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冈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宁冈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07:2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冈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诗歌鼎盛时代。陈子昂、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相继高扬“风骨”传统,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那么,何谓“风骨”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阐释,“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具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私”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等等,这些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当然,当代依然有很多诗人在努力铸造与锤炼诗歌语言,如潘维在其诗中试图构造的汉语帝国,实则是对汉语魅力的重新发现与塑造;胡弦、李轻松、路也等诗人都如火中淬石般用心打磨诗句。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有些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在此,我们急切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的情感。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趣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和责任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很多诗歌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抒发了挚烈的家国情怀。如今许多诗歌作者淡忘人民,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不是诗,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理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他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力,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或者说,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把“风骨”解释为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并把诗歌是否具有风骨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之一。
B.有些作者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创作诗歌,但也有一些作者如曾卓等继承了中国风骨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佳作。
C.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这是和诗歌创作对语言的美感要求背道而驰的。
D.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恢宏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会促使当代中国诗人创作出具有崇高情感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陈子昂、李白、高适等诗人对“风骨”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那么唐代诗歌或许就会缺乏“风骨”。
B.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
C.杜甫的《登高》既写了身世之悲,也写了忧国之情,这说明“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相互统一的。
D.两则材料都论及新时代诗歌创作,也都写了新时代诗歌创作存在的弊端,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下列各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至今仍熠熠生辉。
B.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推功揽过是可贵的修养境界。争功诿过者则不然,他们在荣誉面前热衷追逐,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困难面前绕道而行。前者为公,着眼的是大局;后者存私,打的是小九九。
C.人们读书应该有所选择。书籍犹如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D.事业因执著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这样的执著和坚韧刻印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生命里。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谋福祉,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4.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无疑是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请以诗歌中的“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为例,结合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
5.新时代诗歌为什么需要“中国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
沈从文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
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
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
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
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伕,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
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锞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
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
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象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
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
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
(摘编自沈从文《长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B.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
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D.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
7.以《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角度解读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
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
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
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
8.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分析何为“常”与“变”。
9.与《边城》一样,《长河》也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
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
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
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敝,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已,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
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
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轂,以故士誉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已,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14.《元史》评价贡师泰“优于政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莺梭①
(南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②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注释】①诗人创作此诗时,洛阳城沦陷金人之手已达百年之久。②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掷柳迁乔太有情”,图绘莺飞之状。黄莺儿怀着无限的情思,在林中欢快、轻盈地跳跃。
B.黄莺“交交”而鸣的啼叫声和织机织布的声音是那么相似,作者由此联想到“交交时作弄机声”,这就使恬静的画面有了音响效果。
C.三月的洛阳花开似锦绿柳青山,秀丽明媚,不知这些黄莺儿耗费了多少功夫,才把洛阳的河山织得这般美好?三四句构想奇妙,既出人意表,又令人叹服。
D.全诗中,只有“掷柳迁乔”、“弄机声”两处明含暗含“梭”字,紧扣诗题。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 两句,表明他对世俗中人投机取巧、违背规则的行为的不满和严厉指斥。”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3)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写出祠堂春色无人欣赏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 器物以生命,更 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虽然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但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18.下列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赋予 引领 拓宽 B.给予 刷新 拓宽
C.赋予 刷新 扩充 D.给予 引领 扩充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好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们的眼前了。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幻变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次日早晨,我迫不及待地去海边散步。空气异常潮湿,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一出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了,简直分辨不出路径来。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海上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一行行房舍,红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曼延到高坡上。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里面,景象极其迷蒙。对面是一片镶嵌着绿林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近影清晰。海水的呼啸,像深山里万道瀑布的声音。海面有一碧万顷的波澜在摇动。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巨浪,变化迅速,不可捉摸。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
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轻轻哼起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B.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你一定是认错了。”
C.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一下、两下……夜已深了,丈夫依旧没有回来。
D.听了老师的解答,他陷入了深思:“原来如此……”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人在助农直播中,5秒钟内卖掉了600万只小龙虾和 50万个脐橙;有人只是直播一只猫睡觉,就引来2000多万人次围观;单场直播的交易额更是水涨船高,最高达到数亿元……可见,网络直播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被外界称为直播带货“一姐”的淘宝头部主播薇娅,因在2019至2020年期间偷逃巨额税款,被浙江省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罚款13.41亿元。
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准答案
1.A 2.B 3.B 4.①诗歌在内涵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以“蜘蛛”为意象赞美了生命的卑微与坚韧,能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②诗歌在语言文辞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表现力,如“小得可怜”暗含和内在精神的对比,“默享”写出了蜘蛛的坚毅。 5.①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存在内容琐碎等问题,中国风骨能给新时代的诗歌创作提供营养,使新时代诗歌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和深刻的教化作用。
②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还存在语言缺乏诗意等问题,中国风骨使诗歌语言得到精心锤炼,重新发现与塑造汉语的魅力。
③新时代是个史诗般的时代,需要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与之匹配。
6.B 7.A 8.①“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
②“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9.①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
②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
③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 常生活;
④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
10.B 11.A 12.B 13.(1)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2)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14.①在绍兴路推官任上,因重于调查研究,使高丙、史甲等冤案终大白于天下;
②巡视整顿驿站人户贫困状况时,探寻弊病根源后,采取验实人户的财富状况,平均徭役方式予以解决;
③在盐运征收上,他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此聚集大量的赋税为国家财政减轻负担。
15.D 16.①对美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②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沦陷区河山的漠然无情。
17.(1)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8.C 19.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20.C 21.句中把云影比作灰絮,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①云影和灰絮形状相似,都给人一种蓬松柔软的感觉;②在太阳消失时,云影和灰絮颜色相同,都是暗淡的灰色。 22.原文修饰词丰富,描写细腻,表达更加形象生动:①摹形拟声,描写海浪,如临其境;②拟人化的动作性情,形象传神,引人共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