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11: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 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
王令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4.“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③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到郴州,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恩波:皇帝的恩泽。③斗:通“陡”。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画出了春山明净的优美景色,哀猿的啼叫更显出阳山的幽静。
B.筼筜与嫩笋争相滋长,踯躅开出艳艳的花朵,此处远景优美、迷人。
C.诗人被贬,面对炎热的瘴气不禁发出感叹,但求不要在此虚度余生。
D.这是一首赠答诗,尾联诗人看到自己双鬓更加斑白,心中一阵无奈。
6.诗歌尾联写得委婉曲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陈介然幽兰翠柏之作(其一)
李纲
翠柏方岁寒,独立群木外。
不为众所知,此理实难会。
惜哉结根浅,未使极高大。
天风动虬枝,萧瑟起清籁。
倘无斤斧残,会拂千丈黛。
空余霄汉志,不逐霜雪改。
委弃老空山,浩荡付元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群木外”不仅指翠柏外在的形象,也指它内在的禀赋和气质。
B.“倘无”二句表现出对翠柏能成材的确信,更表达了对人才的爱惜。
C.本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借翠柏抒发了内心的深沉慨叹。
D.诗人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流露出无奈之情。
8.诗歌塑造了翠柏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陈泽民见寄三首(其二)
吴 芾
青衫晚得自蟾宫①,簿领②虽卑道自隆。不为小官忘大计,要从旧学著新功。
忽来书劉③情何厚,细读诗篇句更雄。还忆去年相聚日,风前月下酒频中。
【注】①蟾宫:古代常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②簿领:即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③书劉:同“书札”,书信。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诗人科举考中比较晚,参照《琵琶行》可知“青衫”是说授予的官职比较低微。
B.诗人希望朋友收到书信能感受到自己的深情厚谊,一个“忽”字写出了欣喜之情。
C.尾联中,诗人回忆去年与朋友的相聚,以虚笔写出了两人风前月下酒杯频传的美好时光。
D.整首诗表意明白,不事雕刻,在叙议间融入真知灼见和朋友之间的真情,境界清远。
10.本诗虽是一首酬和诗,却表达了诗人对为官及为学的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②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写下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位高权重,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成王。③王葬: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人谦恭下士,素有威名。他效仿周公摄政,辅左太子刘婴。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一“赠”字很郑重地告诉元稹,解决狐疑可以不用龟甲或蓍草茎占卜这样的方法。
B.颈联运用周公“恐惧流言”和王莽“谦恭下士”的典故,说明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C.尾联写若二人当初死去就会真假难辨,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D.本诗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以议论为主,行文极为曲折,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12.诗人通过“试玉”“辨材”之例,用具体事物表现普遍哲理,同时又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 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决心。
B.作者效仿陶渊明,抒写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喜爱。
C.陶诗原作一韵到底,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4.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5.对诗题中的“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作hè,指唱和,用诗歌应答。
B.和诗应由两首以上的诗歌组成。
C.和诗多按照原诗的韵脚和顺序。
D.和诗与原诗内容上要保持一致。
16.对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拟人手法 B.托物言志 C.视听结合 D.视角变化
17.本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①
黄庭坚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②,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③,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④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半元年,当时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的黄庭坚写了一封信给正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并附上古诗二首。②百尺丝:此处指苑丝,一种缠绕寄生之草。千岁苓:此处指生长多年的茯苓,是一种生于松根处的菌类植物。二者都是药草。③久要:久交;“要”同“遗”。④医和:春秋时名医。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松长在山涧深谷,迎风发出声响,十里外都能听见,诗人以松喻人,将外在意象和人物形象之间建立了联系。
B.青松上有菟丝攀缘,根部有茯苓生长,它们都是有用之材,诗人借此表现苏轼的众多追随者都是人才。
C.人们都说良才可以治国,然而当时机未到时,也不必操之过急,“人言可医国”这两句包含着对苏轼的安慰之情。
D.“医和不并世”两句将苏轼比作古代名医,表明他有超出众人的才干,众多追随者在他的荫蔽下可以巩固根基。
19.黄庭坚此前与苏轼并未深交,苏轼读了他的信和诗后深受感动,写了和诗回赠,两位大诗人从此结下深厚的情谊。本诗是如何打动苏轼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二句起调高昂,“一漏天”“似乘船”用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苦不堪言的状况,写出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
B.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及至”“也”二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下阕最后三句乃全词高潮,“风流犹拍古人肩”中“拍肩”一词意为与古人并驾齐驱,表现词人“风流”不逊古人的情怀。
D.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遒劲,于颠沛流离之中发出动人心魄、豪迈慷慨之言,且铸词造句新颖生动,用典自然贴切。
21.清代学者翁方纲评黄庭坚诗云:“坡公(苏东坡)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请结合全词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江西刘氏勤有斋
楼钥
朴斲敷菑皆用勤,况吾儒者务多闻。万书插架非关我,一卷入心方属君。
为学从来无止法,立身宁只富多文。自怜习气今犹在,尚欲焚膏到夜分。
【注】①朴斲:砍斫,削治。②敷菑:耕种。③祇:仅,只。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寄赠诗,题目交代了诗人写作的对象、题诗的缘由以及朋友所居之地。
B.首句写砍柴和耕种都离不开勤恳,以劳作农事类比读书,入笔自然平易。
C.尾句以虚笔写诗人心志,诗人形象在“焚膏到夜分”的画面里宛然可见。
D.诗歌多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浅近,有谆谆劝勉的恳切意味。
23.诗的尾联写道:“自怜习气今犹在。”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体现了哪些读书的“习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①
【宋】 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②。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③?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④,泪满平芜。
【注】①本词为作者对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的一首和作,写于南宋覆亡之后。②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此处是作者自指。③清臞(qú):即“清癯”,清瘦。④香绵:指柳絮。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修竹凝妆”借用王昌龄《闺怨》,以拟人手法表现竹子修长而娇媚可爱的形态。
B.词人一改铺叙宴饮尽醉的一般写法,从黄昏晚景直接跳到酒醒之后的情景。
C.词人害怕停泊在堤岸边,担心清癯的瘦波载不动游船,更添辛酸凄楚的愁绪。
D.全词意象华丽,寓意幽深缠绵,语言优美凝练,情景相生,所叙之情真挚感人。
25.词的下阕是如何融情入景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元韵
王安石
秋来闲兴每登临,因叩精蓝望碧岑。强策羸骖寻水石,忽惊幽鸟下烟林。
同时览物悲欢异,自古忘名趣向深。安得湖山归我手,静看云意学无心。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日里诗人兴致昂扬,与朋友一起游访寺庙,眺望群峰,在山林中畅游。
B.“羸骖”“幽鸟”两个意象暗示出诗人闲居山野、不得重用的失落心情。
C.虽然看到的是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却悲欢相异,由此引发诗人的感慨。
D.本诗情理兼备,既有情感的抒发,又包含丰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27.本诗和《桂枝香 金陵怀古》同是王安石的“登临”之作,但二者旨趣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28.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的繁忙,画面形象生动。
B.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29.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30.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B.“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C.诗人在尾联突出生活条件的恶劣,希望友人为其提供帮助。
D.诗人将自己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出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长。
D.这首酬和诗的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唐末黄巢之乱。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居所破旧”,后者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鼓励弟侄。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痕迹。
33.请赏析诗歌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①
黄庭坚
县楼三十六峰寒②,王粲登临独倚栏③。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④。
【注】①本诗是黄庭坚在叶县任上所作。王晦之,黄庭坚的朋友,在河南登封做官。②县楼:登封县的城楼。三十六峰:中岳嵩山有三十六个主要的山峰。③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登楼赋》。④鲵桓:一说鲵为鲸,桓为盘桓,《庄子·应帝王》云:“鲵桓之审为渊”;一说是两种大鱼的名字。
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省一“对”字,意思是说登封县的城楼正对着嵩山三十六个高寒的山峰。
B.首联下句说诗人曾像王粲一样,登上此楼,独倚着栏杆,向远方眺望思念友人。
C.颔联写一阵春雨过后,诗人静坐在夕阳之下思念远方的朋友,美景更显友情之深。
D.颈联“嗟我不同醉”和“喜君能自宽”对仗工整,进一步表达了思念和赞许之情。
35.“嗟”是全诗的诗眼,请说明全诗是怎样围绕“嗟”行文布局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 ,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 ,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③方如左右手 ,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代指国家大业。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被视为左右手,然终遭猜忌,后萧何不得不“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即通过买田建馆,投闲置散来自娱消遣。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颇为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八两句运用典故,借萧何作为名相尚且需要打消皇帝的疑心,暗指宋神宗如当年的汉高祖,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
37.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丁端州①
王安石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
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②。
【注】①丁端州:丁宝臣。据记载,其在越州“除弊兴利甚重,再迁太常博士,移知端州”。端州,今广东肇庆。②沈休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可知,丁宝臣因在越州治理有功而移官端州,但他心中更多的是郁闷。
B.第五句中的“春书来逐”点明了时令和事件,并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中的“次韵”。
C.中间两联采用流水对,体现了王安石律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的创作特点。
D.诗人以“南望苦”悬想友人思念自己以致心中凄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蕴。
39.本诗“莫嗟”一词开宗明义,安抚友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意图的。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凤翔,见了唐肃宗李亨,任左拾遗,而岑参则于至德元年东归。从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两人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②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斯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乙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
【注释】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高适作此诗时是761年,正任蜀州刺史。俸禄为二千石。杜甫则在成都。
4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作品内容看,两诗的作者写作时人已步入暮年。
B.从注释提供的信息看,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C.从两诗的标题推断,杜甫应有回赠之作。
D.从诗歌的体裁上看,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
4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三四句“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B.甲诗第五句中“悲”字抒发了诗人因年老位卑无力报国的无奈。
C.乙诗三四句借想象杜甫在异乡中对初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乡愁。
D.乙诗九十句追昔抚今,从前隐居东山,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42.两首诗歌都是写给杜甫的,都有对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感慨,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甲诗“婉而多讽”,乙诗“情真意恳”。请对此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韩庶子
【唐】张籍
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
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
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
寂寞谁相问?祗①应君自知。
【注】①祗:只。
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写诗人住在西街上一个偏僻的角落,门可罗雀,和自己慵懒的性格相适宜。
B.颔联写为了探寻寺院,诗人常常独自远行;为了能博览群书,诗人常常借书来阅读。
C.颈联写诗人家境贫困,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孤独寂寞,让自己疾病缠身。
D.尾联运用设问的手法,写出只有韩庶子了解自己寂寞的心境,体现二者的友情。
44.诗人在穷困潦倒中却寻找到了安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寻找到了哪些安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和王潜斋①韵
曹幽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永。西风落日惨新亭②,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间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③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②新亭:东晋初过江人士齐聚新亭,周侯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众人相视流泪。后世称之为“新亭对泣”。③相将:将要。
4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词,运用了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
B.词作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高度概括了从北宋灭亡到作者写作此词之间的历史变故。
C.新亭对泣与南宋姜夔《扬州慢》的黍离之悲,均借助典故表达了对时势的悲痛之情。
D.“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意在劝诫统治者不要急于决定,应顺势而为。
46.此词是对王潜斋词作《西河》(天下事)的和作。请结合本词内容及相关信息,推测《西河》(天下事)表达的主体情感内容,并列明推测依据。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领文书千笔秃”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诗人每天批改文书,公务十分繁忙。
B.“公庭嚚讼百虫鸣”写诗人每天要处理各种案件,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休息。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48.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①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②,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间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1011-1077年),北宋理学家,自号安乐先生,司马光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了莫逆之交,邵雍长期住在洛阳,把自己所居寝息之地取名为安乐窝。职事:职事官,宋沿唐制,官员之有执掌者称职事官,此处为戏称。②灵台:心。休休:乐道之心。
49.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明确地写出邵雍的观点:如果心中无事就是最大的安乐,安乐是不需要向外求的。
B.颔联写出邵雍日常闲居及游玩的乐趣,与邵雍的“重寒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时出街”意思相似。
C.颈联中“白头”对“青眼”、“何妨”对“亦足”,不仅对仗工整,且推陈出新,准确地表现出邵雍的性格。
D.尾联的语言平实质朴,诗人意在表现自己政治上失意,只能通过著书来排解内心抑郁苦闷的心情。
50.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邵雍的形象特点。
答案:
1.C 2.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歧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参考答案②③点的同类补充:④颈联写花虽开尽,但香味留存,酒虽不清,但心里满足,以此肯定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⑤在志趣和态度上与苏轼相应。苏辙对田间生活的喜爱、对尉卒的厌弃,表现出与苏轼相同的志趣与意向,即远离朝廷,回归田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
苏辙这首和诗,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写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3.C 4.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的处境,诗人深陷壮志难伸的哀怨苦闷。③知音难遇的悲慨:尾联写诗人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错误,“一夜西风老壮心”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三年客梦迷归路”,作者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
“一夜西风老壮心”,“壮心”是指“壮志”,作者本来已有壮志难伸之感,加上一夜西风的劲吹,这就迸发出壮心已老的哀痛。这一句不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结尾两句,作者向友人倾诉说:“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作者试图“欲作新声”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憾恨”,他又感到知己难逢,知音殊少,满子权兄弟虽然和他是至交,而且也是有志之士,但同样沉沦下层,爱莫能助,所以才有“直弦先断泪盈琴”的感慨。此调未弹,琴弦先断,他朝歌暮哭,只想对知己一诉这样的衷曲,充分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
5.B 6.①诗歌尾联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而是写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把愁的原因归于来诗,使本诗委婉曲折。②诗歌尾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使诗意婉转,韵味醇厚。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此处远景优美、迷人”错误,颔联描绘的是近景,“筼筜”“闲开艳艳花”描绘近处花草的生长之势。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使本诗委婉曲折。
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诗意婉转,韵味醇厚悠远。
7.D 8.①凌寒不凋,卓越超群:岁寒时节,它仍然青翠,卓然独立于群木。②高雅脱俗,不同凡响:风吹来,它发出萧瑟的清响,霜雪落下,它也不改变自身。③志向高远,怀才不遇:它有霄汉之志,却被舍弃,老于空山。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错,“委弃”二句说的是翠柏在被舍弃后只能将自己的命运无奈地交给“浩荡”的天道,而不是说“浩荡”的天道是翠柏“老空山”的原因。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意象的能力。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惋惜之情。
一、二句,意为:正是岁寒时节,翠柏高出群树,卓然独立。前两句描写翠柏岁寒不凋、卓然独立,表达了对翠柏的赞扬。
三、四句,意为:它不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为翠柏鸣不平,它岁寒不凋、卓然独立,却不被众人知晓,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寄托了诗人对众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
五、六句,意为: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诗人为翠柏惋惜,它因“结根浅”,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变得“极高大”。
七、八句,意为:可惜由于扎根不深,它没能长成参天大树。描写风吹翠柏的声响,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点明了它高雅脱俗,不同凡响。
九、十句,意为:如果不被斧子砍伐,它会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挥动青黑色的枝条。想象如果没有斧头的砍伐,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爱惜与呵护。
最后四句,意为:如今它空怀霄汉之志,却也不随霜雪而改变自己。在被舍弃后老于这空山之中,把自己交付给这无常不定的天道。诗人为翠柏鸣不平,说它有霄汉之志,并且不随霜雪改志,却被舍弃,在这空山之中听天由命地老去。点明了它志向高远,怀才不遇。
9.B 10.①诗人认为为官者,不管官职如何低微,也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要自我砥砺,坚守节操。②诗人认为为学者,不应因为官就丢掉做学问的大计,要有不断钻研旧学、努力创造新的学习成果的远大志向。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希望朋友收到书信能感受到自己的深情厚谊”错。“忽来书劉情何厚”表达的是忽然间收到对方的来信,这是何等的深情厚谊。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簿领虽卑道自隆”,每日混迹于书牍之间,地位地下,但我却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坚守自己的为官之道。诗人认为为官者,不管官职如何低微,也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要自我砥砺,坚守节操。
②根据“不为小官忘大计,要从旧学著新功”,我也不因为做一小官,就放弃了学问,我会不断钻研旧学、努力创造新的学习成果。诗人认为为学者,不应因为官就丢掉做学问的大计,要有不断钻研旧学、努力创造新的学习成果的远大志向。
11.C 12.①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诗人通过“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②诗人用玉石和木材的辨别隐喻人才的识别,人才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才华人品才能被大众所认识。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劝慰及与之共勉的情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错。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意在表明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据此分析出,诗人通过“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
②“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说明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据此分析出,诗人用玉石和木材的辨别隐喻人才的识别,人才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才华人品才能被大众所认识。
③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据此分析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劝慰及与之共勉的情感。
13.A 14.①顺应自然。“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诗人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因而感到闲适自在的心境,侧重写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关系。
②内心超脱。“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意思是:繁多的外物未必就是这样和谐、美好,姑且能够因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决心”错误,苏轼并非远离官场,而是被贬惠州做官。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境由心生,诗人乐天安命、顺应自然,自然看待外物也如此时诗人的心情一般,这体现出诗人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意思是:繁多的外物未必就是这样和谐、美好,姑且能够因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这两句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世界,诗人以自己认同的事物和观念感到快乐,不为不和谐不美好的事物侵扰,做到了与世界和谐相处,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
15.D 16.B 17.(1)首联“独有”“偏惊”两个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2)二、三两联写所惊之江南物候,以乐景反衬哀情,用清新的春色来写反衬游子的思乡之情。(3)尾联直抒胸臆,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文学常识的能力。
D.“和诗与原诗内容上要保持一致”错。和诗,是指唱和,和答。一般而言,和诗与原诗的体裁应该一致,内容上不必保持一致。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催”字拟人,把物候人格化;“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晴光转绿苹”为视觉描写,也有远近视角的变化,“淑气催黄鸟”为听觉描写。没有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独有”“偏惊”两个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
二、三两联写所惊之江南物候。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耀眼的曙光照射在云朵上如同道道霞光。春姑娘携梅带柳渡过了长江,顿时江南江北一片绿意。黄鸟在枝头婉转地鸣叫,明媚的阳光打在水面碧绿的浮萍上,使浮萍愈发鲜艳。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用清新的春色来写反衬游子的思乡之情。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直抒胸臆,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18.D 19.①诗人以青松比喻苏轼,高度赞美了苏轼的人品才情。②诗人以“小草”自比,虽然渺小,也有远大的志向。③诗人用小草依附松树,表达了自己希望与苏轼长久结交,蕴含着对他的仰慕之情与追随之意。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众多追随者在他的荫蔽下可以巩固根基”错误,应该是苏轼先深扎下根来,坚固本蒂,而不是“众多追随者”。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写青松长在山涧深谷,迎风发出声响十里外都能听见,诗人以青松比喻苏轼,赞美苏轼虽仕途坎坷,但依然声名远播,高度赞美了苏轼的人品才情。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写菟丝虽是小草,也有远大的志向,诗人以“小草”自比,虽然渺小,也有远大的志向,能跟松树生死相依。以涧松喻苏轼,谓其虽大才而不得其用,却声名远播。又以菟丝自喻,希望自己能与青松长久相依。在这里表明了黄庭坚虽为“小草”,却有远大的志向,与苏轼一样都具有“医国”的远大抱负。
诗人用小草依附松树,既彰显苏诗的崇高形象,又表达了自己的谦卑的情怀,希望与苏轼长久结交,蕴含着对他的仰慕之情与追随之意。
20.A 21.①身处逆境,却不消极。诗人虽被贬谪,但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足见其潇洒豁达。
②壮心不改,不服老。老翁簪菊,本不合时宜,以“莫笑”“君看”的自负,表现出不服老的气概。
③比肩古人,豪情满怀。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骑马射箭,气概直追古时名流的豪情与壮志。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首二句起调高昂”说法有误。本诗前两句为“抑”,应为起调低沉。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结合诗句上片前两句“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可看出,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诗句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而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贬谪环境的恶劣。身处如此穷困险恶的处境,作者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转而描写自己于重阳登高痛饮的景象。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词句中“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由此可见,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消极、潇洒豁达的胸襟。
本词下片三句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壮心不改,不服老的气质。
本词最后三句中,作者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比肩古人,豪情满怀的气魄。
22.D 23.①勤奋刻苦,力学不辍。诗人像砍柴耕种的农人一样勤恳读书,认为学无止境,甚至想苦读到夜深。②潜心研读,务所有得。诗人认为存书再多也跟自己无关,只有真正用心研读,领会于心才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③博学多闻,以文立身。读书就要博学多闻,只有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才是立身之基。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诗歌多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分析有误,结合“朴斲敷菑皆用勤”“为学从来无止法,立身宁只富多文”等诗句可知,应为“诗歌多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朴斲敷菑皆用勤”“为学从来无止法”“尚欲焚膏到夜分”,砍柴和耕种都离不开勤恳,读书更应如此,不能停止,我想读书到半夜时分。诗人勤奋刻苦,力学不辍。诗人像砍柴耕种的农人一样勤恳读书,认为学无止境,甚至想苦读到夜深。
“万书插架非关我,一卷入心方属君”,屋中有万卷书不一定和我有关,只有真正潜心钻研的书籍才会入心,属于自己。可见诗人潜心研读,务所有得。诗人认为存书再多也跟自己无关,只有真正用心研读,领会于心才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况吾儒者务多闻”“立身宁只富多文”, 儒者既要“多闻”又要“多文”。可见作者博学多闻,以文立身。他认为读书就要博学多闻,只有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才是立身之基。
24.C 25.①下片开头借灯之昏黄、雨之湿密、香之氤氲。写出愁情之萦绕缠绵。②“飞红”句在空间上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将愁情写得生动可感。③末句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想象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写出愁绪的绵延不尽。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清癯的瘦波载不动游船”理解错误,“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一句的意思是:我害怕游船停泊在堤岸边,怕在清波中看见自己清瘦的面目。“清臞”所指是词人自身,而非水的形态。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作答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对词作中寄寓情感的关键景物意象的把握,例如雨、落红、愁鱼等;一是细腻分析景物在表现核心情感“愁情”时产生的效果,如愁情的缠绵、感人、不尽等。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故地重游之作,将身世之叹融进景色描写中,厚实沉重。
下阕第一句“伤春不在高楼上”,将忆旧伤别之情托出,跌宕起伏。
“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把“伤春”之地由“楼上”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灯前”、“雨外”。灯前斜倚绣枕,旁边放着熏香铜炉,独自听聆着窗外的雨声潇潇。借灯之昏黄、雨之湿密、香之氤氲,写出愁情之萦绕缠绵。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飘飞的落花若是飞到西湖的波底,就连水中的鱼儿也会感到忧伤愁苦,搅得翠波翻覆。词人临湖展开想象,在空间上把词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并推已及物,寄情于景,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
“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千万不要再到这里来,因为那时无情的春风会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点点杨花点点杨花像人的伤心的眼泪一样落满平芜。末句想象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释怀了。把词思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写出愁绪的绵延不尽。
26.B 27.①本诗通过登山赏景,阐明唯有忘却名利才有高深志趣的道理,表达对悠闲自由生活的向往。②《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高怀古,感慨六朝相继灭亡,批评世人空叹兴亡,希望朝廷奋起变革,有所作为,避免重蹈覆辙。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两个意象暗示出诗人……不得重用的失落心情”错,“羸骖”指瘦弱的马,“幽鸟”写深藏深林的鸟,由“闲兴每登临”“寻山水”可知,两个意向能体现诗人闲居山野的生活状况,但体现不出“不得重用的失落心情”。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评价能力。
①本诗前两联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每到秋天,有了兴致常常登临赏景,或者到寺院去听经,或者登临远望欣赏青山。有时候强拄着拐杖骑着瘦马去寻找好的山水,有时候会惊飞深藏山中的鸟儿,它们会飞向远处烟霭笼罩的山林。而第三联“同时览物悲欢异,自古忘名趣向深”则揭示出作者登山赏景之后的志趣,一同赏景,悲欢各自不同,只有忘却名利才有高深志趣,表达对悠闲自由生活的向往。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高怀古,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为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诗人感慨六朝相继灭亡,批评世人空叹兴亡,希望朝廷奋起变革,有所作为,避免重蹈覆辙。
28.B 29.①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
②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
③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B.“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错误。“讽诵”意为“朗读、诵读”,通过“喜”也可判断此句并无讽刺之义。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退食”,指诗人公余休息之时;“讽诵声”,指邻家学子刻苦读书的朗诵声。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②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大海广阔需要不断积累,山势崇高定当不断攀登。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③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暮堂吏退”,到了傍晚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张灯火”“抱取鲁论”,指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30.C 31.A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突出生活条件的恶劣,希望友人为其提供帮助”理解有误。尾联是说,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出了诗人为学的勤奋精进。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
故选A。
32.A 33.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泉水发出汩汩之声,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高雅。②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心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的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A.“前者指‘居所破旧’”分析错误,首句的诗意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所以首句的第一个“穷”字指“处境窘困”。
故选A。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颈联,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景色,然后分析这些景色所体现的环境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
颈联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
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的品质。
而这种清幽的环境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专心致志、勤勉好学态度的赞赏。
34.B 35.“嗟”,叹息之意。首联写友人登楼眺望,自己不能同游,这是写叹息的诱因。颔联写雨后清坐和夕阳下相思,具体展现叹息时的形象。颈联通过“不同醉”和“能自宽”的对比,点明叹息的原因。尾联写何时能摆脱繁琐公务、归去过渔钓的隐居生活,这是叹息的延续。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说诗人曾像王粲一样,登上此楼……”错误。首联是想象友人登临的情景,联想到嵩山的三十六个主要山峰和王粲的《登楼赋》,下句的意思是说,你也像写《登楼赋》的王粲那样,独倚栏杆,登楼远眺。另外,从诗题“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也可知登楼者不是诗人,而是友人。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嗟”是嗟叹、叹息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本诗是如何围绕“嗟”字行文布局的特征。
首联“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璨登临独倚阑”,写登封县的城楼正对着嵩山三十六个高寒的山峰,作者想象朋友王晦之像当年王粲一样独自倚靠阑干,登楼远眺。作者和友人分隔两地,不能同游,这是写作者叹息的诱因。
颔联“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写春雨停歇,夕阳西下,作者孤身独坐,思念远方的友人,描绘了作者叹息时的形象。
颈联“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是叹息自己不能和对方一同喝醉,欣慰对方在远方能够自我宽慰,通过“不同醉”和“能自宽”的对照,点明作者叹息的原因。
尾联“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是写自己在叶县无法自宽,希望能摆脱繁琐的公务,“钓鲵桓”是闲适的隐居生活,“几时归”是叹息不知道何时才能归隐。最后一句是是作者叹息的延续。
36.C 37.①诗人把潞公比作萧何,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公(包括君贶和自己)如萧何一般有辅君治国之才,又委婉讽刺了当今皇帝如同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辅弼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
②对朋友及自身不受重用的遭遇表达愤懑不平之感。
③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及劝勉之意。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第五句运用借代的修辞”错误,“国须柱石扶丕构”,运用比喻的修辞,译为国家必须有像柱石支撑大厦一样的臣子才能辅佐国家这一架构,本体是“臣子”“国家”,喻体是“柱石”“丕构”。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意思是“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左右臂膀,如今却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田”。
诗句中提到“萧何”,使用典故,结合注释中“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可知,当年的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经别人指点,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用这种方式来消除汉高祖的猜疑,“且”字点出了昔日的萧何、后来的潞国公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买田建馆,投闲置散,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此自娱消遣,此处流露出无奈之情。
结合诗歌标题和注释①可知,这是一首和诗,所以尾联提到萧何,其实是将潞国公比作萧何,同时也是自况,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国公(包括君贶和自己)的辅君治国才干,又隐隐讽喻了宋神宗如当年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言语间含有对朋友及自身不受重用的愤懑不平和委婉的劝慰、自我安慰之意。
本诗是首和诗,友人面对如此局面,作为朋友的作者通过全诗的写景和抒发的情感,也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及劝勉之意。
38.D 39.①“莫嗟”开篇,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荒远之地和离群索居而感伤。
②“且喜”领起,以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畅想友人秋天便可乘骑归来,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
③尾句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D.“悬想友人思念自己”错。“相见会知南望苦”,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也十分凄苦。应是诗人思念友人。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开宗明义”,指说话或写文章一开头就说明目的和主要意思。“莫嗟”一词一开始就说明写作的目的是安抚友人。
①“莫嗟荒僻又离群”,不要为在荒远之地离群索居而感伤。“莫嗟”,不要嗟叹。“莫嗟”一词开篇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眼前的情况而感伤。
②“且喜风谣岭北闻”,意为:暂且为它的风俗闻名岭北而高兴吧。“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意为:代表与中原分境的铜柱虽是南方少数民族浇铸的,但还是有汉家的官员在那里驻守的。这是以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意为:现在你的书信随着衡阳归雁而来,希望到秋天你就可以乘骑北归。“秋骑归看”表明诗人畅想友人秋天便可归来,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
③“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意为: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也十分凄苦,现在身体就已经孱弱似沈休文了。“病骸今似沈休文”体现诗人以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40.D 41.B 42.岑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前四句表面看,似乎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富贵实际却是要表现朝官生活的空虚、无聊、死板、老套。后两句表面颂扬、吹捧朝廷,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高诗前四句写羁旅飘泊的孤寂落寞,思念友人及异地宦游的怅然失意及人生的渺茫。其中“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五、六句写诗人的爱国热忱未衰减,对动荡时和艰难国事忧虑不已,深沉感喟,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最后四句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最终是壮志难酬,书剑蒙尘。全诗“情真意恳”,打动人心。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体裁的综合理解能力。
D.“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错误,岑参的诗颔联和颈联符合律诗特点,既对仗又押韵,是五言律诗。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A.“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错误,诗句意思是: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C.“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乡愁”错误,“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
D.“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错误,前一句引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别墅韬光养晦的典故,后一句以书剑的蒙尘表达诗人的感叹。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往昔的壮志如今只能空叹难酬,颇具失意悲伤之情。
故选B。
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岑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诗人用语婉曲,用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和讽刺。
高诗“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五、六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整首诗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但最终是壮志难酬,书剑蒙尘。全诗“情真意恳”,打动人心。
43.C 44.①从落寞中寻得了一份恬静安适;②于多病中体会到难得的闲暇;
③于寂寞中体会到真心朋友之间的情谊。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因孤独寂寞,让自己疾病缠身”错误,应该是“多病反而使他有了大把可支配的时间,体会到难得的闲暇”。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正与懒相宜”,写幽僻的环境和自己的慵懒性格相合,让诗人从落寞中寻找到一份恬静;
“身病足闲时”写多病反而使他有了大把可支配的时间,体会到难得的闲暇;
“谁相问”“君自知”写朋友韩庶子却是一个例外,他不管诗人的穷达,只关心朋友之间的情谊,前来探望诗人,为他带来一份温情。
45.D 46.①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担忧和痛心。依据:A词题“天下事”,B王潜斋是南宋爱国词人,C本词作为和词表达了相近内容。②想要为国分忧的壮志及壮志不得的无奈。依据:A 诗人作为爱国词人却遭劾无奈隐居,B本同有句“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劝诫统治者不要急于决定,应顺势而为”错。诗句语意:议和与抗战,究竟何者是当今的良策妙计?拯救国家的危难,现在只有看上天的旨意。这是其字面之义。结合上下语境,可以知道“扶危但看天意”其实是一句愤慨之语,是对统治者不知对策的愤慨与讽刺,而并非真的表达不要急于决定而要看天意、顺势而为之意。
故选D。
4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一是推测《西河》(天下事)的主体情感,二是列出推测依据。
①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担忧和痛心。结合诗题“西河·和王潜斋韵”可知,本词是一首与王潜斋的和韵词,表达内容与王词相近;结合注释“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可知,王潜斋是南宋爱国词人,词作应该表达爱国主题;再结合词作首句“天下事”可知,与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内容有关。
②想要为国分忧的壮志及壮志不得的无奈。结合注释“遭劾无奈隐居乡间”可知,作者王潜斋是遭劾无奈隐居乡间;再结合作文和词,本词“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是说,国事危急而当权者无一策退敌,真正有良策的志士却“高卧闾里”;相信总有一天朝廷会起用王潜斋,让他像张骞那样担负起重任,来重整河山。由此可见,王潜斋的《西河》(天下事)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
47.B 48.①颔联写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侧面体现了黄庭坚喜爱读书;②颈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既在勉励广大学子学海浩渺需积累,书山高峻要攀登,亦是在告诫自己要不断积累,终有一日会登上顶峰;③尾联写诗人结束公务后,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从正面体现了黄庭坚喜爱读书。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B.“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休息”错,“百虫鸣”使用了比喻修辞,在这里是指公堂上争讼的声音,并不是说诗人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
故选B。
4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退食”,指诗人公余休息之时;“讽诵声”,指邻家学子刻苦读书的朗诵声。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大海广阔需要不断积累,山势崇高定当不断攀登。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暮堂吏退”,到了傍晚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张灯火”“抱取鲁论”,指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正面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49.D 50.①性格特点:乐天知命、乐观旷达、志趣高洁;②生活状态:悠闲清雅、潇洒快活。
【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意在表现自己政治上失意,只能通过著书来排解内心抑郁苦闷的心情”错,尾联既表现出诗人与邵雍的深厚友谊,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乐天知命或无奈。
故选D。
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性格特点:首联诗人明确地写出邵雍的观点:如果心中无事就是最大的安乐,安乐是不需要向外求的。道出了“养心”的妙谛,表现出邵雍一种无求、无思、无为的乐天知命、乐观旷达的思想性格。
②生活状态:颔联和颈联是对邵雍安乐窝中职事的具体描述。细雨寒风的时日宜于独自静坐,天气和暖景色佳丽就出外闲游。松竹苍翠足以令人双眼愉悦,艳美的桃李花又何妨插在白头。写出邵雍日常闲居及游玩的乐趣,悠闲清雅、志趣高洁、潇洒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