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19: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
巩固大一统——西汉强盛
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
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汉代疆域的变化和丝绸之路的范围;能够按照时序概述两汉兴衰中的重大史事(时空观念);
2.认识汉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历史解释);
3. 体会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卓著贡献(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割据
混战
名存
实亡
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登基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年
张骞出使西域
东汉中期
外戚与宦官专权
184年
黄巾军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202年
王莽建立新朝 9年
刘秀建立东汉25年
曹丕称帝220年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刘邦 长安
西 汉 初 年 版 图
2.西汉初年的政策
①思想:黄老无为思想
②经济:与民休息的政策
③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时 间 措 施 结 果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 商人不得拥有土地 田租十五税一 经济逐步恢复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减轻罪罚、提倡节俭 田租三十税一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
史称“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具体政策: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继承: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损益:郡国并行制
王国:
42郡
中央:
15郡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刘邦 长安
2.西汉初年的政策
①思想:黄老无为思想
②经济:与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之治”
③政治:汉承秦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材料一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诸侯势大,王国问题严重
思想混乱,妨碍统一
匈奴犯境,边患问题
豪强地主膨胀
他一生叱诧风云,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六个“第一”:
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措 施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①地方:推恩令
②中央:设立中(内)朝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
④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⑤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①改革币制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抑制工商业者
尊崇儒术
击匈奴;河西四郡;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治理东南、西南地区
二、西汉的强盛
中央政府
诸侯王
郡 县
诸侯王
列侯
列侯
郡 县
郡 县
郡 县
诸侯王
列侯
列侯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王国封地被分割,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
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的小团体,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中外朝制度示意图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九 卿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汉朝: 察举制
①方式:自下而上推选人才
②标准:品德(孝廉)、才能
③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制度利弊:
利: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拔任用官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设立: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发展: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专制
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
①改革币制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西汉五铢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
作用: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稳定了市场秩序,抑制了豪强富商。
董仲舒
1.思想来源:儒家思想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
2.内容: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
③实行仁政,德刑并用;④三纲五常。
3.特点:以儒为主,外儒内法。
4.实质: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思想专制。
尊崇儒术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 《春秋繁露》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设立河西四郡:河西走廊
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3.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前138年、前119年两次,开辟丝绸之路,大大促进西域与中原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开发了西北边疆,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商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4.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新疆)
5.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
1.反击匈奴
2.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4.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5.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意义:扩大了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能力培养: 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措 施 目 的(作用)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加强对地方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
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稳定了市场秩序,抑制了豪强富商。
①地方:推恩令
②中央:设立中(内)朝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
④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⑤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①改革币制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抑制工商业者
尊崇儒术
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等
扩大了……促进了……
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建新:
2.东汉建立:
9年——23年
25年,刘秀、洛阳、汉光武帝
3.光武中兴:
改革 内容
政治
经济
思想
①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机构,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下诏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
加强皇权
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政府效率
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
儒学继续得到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建新:
2.东汉建立:
9年——23年
25年,刘秀、洛阳、汉光武帝
3.光武中兴:
4.东汉衰亡: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党锢之祸”;
②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③184年黄巾起义动摇东汉统治基础;
④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
东汉:25-220年
儿啊,别怕娘家人帮你!
皇上,别怕咱来帮你!
宦官
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即豪强地主。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
东汉陶楼
东汉的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东 汉 画 像 砖 中 描 绘 的 集 市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建新:
2.东汉建立:
9年——23年
25年,刘秀、洛阳、汉光武帝
3.光武中兴:
4.东汉衰亡: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党锢之祸”;
②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③184年黄巾起义动摇东汉统治基础;
④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
东汉:25-220年



四、两汉的文化
类别 成就
史学
文学
医学
数学
数学
农学
其他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东汉华佗麻沸散
西汉《周髀算经》
东汉张衡地动仪,天文学专著《灵宪》


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建立与汉初政策)
巩固大一统——西汉强盛(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王莽建新,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史学、文学、科技)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史学文学医学科技
西汉建立
东汉灭亡
文景
之治
本课小结
汉武帝
的统治
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两汉的文化
农民起义莽新失败
东汉建立
光武
中兴
外戚宦官
专权
黄巾
起义
王莽建新改革内政
西汉(前202年—9年)
东汉(25年—220年)
莽新(9年—23年)
探究:
结合所学,概括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边疆;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
(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
(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