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11: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读书:目的和前提
导入(1分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从小我们就知道的一句良言,至今,还是否在践行?十余载的求学生涯,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的一篇文化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
1.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3.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学习目标(1分钟)
了解作者—黑塞(1分钟)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写作背景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随笔
预习检测(2分钟)
1.明确字音
狭隘(ài) 跋涉(bá shè) 慰藉(jiè)
戕害(qiāng) 涉猎(shè) 卷帙(zhì)
一摞(luò) 纠葛(gé) 臻(zhēn)
2.解释词语
大无畏: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别无他法:没有别的办法。
孜孜不倦: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各得其所: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5分钟)
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找到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1)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2段)
(2)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2、3段)
解题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5分钟)
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梳理文本结构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
(1-2)
第二部分
(3-7)
第三部分
8
主要内容
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
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针对现实,提出读书意见
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思考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2分钟)
明确:“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它的呈现形式是永远在半道上。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思考2: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并概括其特点及作用。(2分钟)
明确:(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
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思考3:应该怎样研读经典?(2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明确:研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研读第二部分
思考1:作者倡导怎样的读书观?(2分钟)
明确:作者倡导的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思考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6分钟)
明确 ①作者通过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进行了深入论证。
②首先,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
③然后,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④最后,作者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研读第二部分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思考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钟)
明确
① 对于图书,我们只要乐于寻找,敢于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要尊重自己的兴趣,依循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研读第二部分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研读第三部分
思考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2分钟)
明确
①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② 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③ 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20分钟)
研读第三部分
思考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2分钟)
明确: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当堂训练(5分钟)
活动:研读句子含义
①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具体目的”指什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2分钟)
明确  “具体目的”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这句话的含意:真正的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为了提高某种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②“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1分钟)
明确  这里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提升思想,而不是“散心消遣”,为消遣而读书,再多也无益。
当堂训练(5分钟)
③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的含意?(2分钟)
明确  这是阐述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强调“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和“心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