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
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第三次“天宫课堂”于北京时间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如下图所示),在约400km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携手开讲,在近1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并向全球同步直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观察到的太空是深邃的黑色,是因为缺少( )
A. 大气的逆辐射 B. 大气的吸收
C. 大气的削弱作用 D. 大气的散射
2. 第三次“天宫课堂”开讲时,全球( )
A. 白昼范围大于黑夜 B. 新的一天大于一半
C. 正好都处于同一天 D. 新的一天小于一半
3. 乌鲁木齐(88°E,43°N)某中学生观看第三次“天宫课堂”直播时,当地室外旗杆的影子朝向( )
A. 东南方 B. 东北方
C. 西南方 D. 西北方
阿联酋迪拜(25°N)发布了一款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因其形如花瓣,昼开夜合并智能追光,使面板始终正对太阳,命名为“智能太阳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6月30日日落时,面板朝向(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5. 在夏至日一天中,相比起迪拜,安装在新疆乌鲁木齐(43.8°N)的“智能太阳花”( )
A. 水平转动角度更小 B. 仰角变化幅度更小 C. 正午的影子更短 D. 展开时间更短
图中EF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箭头表示自转方向,①点是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②点位于东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的最短距离是333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
A. 3:20 B. 8:40 C. 15:20 D. 20:40
7.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④点的昼长约为10小时
B. 图中④点到⑤点的最短距离是3330km
C. 图中③地与⑤地同时看到日出
D. 图中五地点最晚进入白天的是⑤点
8. 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完成问题。
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
A 白昼更长 B. 正午太阳更低
C. 日出方位更偏南 D. 正午时刻更早
下图为“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运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9.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B.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在字母 M 附近
C.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地带
D. M 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会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10. 观察图中所示的板块边界类型,判断下列哪个岛屿也位于这种边界类型的板块交界处
A. 太平洋西侧的日本本州岛 B. 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台湾岛
C. 北大西洋中的冰岛 D. 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小题。
11. 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 图中乙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 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 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读下面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① ②
③ ④
13. 形成图示景观的外力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 图示景观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虎跳峡是世界著名峡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河段,其两侧岩石主要为片岩和大理岩。图1为“虎跳峡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是( )
A. 谷底狭窄谷坡陡 B. 横断面呈U字形
C. 两岸多峰林峰丛 D. 谷底多泥沙堆积
16. 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流水搬运
C. 流水侵蚀 D. 冰川侵蚀
二、非选择题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线,用阴影(斜线)表示夜半球。
(2)B即将进入 __________ (昼/夜)半球。
(3)图中各点中,时刻为正午12时的点是 ____________ ,比B晚2小时的点是 ____ 。
(4)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 ________________ 。
18.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特点(20分)
光照图解读的关键:识别出晨昏线。
活动任务1:
在上面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中绘制出晨昏线。
活动任务2:
【总结】晨昏线的特点:
①由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大圆;
图3
② ______________分界,与太阳光线保持 ________________ 关系;
③(必)过 ______________ ,平分 ________________。
④[两个交点,两个切点]
(3)活动任务3:[两交点]与赤道有两交点(交点是晨线或昏线的中点);
如图3中的A、________ 点。
(4)活动任务4:[两切点]与南北极地各有一个切点(切点是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如图3中的C、____________点。
19.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8分)
(1)左图所示日期是北半球 前后,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a、b、c、d的 _________点,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 ,这一天之后的9天内,地球公转速度将 (加快、减慢)。
(2)图中的EF为 。(晨线/昏线)
(3)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 小时。
(4)右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中位于远日点附近的是 。
(5)该日A、B、C、D四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大气的散射作用使地球上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太空中没有气体,是真空的,没有光能反射或折射进入眼睛,没有大气散射光线,所以看起来太空是黑的,D正确。太阳辐射在进入大气后,会被大气吸收、散射、反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为减少,被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中大气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与太空呈黑色无关,B、C错误;大气的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是地面获得热量的重要来源,与太空呈黑色无关,A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被晨昏线划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第三次“天宫课堂”开讲时,昼夜半球范围相等,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180°经线的时间除以24小时得到的比值,就是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剩下的就是旧的一天的比例。已知北京时间为3月23日15时40分,北京经度为120°E,与180经线相差60°,时间相差4小时,利用东加西减的原则,可推算出,180经线时间为19时40分,约为20时,因此,可推知,此时全球分为两天,新的一天所占比例约为20/24,大于1/2,B正确,C错误,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北京位于东120度,乌鲁木齐位于东经88度,两地经度相差32度,时间相差2小时8分钟,故乌鲁木齐地方时间为2022年3月23日13时32分。乌鲁木齐学生观看直播时,时间已过正午,故太阳照射方向为西南方向,而影子朝向与太阳照射方向相反,故室外旗杆的影子朝向为东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除南北极外,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答案】4. D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新型太阳能电池板的面板可始终正对着太阳,而6月30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因此面板朝向西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迪拜纬度大致是25°N,新疆纬度大致是43.8°N,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新疆距离北回归线较远,其正午太阳高度小于迪拜,而昼长长于迪拜,因此智能太阳花的正午影子长度和水平转动的角度都大于迪拜,其仰角变化幅度小于迪拜,展开时间也长于迪拜,B对,ACD错。故选B。
【点睛】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3月21日至9月23日,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9月23日至第二年3月21日,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为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间为一月初,图示箭头表示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①点是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经度为20°W或160°E,②点位于东半球,因此①点经度为20°W,EF为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结合时间为一月初,EF为晨线,①点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结合时差计算可知,两者相差9小时20分钟,因此北京时间为15:20,C正确。故选C。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①点与②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3330km,计算可得,②③点距离①点相差30°,②点的经度为10°E,③点为50°W,根据上题可知,①点地方时为6时,②点地方时为8时,④点位于晨线上,可根据计算公式:昼长=(12-日出)*2可知,昼长为8小时,排除A;④⑤两点经度相差60度,根据距离计算公式:两线的纬度长=111*cos当地纬度*经度差可知,纬度长为3330km,两地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纬线长度,排除B;图中③地与⑤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两地昼长不同,因此不可能同时看到日出,C错误;读图可知,图示时刻,②点已经处于黑夜,①、④两点即将进入黑夜,③点离昏线30个经度,即两小时后进入黑夜,⑤点离昏线60个经度,即四小时后进入黑夜,因此图中五地点最晚进入黑夜的是⑤点,D正确。故选D。
【点睛】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地球表面1个纬度差代表的南北距离全球相等,约为111千米;地球表面1个经度差代表的东西距离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约为111xcosa(a为纬度)千米。
【答案】8.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一般。
【详解】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三亚纬度低于海口,因此白昼更长,故A正确。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距离直射点更近,正午太阳更高,故B错误。北半球白昼越短,日出方位越偏南,1月1日,海口的白昼更短,因此日出方位更偏南,故C错误。月向东时刻越早,三亚位于海口以西,因此正午时刻更晚,故D错误。
【答案】9. A 10. 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学生要熟悉六大板块,掌握板块的边界特点和地理位置。
【9题详解】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A正确;M位于阿拉伯半岛,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不在阿拉伯半岛,它们位于印度半岛以北,B错误;东非大裂谷主要位于非洲板块内部,C错误;M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主要是红海和亚丁湾,没有形成大的山脉、岛弧、海沟,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从图中看两个板块相背运动,属于生长边界。太平洋西侧的日本本州岛和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台湾岛是板块相对运动的消亡边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属于生长边界,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位于板块内部。选择C。
【点睛】本题要记住板块的分布,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木板块(名称与分布)。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答案】11. C 12. C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甲、乙、丁三处公元4世纪以后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水侵蚀,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向海洋一侧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C。
【12题详解】
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地海岸线4-12世纪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A错;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C正确,BD错,故选C。
【点睛】河流入海口海岸线的变化主要以下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1、自然原因:(1)内力作用: 陆地和海洋的上升或下沉 ;(2)外力作用: 河流作用(侵蚀和堆积)、海水作用(侵蚀和堆积)。
2、人为原因:(1)围海造陆;(2)上游修大坝或者改变植被状况等。
【答案】13. D 14. C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①为角峰,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图②为长江三峡,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图③为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图④为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因此,以上景观的形成属于同一类外力作用的是②④,都是由流水作用形成。故选D。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④都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只有③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地貌景观及成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难度不大。
【答案】15. A 16. C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虎跳峡是世界著名峡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河段”可知,虎跳峡市流水侵蚀形成,观察图1可知,虎跳峡谷底狭窄谷坡陡,A正确;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呈“V”形,B错误;峰林峰丛属于喀斯特地貌,该地不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区,C错误;虎跳峡水流速度快,侵蚀和搬运作用强,谷地泥沙堆积少,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虎跳峡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河段,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V”形谷,C正确;风化作用不会形成峡谷,A错误;流水搬运是一个过程,不形成具体地貌,B错误;冰川侵蚀一般形成“U”形谷,D错误,故选C。
【点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非选择题。
17.(1) 如图所示:
(2)昼
(3) CD FH
(4)B=H>D=E=F>A=C
【分析】本题以太阳光照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的运动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垂直,因此在侧视的日照图中过圆心(非地球的球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晨线(线ABC)。
(2)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各点不停地自西向东经过晨线和昏线。自西向东,经过晨线将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自西向东,经过昏线将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结合上题绘制的图可知,线ABC为晨线,因此B点即将进入昼半球。
(3)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D点和C点所的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2时。比B晚2小时的点得位于B点所在经线西侧30°的经线,由图可知,即为H点和F点所在的经线。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主要受纬度、海拔等因素影响。纬度分布与自转线速度呈负相关关系(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慢),海拔与自转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快);60°纬线上的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由图可知,纬度从低到高为B=H、D=E=F、A=C,因此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B=H>D=E=F>A=C。
18.(1)
(2) 晨线 昏线 昼夜 垂直
地心
赤道
(3) B
(4) D
【分析】本题以光照图中晨昏线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到绘制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交点和切点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绘制如下图:
(2) 根据以上的晨昏线绘制可知,晨昏线的特点有: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的大圈;是昼夜的分界线,与太阳光线呈垂直关系;根据图中晨昏圈的分布,可知其必过地心,平分赤道;
(3)晨昏圈与与赤道有两交点,一是晨线的中点如右图中的A,二是昏线的中点如右图中的B;
(4)也与纬线有两个切点,是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右图中北极附近的C点和南极附近的D点。
19. 12月22日 d 北 昼渐长,夜渐短 加快 晨 8 b A、D、B、C
【分析】本题以太阳光照图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地球运动相关基础知识的简单运用,难度一般,需要学生运用并理解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图及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同时还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据左图可看出,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应右图中的d点。该日北半球昼长为一年中最短,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北半球的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这一天后的9天内,地球向1月初的近日点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2)据图可看出,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经过EF线时,由黑夜进入到白天,所以图中EF位晨线。
(3)EF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图中B点和D点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相差60°,也就是4个小时,且在其西边,可计算出B点和D点的地方时都为2时。看图可知,这一天C点所在纬线在图中的昼弧度数为60°,相当于4个小时,但图中地球纬线只显示出一半,所以这一天C点的昼长为8小时。
(4)远日点为7月初,右图中a为3月21日前后,b为6月22日前后,c为9月23日前后,d为12月22日前后,四个位置中位于远日点附近的应该是b点。
(5)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可判断出A、B、C、D四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A、D、B、C。
(6)右图中a为3月21日前后,b为6月22日前后,c为9月23日前后,d为12月22日前后,可知3月27日太阳直射点处于ab段;此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京位于北半球,所以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为昼长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