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自20世纪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入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
“魔幻”与“现实”
——《百年孤独》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
主要作品:
1955《枯枝败叶》
1958《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2《恶时辰》
1966《百年孤独》
1985《霍乱时期的爱情》
2004《苦妓回忆录》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评价说:《百年孤独》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
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躲避在决斗中被他杀死的普鲁邓西奥的鬼魂的纠缠,带着妻子乌尔苏拉和他的朋友及家人,离开故土里奥阿查,经过将近两年的跋涉,在一个荒僻的河滩边建立了村庄——马孔多。晚年时他因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栗树下,几十年后在天降花雨中默默死去。
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
【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
【次子】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他一生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行刑队的枪决,终于厌倦内战,签订停战协定后开枪自杀未遂,回到马孔多、每天在孤寂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一直到死;
【女儿】阿玛兰妲终身未嫁,一直织着那永远织不完的寿衣。
了解每个人的命运结局
第三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之子】阿尔卡蒂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
第四代,俏姑娘蕾梅黛丝抓着床单,乘着微风冉冉上升,永远消失在高邈的空间;阿尔卡蒂奥第二参与香蕉公司工人大罢工,遭到大屠杀,从满载工人尸体的火车车厢里逃脱后遇到暴雨,这场雨下了4年11个月2天,回来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里,专心钻研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卷,一直到死。
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从小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学习,回家后靠变卖家产为生,后来发现乌尔苏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个金币,从此过上放荡的生活,不久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姨妈阿玛兰坦·乌尔苏拉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这位第七代继承人一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了。
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刮走,从世人记忆中消失。
《百年孤独》中出场的人无众多,拉丁美洲传统的人名又比较复杂,初读时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这些名字也不是杂乱无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马孔多的创始人何塞· 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名字以及他的第二个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为始,布恩迪亚整个家族中男性名字均是“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迪奥”为组合的命名。根据小说中乌尔苏拉所言,在百年的家族名字命名传统中,她认为家族的整个性格可以从名字中获得直观感受,即名字中叫“奥雷里亚诺”的族人, ;而所有名字叫“何塞·阿尔卡迪奥”的族人
从选文中找一找细节并加以印证
阅读提示
一般都富有洞察力 且头脑敏锐,但往往性格很孤僻
富有上进心和事业心,但往往性格直爽、冲动且带有显著的悲剧命运
02.
感受“魔幻”
“《百年孤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1982年诺奖颁奖词
任务一
初读选文,你认为文章中哪些情节似乎是虚幻的?
虚幻:
(1)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
(2)奥雷里亚诺对丽贝卡到来的预言。
(3)丽贝卡父母的骨殖会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
(4)丽贝卡失眠,“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
(5)失眠症可以传染,丽贝卡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失眠症。
(6)“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梦境,还能看到别人的梦境。”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它立足于拉美现实,运用荒诞派的手法,将拉美的现实生活与神魔鬼怪等幻觉的东西融为一体,往往写得晦涩难懂。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兴盛,又接受欧洲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象征、隐喻、意识流)的影响,又有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说、神话、巫术、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所吸收。
思考:《百年孤独》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文学概念的理解。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
将幻想和现实融合为一个独特“新天地”的讲故事形式。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扰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我在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克斯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之后十几年,我一直在和马尔克斯‘搏斗’”。
——莫言
《百年孤独》最有名的是它的经典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日后人们记起杨天宽那天早晨离开洪水峪的样子,总找不到别的说法儿。他们只记住了一件事,不知道是不是顶重要的一件事。“他背了二百斤谷子。”这没滋没味儿的话说了足有三十年。
——刘恒《狗日的粮食》(1986年)
我的父亲也许是个哑巴胎。他的沉默寡言使我家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雾障足有半个世纪。……去年冬天我站在城市的某盏路灯下研究自己的影子。……我特别注重这类奇特的体验总与回忆有关。我回忆起从前有许多个黄昏,父亲站在我的铁床前,一只手抚摸着我的脸,一只手按在他苍老的脑门上,回过头去凝视地上那个变幻的人影,就这样许多年过去我长到二十六岁。——苏童《1934年的逃亡》(1986年)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余华《在细雨中呼喊》(1991年)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娶头房媳妇时他刚刚过十六岁生日。那是西原上巩家村大户巩增荣的头生女,比他大两岁。他在完全无知慌乱中度过了新婚之夜,留下了永远羞于向人道及的可笑的傻样,而自己却永生难以忘记。一年后,这个女人死于难产。——陈忠实《白鹿原》(1992年)
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
——莫言《檀香刑》(2001年)
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着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郭敬明《幻城》(2008年)
《百年孤独》开头
这个开场白使用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构成了一个精彩的时间叙事结构。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在叙述开始时就将想要描述的故事放在了最后。它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主人公的命运,更让读者感受到时间与命运之间的神秘联系。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让人欲罢不能。
(1-2):介绍马孔多的变化及主要的人物。
(3-7):丽贝卡到来,并伴有“食土症”,家人帮她改掉恶习。
(8-12):丽贝卡带来“失眠症”并扩散向整个村子。
(13-14):应对“失眠症”,及影响。
情节梳理
“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20户人家的村落,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的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百年孤独》开头
每年三月前后,一家衣衫褴褛的吉普赛人都会来到村边扎下帐篷,击鼓鸣笛,在喧闹欢腾中介绍新近的发明。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带来磁铁、望远镜、放大镜、星盘、炼金术。另外一批新的吉普赛人则带来了冰块。
资料展示:马孔多之“变”
那一刻,市镇上的人都在一阵可怖的汽笛声和急促的喷气轰响中惊愕不已。之前几个星期,他们曾看见一队工人铺设枕木和铁轨,但没有人在意,都认为是吉普赛人带着新花样归来,还是吹笛子打铃鼓那老一套,吹嘘耶路撒冷的天才们发明的鬼知道什么药水。人们从汽笛和喷气引发的骚乱中间回过神来之后,都涌上街头,看见奥雷里亚诺·特里斯特正在火车上向他们招手。他们目瞪ロ呆地望着用鲜花装扮的火车在晚点八个月后首次开到。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怀念。
资料展示:马孔多之“变”
马孔多之“变”
变
前
僻静的小村落
后
繁华的市镇
土地肥美
位置优越
手工作坊、店铺
永久商道
阿拉伯人来了
吉普赛人又来了大型赌场
《百年孤独》其实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甚至可以说是哥伦比亚的故事。 ——《番石榴飘香》
他们用枪炮、病菌奴役这片土地,致使大部分原生文明彻底消失。
拉丁美洲这片土地影响了《百年孤独》,《百年孤独》也影响着拉丁美洲的现实。
美国联合果品公司
“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一种揣度。”
——马尔克斯《番石榴飘香》
文本密码
何谓百年?为何孤独?
思考:马孔多的变化有哪些象征意味?
参考:马孔多变化的象征意味
马孔多的变化意味着现代文明和殖民者的野蛮入侵,使得偏远闭塞又宁静的小村庄马孔多发生巨变,他们把马孔多闹了个天翻地覆。孤独的马孔多受到现代性的袭击,在文明洪流的巨大冲击中狂欢、逃避、堕落、崩溃,最终消失。
任务三:马孔多的变化呼应着真实的历史和现实,找一找文中更多的细节,探究它们的象征性。
好友阿·门多萨问马尔克斯,“你敢肯定吗?在《百年孤独》里,就有相当多的奇特的事情,俏姑娘雷梅黛丝飞上天空,黄蝴蝶缠着毛里西奥·巴比洛尼打转转…”
马尔克斯回答:“这些也都有现实依据。”
“孤独”之谜:时间密码
“马孔多变了样” 有哪些变化?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代之以家家户户各备一台音乐钟。这些雕刻精美的木钟是用金刚鹦鹉从阿拉伯人那里换来的,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统一校准。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
马孔多曾经的时间流逝是怎样的?
钟表代表什么?
马克思认为,钟表是之后所有机器的原型。芒福德认为,钟表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内在标准。随着钟表所代表的机械时间的到来,每个人都像被发条驱动的永不停息的钟表,时间是人的一切。人类社会从时间过剩状态迅速进入到时间短缺的过程,现代社会基本完全处于“时间饥饿”状态,时间成为人类最严厉的法律。
课文里还有关于时间与变化的元素吗?
时间的隐喻
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3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
“时间饥饿”: 只拥有时间,没有拥有生活
时间标准殖民化:悄无声息的控制
群鸟 代之以 音乐钟
自然时间(传统时间) 代之以 机械时间(现代时间)
文中情节还有类似的隐喻吗?
失眠症与遗忘症
丽贝卡:不沟通 沟通 传播失眠症
马孔多人:忘记了事物的名字
结构主义语言学
能指(符号)
所指(意义)
猫(māo)
遗忘症的隐喻
基础的、本土的、非外来的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用小刷子蘸上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他又到畜栏为动物和植物标上名称:奶牛,山羊,猪,母鸡,木薯,海芋,香蕉。
遗忘的都是什么样的东西?
语言的隐喻
大家几乎要相信她是个聋哑儿,直到印第安人用他们的语言问她要不要喝点儿水的时候,她才眼神一动仿佛认出了他们,点了点头。他们……无法忍受她在撕咬和吐口水之余古怪难解的呼号。印第安人听得目瞪口呆,说那是他们语言中最污秽的辱骂。
丽贝卡为什么起初不沟通,最后又融入了新语言呢?
乌尔苏拉知道后,在药物治疗之外又加上了皮带抽打。永远无从确知,究竟是大黄或毒打,还是二者一起最终发挥了效用,总之几个星期后丽贝卡显出康复的迹象。不久家人又发现她的卡斯蒂利亚语说得和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
语言的合法性
“群体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话语的实现同时也是权力的实现,因为权力与欲望始终围绕着言语的合法性展开斗争。”
——福柯
语言的被控制意味着什么?
拉丁美洲是一个混合文化的地域,……在推行主流价值观时,殖民者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对殖民地进行播撒和渗透,这使得被殖民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方式来确认自我的身份,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
我们不能连死亡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马尔克斯
时间
语言
技术权力
话语权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失眠、遗忘
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正在被忘记
思考:马尔克斯通过描写居民统一使用音乐钟和遗忘语言这样的生活细节是想表现拉美什么样的历史呢
一.布恩迪亚一家患上了失眠症,并且这种失眠症传遍了全镇。作者是要借此告诫世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二.摆脱孤独必须靠自救。要摆脱民族落后状况,只有靠自救,靠本民族主动地吸收外来的文明,而不能大开国门以外族文明的入侵来达到改良的目的。
所以,如何抵制外来“文明”的入侵,如何在正确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时而不丧失自我,靠自己的力量繁荣本民族的经济,摆脱孤独走向文明,是《百年孤独》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象征: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正在被忘记
1.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理由是什么?
1、马孔多的“孤独”
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外面偶尔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2、马孔多居民的“孤独”
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1代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
第一段:在吉卜赛人在马孔多扎营的问题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镇上的人们见解不同,有被孤立的趋势;
第二段:他在改建市镇中,种植巴旦杏树,但使树经久不衰的方法却秘不示人,多年后人们不知是谁人手植;
原因:天才式的孤独,他的思维超越了常人的极限,从而步入了他个人独享的神奇的,却无法传达的孤独的世界中;
第2代奥雷里亚诺:
第二段:奥雷里亚诺则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完全凭自己的探索掌握了金银器工艺。青春期的他失去了甜美的童音,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
3、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
阿玛兰妲(第2代)和阿尔卡迪奥(第3代):
还是孩子时,被母亲托付给印第安姐弟照顾,他俩拒绝学习西班牙语,只说土语。
第2代的丽贝卡:
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有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初到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失眠症。
原因:心灵的封闭、固守、不交流,导致爱的缺失,灵魂的极度痛苦。
明确:“百年”即“漫长”的意思。“孤独”即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交流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种孤独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孔多镇,并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百年”喻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
“孤独”喻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
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百年孤独》的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历史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像力进行独特的研究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标题中“百年”和“孤独”的寓意是什么?
拉丁美洲不情愿、也没有理由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此外也不会去幻想西方国家能打心眼儿里支持我们独立、独特的发展计划。航海技术的进步缩短了美洲与欧洲的地理距离却加大了彼此的文化距离。为什么文学上的独特性可以被全盘接受,却对我们独立自主、举步维艰的社会变革疑虑重重全盘否决呢 为什么认为欧洲发达国家推行的社会公正无法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方式成为拉美国家的奋斗目标 不,历史上众多的战乱与伤痛,源于世世代代的不公和无休止的苦难,而非千里之外的诡计阴谋。可许多欧洲领导人、思想家偏不信。他们忘了自己也曾年少轻狂、锐意进取,幼稚地以为不听两个超级大国的摆布,只会走投无路。朋友们,瞧我们有多孤独! 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
——领诺贝尔奖的演讲稿《拉丁美洲的孤独》
造成“孤独” 的原因:
①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
②外国侵略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
③拉丁美洲精神文化上的陋绝、封闭、固执和美洲人孤独阴暗的心理。
深层主题: 摆脱孤独
《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外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