录下来的”中有“仿佛”二字。故选D。
3. C
A.证明《红楼梦》诗词曲赋“借题发挥”的作用;
B.以《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证明“曹雪芹文学才华的多样性”;
C.分析角度与材料一中心论点一致,能够证明《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说明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
故选C。
4. 材料二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简要阐述了《红楼梦》中的韵文极为丰富,突破了俗套。接着下文分别从“对人物事件品评的韵文”和“写景状物的韵文”两大类来展开论证,论述了韵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结构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1)写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揭示两人的个性特点并预示了两人的命运结局。宝钗有“停机德”,黛玉有“咏絮才”,但都落得个令人同情叫人哀叹的结局。
(2)写的是王熙凤,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算计的性格特点并预示了其悲惨的结局。
6. C “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分析错误,此次的蜂蜜事件,邹涛是早有预谋的,不是一时的灵感大发。
7. B “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这里是邹涛与卖蜂蜜的中年男子之间的一段表演,其实是安排好的,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所以不能表明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
8. 含义:“蜂拥而至”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一窝蜜蜂拥了过来,又指去买蜂蜜的人很多。
作用:①标题照应了文章的内容,照应文中“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及倒数第二段“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
②标题“蜂拥而至”设置悬念,究竟因为什么蜂拥而至,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小说的主人公是邹涛。
①情节:主要情节都与邹涛有关,出游——下车买蜂蜜——与卖蜂蜜的人发生磨擦——建议魏强拍短视频——蜂蜜脱销,都是邹涛一手策划的。
②人物形象看:小说要突出的是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尽心尽力、一心为民、足智多谋的形象,而魏强的人物形象则较为淡化。
10.C E H(3分,每断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
11.D(3分。D项含义不同错)
12.C(3分。C项,据文本一“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
13.(1)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4分。“杂议”“难”和“隙”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4分。“矫”“徇”“剖”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4.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3分。目的1分,结合原文分析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5.D。解析: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16 .①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白话译文】
你迟迟未归,是因为被风波阻拦所以滞留下来了吧!
我这里已是秋风起而木叶下,你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
萧瑟凄寒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
等我裁好寒衣寄到你那,只怕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穿上春服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渌水荡漾清猿啼 熊咆龙吟殷岩泉
18.C(A“ 干打雷不下雨 ”意思 干打雷:不下雨 。原指小孩号哭而不见眼泪。现用指光有语言,空作承诺而不见付诸实际行动。B 又吃鱼儿又嫌腥,常用作贬义。意思是比喻既想做某事或得到某物,又嫌弃它的矛盾心理。。也说“又想吃鱼又怕腥”。C前怕狼,后怕虎, 意思是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畏缩不前。D 首尾不能兼顾 意思指顾头顾不了尾,前后无法照应。根据语境,工作还没开始就顾虑重重。故答案为C)
19.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2分)
20.答案: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
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
示例三:“刻舟求剑”的成语
21.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
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
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22.“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