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07:0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情景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所谓的“救济粮”是1948年美国提供给国民政府数亿美元援助的一部分物资,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面临的饥荒问题。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即便是大学教授,也面临着吃饭问题。但为了彰显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与气节,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人士起草了一份《百十师长严正声明》,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
1948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拿着这份声明来到朱自清家里。此时,受严重胃溃疡折磨的朱自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连说话都困难。但是当朱自清弄清楚了声明的内容,颤抖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对吴晗说:“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侮辱性质的美援面粉。”
宁饿死不吃救济粮




朱自清
壹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贰
叁 精读赏析
美文赏析 肆
摘要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课前预习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裾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问题探究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文眼,你认为呢?
作者为什么要在夜晚去游览荷塘?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小径
作者的游踪——明线
文章线索
忆江南
文章线索
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你能理出本文的情感线索吗?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事都可以想,什么事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法消受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子已经熟睡好久了。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忆江南
寻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不宁静
得宁静
文章线索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及去往荷塘时的心绪(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综合、归纳全文结构
第三部分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画面?请找出具体写“荷塘”和“月色”的段落。
画面
体会景物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还有“荷塘四周”这三方面景致。集中在课文4-6段。
月下小径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面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思考1:第四段写了月下荷塘中的哪些景物?




思考1:第四段写了月下荷塘中的哪些景物?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思考1:第四段写了月下荷塘中的哪些景物?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流水、荷韵
月下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零星点缀
缕缕
颤动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上 远
动 下 近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品析景语
景物 手法+效果 画面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荷韵 轻盈舒展、灵动飘逸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景物 手法+效果 画面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荷韵 比喻,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叶亭亭玉立、柔美婀娜的风姿,富有动感。
景物 明手法+析手法+析效果 意境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运用叠词,“田田”写出了荷叶长得茂密的特点;比喻,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叶轻盈舒展、灵动飘逸的风姿,富有动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博喻
写出了荷花的柔美多姿。
晶莹剔透
忽明忽暗
不染纤尘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的特征。
有增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用。
景物 明手法+析手法+析效果 意境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①拟人,用“袅娜”和“害羞”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柔美多姿。
②博喻,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
运用叠词,“田田”写出了荷叶长得茂密的特点;比喻,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叶亭亭玉立、柔美婀娜的风姿,富有动感。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即感觉的转移。
举例: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作用:
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能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能使诗文的意境更优美。
通感
景物 明手法+析手法+析效果 意境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运用叠词,“田田”写出了荷叶长得茂密的特点;比喻,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叶亭亭玉立、柔美婀娜的风姿,富有动感。
①拟人,用“袅娜”和“害羞”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柔美多姿。
②博喻,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
通感,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是嗅觉,“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两者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清香”与“歌声”叠加使意境更加优美,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运用了通感手法。(明手法)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光与影”是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听觉。作者借名曲的悠扬、和谐、优美来表现光与影分布的和谐。(析手法)
使得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激发了读者的想象,营造了温馨的意境。表现出荷塘月色给作者带来的淡淡的喜悦。(析作用或效果)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写得极妙,请您品味其中妙处。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景物 明手法+析手法+析效果 意境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运用叠词,“田田”写出了荷叶长得茂密的特点;比喻,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叶亭亭玉立、柔美婀娜的风姿,富有动感。
①拟人,用“袅娜”和“害羞”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柔美多姿。
②博喻,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
通感,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是嗅觉,“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两者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清香”与“歌声”叠加使意境更加优美,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比喻,将荷波比作闪电,生动形象地写出荷波的快速凝碧。
拟人,想像。“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作者却由叶子想像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塘中的韵致。
淡雅幽静




思考2: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都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月色什么特点?




思考2: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都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月色什么特点?
塘上月色
月光如水
花叶若梦
灌木如鬼般的黑影
朦胧缥缈
月光
月影
杨柳如画的倩影
青雾似纱
作者用了一些传神动词来描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
是画在荷叶上。
高考语文——炼字四步走
1.释含义2.描景象3.明手法(如果有)4.析作用、效果
1.泻——
2.浮——
3.洗——
泻是“很快流下来”的意思,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为“漂浮”之意,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写出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洗”为“洗净”,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奶白色鲜艳欲滴的状态,体现了月光的皎洁淡雅。
小结
朱自清先生笔下清幽淡雅、朦胧优美的荷塘月色,富有画面美和语言美,贮藏着诗情,镌刻着画意,凝聚着清秀和朴素。
实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小 园 【清】 黎简
【注:寒花,菊花。】
诗的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案一
“窥”字。“窥”即“窥视”。 (释含义)
“山光窥短墙”,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 (描景象,点手法)
既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于魅力,又生动形象地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析效果)
答案二
“动”。“动”即 “使……晃动”。(释含义)
小园中池水清澈,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波婆娑荡漾,这样动静结合, (描景象,点手法)
画面灵动优美。 (析效果)
思考3:朗读第六段,本段写荷塘的四周,作者是如何描绘景物的?这一段语言有何特点?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第六段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第六段
  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
叠词
“日日”“渐渐”“悄悄”“蓊蓊郁郁”等叠词25个。
“袅娜”“仿佛”“斑驳”“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均匀”……
双声叠韵词
第六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⑴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写了树、小路。
(2)异: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略写。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路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第四部分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课堂小结
通过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赞美了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之美,表现了“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和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布置作业
  从文中任选一个写景片段,进行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