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知道其确立的标志;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
的几个问题 》联系比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
胁之中
⑵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⑶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猜猜我是谁?和旁边两位相比,兄弟我也算是一表人才吧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主义、皇权主义思想严重。结论:
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如果我们要总结出这一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的话,请问该如何总结?为什么? 结论2: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国内——苏联建立;经济恢复;苏联经济政策
发生变化。
(2)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1、背景:
2、过程: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
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3、结果:(1)实现工业化。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4、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追求高速度。
(3)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
(4)追求高积累。 (5)比例失调,粗放经营。三、斯大林经济体制激动人心
的
“一五”计划 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1000多个迷人的亮点闪烁着。
苏联的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三、斯大林经济体制光芒背后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投资,扩大基建规模和能源、材料与劳动力消耗的粗放经营:1929至1940年,苏联基本建设投资年平均增长17.9%,比上述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工业的年平均增率高。这说明苏联在经济运行中是投放多产出少,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
-------- 在资源的消耗方面,到80年代,与美国相比,苏联生产相同国民收入所消耗的电力是美国的1.2倍,钢1.9倍,石油2倍;
——董大业 主编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想想我们国家后来是不是也这样呢?
那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呢?对你有什么启示?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集体农庄化(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可后来我们自己呢? 学习思考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想一想,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所有,这类过火行为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
⑵与人民公社化比较类似。 挑战你的知识面——? 你听说过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吗? 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的导火索 在1934年初召开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期间,酝酿选举基洛夫取代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夫只缺3张。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从此,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 据初步统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布17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逮捕或镇压。在当时列宁格勒省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18大代表。在军队,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十多位副国防委员,无一人得到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在经济部门,大批专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得以平息。大清洗材料:⑴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 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⑸ 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
⑹ 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⑺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①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
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②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
得过死,缺乏活力。
③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斯大林的选择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三、斯大林经济体制光芒背后 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提供了一套带电话的住房,两个电影院的永久专座──这是斯达汉诺夫获得的全部物质奖励。但其他热情的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报。尤其是农民每天都得面对严重的物质匮乏。
——劳动者的积极性能持久吗?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经济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不能长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
文化上,管理模式单一化、公式化,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内
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工资制(平
均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项目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单一的公
有制。
经济体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管理方法、手段
特
点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项目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指令计划单一的公
有制。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来重新整理相关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