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1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答案
1、 【答案】C
【详解】第一幅是秦朝,第二幅是汉朝,第三幅是清朝,秦朝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汉朝自汉武帝开始尊崇儒术,清朝用乡约教化百姓传播儒家思想,故选C项;礼法并用是汉朝的治国理念,与第一幅秦朝并不对应,排除A项;乡约教化是清朝的治国理念,与秦朝并不对应,排除B项;礼法并用是汉朝以后的治国主张,并不是秦朝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设置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C
【详解】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选C,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华夷之辩”观念,排除A;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
4、 【答案】B
【详解】材料“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反映出元朝行省制度之下,行省长官作重要决策时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对比唐宋时期,元朝这样的现象说明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未涉及君主专制,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官员拥有很大权力,但“不敢专决大政”,故排除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5、 【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重视在乡里宣讲,这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A;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故B错误,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圣谕”、乡约在基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故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态度,故排除D。
6、 【答案】B
【详解】清朝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征,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巩固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选项B正确;清朝基本上是对旧有的行政制度的继承,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并未彻底打破原有制度,排除A;通过材料不能得出这些措施是否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排除C;清朝的政策并不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汉族地区,因此选项D排除。
7、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时的焦虑,该举人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很多读书人因此而失业,表明科举制的废除会导致读书人另找出路,即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失业的焦虑,学堂选官制度是否建立不是题干中的主旨内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废除科举制度导致读书人失业的现象,没有体现大众对新式教育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可知,江西地方议会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抵制袁世凯任命的官职,体现了民权与法治理念,A项正确;该事件属于民权与法治事件,不属于“地方自治”的史实,排除B项;该事件地方议会无法“弱化临时总统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总统权力,排除C项;江西地方议会的抵制行为发生在1913年,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暴露出“复辟帝制的企图”,1915年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才开始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9、 C
10、【答案】C
【详解】材料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彻底解决民族问题”说明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C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排除A;B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B;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1947年,排除D。故选C。
11、【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并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与列强间签订了是不平等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是被动的。此时提出新型的关系,表明毛泽东要求改变被动的状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正确;194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一边倒”的政策,决定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倒向苏联,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2月提出的,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要求对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坚持,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目的并非仅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项。
13、【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可以看出,该法律的出现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故材料说的法律是《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继承了罗马习惯法的一些内容,故B项错误;C项中的“开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14、【答案】B
【详解】材料“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体现的是马丁·路德修饰、加工后的德语对于促进德国民族意识觉醒起到了重大作用,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宗教改革并不否定宗教,C排除。故选B。
15、【答案】D
【详解】根据“确立了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不能介人党派间的政治斗争”可以看出,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有序运行,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没有涉及,故排除。
16、【答案】C
【详解】据材料“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党制的发展与政府事务的复杂化,美国建立了文官制度,从而确保在两党竞选中,国家事务能够正常运行,C项正确;“两官分途”不是削弱精英政治,现代美国也实行精英政治,排除A项;美国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不是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排除B项;材料与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3分)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4分)
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生来源广泛。(2分)
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
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分,任答3点)
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2分,任答2点,一点1分)
【详解】(1)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选官范围、选官标准、选官趋势及评选趋势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同:根据材料“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生来源广泛。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实质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背景:根据材料“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及民国政治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意义:根据材料“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8、【答案】示例“三个世界”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把世界划分为美苏、发展中国家和二者之间的发达国家三部分,并由此调整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明确反对霸权主义。(2分)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继续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但是美国的经济地位有所削弱,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对中国形成巨大压力。西欧和日本快速发展,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亚非拉国家兴起,影响逐步扩大。(4分)
“三个世界”划分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和判断,表明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有所减轻。这拓展了中国外交空间,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在这一政策推动下,中国同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4)
【详解】根据材料“‘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可知,“三个世界”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把世界划分为美苏、发展中国家和二者之间的发达国家三部分,并由此调整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明确反对霸权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材料“二是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另一方。”可知,美国继续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但是美国的经济地位有所削弱,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对中国形成巨大压力。西欧和日本快速发展,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亚非拉国家兴起,影响逐步扩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世界”划分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和判断,表明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有所减轻。这拓展了中国外交空间,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在这一政策推动下,中国同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19、【答案】(1)特点:凸显满族特权;因俗而治;有制度、立法保障;恩威并施;着重强化中央集权。(6分,任答3点)
(2)1921-1938年:主张民族自决;实行联邦制。(2分,,一点1分)
原因: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共产国际的指示。(3分,一点1分)
1938-1949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2分,一点1分)
原因: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3分,一点1分)
【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可知,凸显满族特权;根据材料“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可知,有制度、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可知,恩威并施;从目的看,着重强化中央集权。
【小问2详解】1921-1938年:根据材料“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可知,主张民族自决;根据材料“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可知,实行联邦制。原因:根据“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可知,中共成立初期缺乏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根据材料“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可知,共产国际的指示。1938-1949年:根据材料“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知,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国家统一。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中国即将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逐渐走向成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了成功范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20、(1)共同之处:都借助神话追求公平、正义;都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2分,一点1分)
(2)特点:形成早,影响大;无系统、完整的成文宪法;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完善;有极强的延续性。(4分,一点1分)
史实:1215年,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延伸了国会的立法权,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任答2点,总4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西方。根据材料“獬豸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人们常常会看到蒙目女神的雕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得出都借助神话追求公平正义。根据材料“汉代司法官员上戴的法冠就叫獬豸冠”“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得出都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问,根据材料“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并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得出形成早、影响大,无系统、完整的成文宪法。根据材料“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得出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有很强的延续性。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1215年通过的《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发展了君主立宪制。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1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1~14课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与下面一幅地图所示朝代相对应的治国主张,正确的是( )
A. 礼法并用、乡约教化、独尊儒术 B. 乡约教化、严刑峻法、独尊儒术
C. 严刑峻法、尊崇儒术、乡约教化 D. 礼法并用,尊崇儒术、乡约教化
2. 下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江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D. 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3. 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
A. 反映了“华夷之辩”观念的强化 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 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4. 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C. 行省官员有名无实 D.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5. 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
A. 重视基层治理 B. 开始独尊儒术 C. 注重政令传达 D. 压制宗族自治
6. 清朝统一全国后,实行因俗而治,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贺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这些措施( )
A. 打破旧行政区划以加强中央集权 B. 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
C. 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 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7.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
A. 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 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 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 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8. 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江西地方议会的做法( )
A. 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 B. 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
C. 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 D. 揭露了复辟帝制的企图
9. 以下为民国时期县长考试内容及流程。据此可知民国时期的县长考试( )
第一试 第二试 第三试 第四试
考试内容 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革命史 法学通论、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中外近百年史、中国人文地理 现行法令概要、国际条约概要、本身财政、本省实业及教育、本省路政及水利 前三试均为笔试,第四试为口试,注重应试人的经验及才识
A. 重视道德品质 B. 深受传统考试内容影响
C. 注重选拔实用型人才 D. 带有浓重阶级观念
10. 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 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 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 )
A.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B. 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
C. 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 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
11. 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与苏联方面会谈时指出,签订中苏新条约将得到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拥护,同时有利于处理旧中国与帝国主义订立的条约。他同时指出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由此可知,毛泽东( )
A. 提出了“一边倒”外交策略 B.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12.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A.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 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 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13. 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对古罗马某一法律评述如下:“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据此可知,这一法律
A. 反映了古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 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 开启了罗马共和国对法治的思考 D. 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成文法
14. 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 )
A. 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 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
C. 不再认同基督教的权威 D. 践行因信称义的主张
15. 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确立了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规定在任的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的实施
A. 体现了议会对政党的监督 B. 阻滞了政党政治的正常发展
C. 说明政党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D. 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有序运行
16.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 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 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 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17题16分,18题10分,19题16分,20题10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党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思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四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3分),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背景(3分),并简析我国当代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2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三个世界”
材料 “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三个世界”分别指: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根据这一思想,中国的外交一是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二是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另一方。
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基础上,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这一外交思想:“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邓小平的发言表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主旨,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个世界”划分思想。(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满洲八旗作为“国之根本”,由皇帝直接统辖,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外藩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藩部”地区保留了原有的扎萨克制、伯克制和政教合一制,同时国家也通过盟旗制度和设置驻防大臣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国家对内藩蒙古实现了直接管控,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中央设立理藩院专司“藩部”事务,其制定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开创了民族立法的先河。对于大小和卓等叛乱,清政府坚决打击;对于勤政爱民、守土固疆的王公,则授予高官厚禄。
——摘编自《大清会典》《清史稿》
材料二 民族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至于如何实现自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式。在苏联,列宁主张“民族自决”并领导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在中国,中共二大提出在蒙古、西藏、回疆成立“民主自治邦”。1927年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宣言承认内蒙古民族有自决的条件”,并将自决权理解为分立权。1931年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对国内各民族…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一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彭谦等《流变与演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俱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问题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獬豸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象征。它怒目圆睁,透着威严,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的人不寒而栗。汉代司法官员头上戴的法冠就叫“獬豸冠”,清朝监察御史和按察使所穿的补服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
中世纪以来,在西方法院的大门外,人们常常会看到蒙目女神的雕塑。她神情肃穆,一只手拿着宝剑,另一只手持着天平。她的双眼被布紧紧蒙住,这样就可以靠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明辨是非。这位女神的造型实际是混合了希腊、罗马神话中诸位正义女神的形象,成为西方法律文化的象征。
——摘编自彭丽《蒙目女神与独角兽——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被西方学者誉为“近代宪法之母”,不过英国至今并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其宪法的渊源包括三部分:成文的宪法性法律、不成文的宪法性惯例以及涉及宪法制度的判例。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无论其成文的宪法性法律,还是不成文的惯例和判决,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旧的宪法渊源,而是对旧的渊源的继承和充实,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共同之处。(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宪法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用13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英国宪法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