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案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选自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又叫跳月歌、流行在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作曲家秦彭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民乐合奏曲。旋律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全曲主要由" do 、 mi 、 sol "三个音组成、节奏为五拍子。音乐一开始由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并由弹拨乐、弦乐、及乐队全奏反复出现,表现了姑娘多变的舞姿。第二部分进行了移调处理、并加强了最后两拍的力度、使音乐更粗犷有力,好似健壮的小伙子跳起了粗放的舞蹈。第三部分又转到原调,速度逐渐加快,笛子领奏后整个乐队进入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跳月舞,也叫大三弦舞、的基本步伐为。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形成五拍的组合。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有了一些音乐基础、但在听辨旋律和感知主题变化上,还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所以,欣赏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不断的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本课我运用了奥尔夫教学理念﹣﹣声势、律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帮助同学们达到聆听能力、提高他们的聆听关注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欣赏《阿细跳月》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记忆乐曲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2、以聆听感受为基础、以律动、舞蹈、节奏、记忆等活动贯穿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通过欣赏和律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培养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欣赏乐曲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记忆乐曲主题,并能听出主题旋律是由四个乐句组成。
【教学难点】
1、能听出主题在全曲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并感受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的变化。
2、结合乐曲进行完整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过程】
导入
1、还记得这首歌曲是什么时候学的吗?它是哪个民族的?
生:六年级上册,彝族的《赶圩归来阿里里》
走进彝族
观看彝族服饰,彝族节日和彝族的美食。
二、新授
(一)聆听
1、聆听乐曲,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情绪如何?整首乐曲有何特点?
2、思考主题旋律是由几个乐句构成?
3、当主题旋律出现时我们击掌表示,数一数主题旋律共变化了多少次?
(二)变奏五
1、聆听变奏五,思考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并模仿其演奏姿势。
2、介绍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它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聆听思考
1、从变奏五到变奏八,它们之间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2、主题旋律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化重复的?
三、拓展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请你为变奏十到结束部分创编动作,和彝族人民一起跳起来吧!(共15张PPT)
欢迎来到音乐课堂
还记得这首歌曲是什么时候学的吗?它是哪个民族的?
六年级上册
彝族的《赶圩归来阿里里》
聆 听
彝族服饰
走进彝族
彝族节日
走进彝族
彝族美食
走进彝族
阿
细
跳
月
人音版6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时
授课人:
1、聆听乐曲,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情绪如何?
聆 听
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弹着琴,载歌载舞的画面
情绪是欢快、活泼地
2、整首乐曲有何特点?
他们的主题旋律基本一样,只是速度、力度有区别
思考主题旋律是由几个乐句构成?
主题旋律
四个乐句
当主题旋律出现时我们击掌表示,数一数主题旋律共变化了多少次?
数一数
14次
聆听变奏五,思考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并模仿其演奏姿势。
变奏五
月 琴
乐器小知识
月琴:
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它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变奏五到变奏八,它们之间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聆 听
速度渐慢、力度渐弱
主题旋律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化重复的?
总结思考
速度、力度、演奏乐器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请你为变奏十到结束部分创编动作,和彝族人民一起跳起来吧!
拓 展
谢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