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第3节《过河》,主要介绍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通过“过河”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够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使学生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但对于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小明要过一座桥,桥上有5个人,他想知道过桥的时间。其中,每个人过桥所需的时间不同,有的人需要1分钟,有的人需要2分钟。请问,小明过桥需要多少时间?
- 学生:(思考问题)
-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情境引入
- 教师: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情境。假设你是小明,要过一座桥,桥上有不同的人,每个人过桥所需的时间不同。你想知道过桥的总时间,应该怎么计算呢?
- 学生:(思考问题)
-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3. 计算过程演示
- 教师:现在,我来演示一下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假设桥上有3个人,分别需要1分钟、2分钟和3分钟过桥。我们要计算小明过桥的时间。
- 教师:首先,我们用小括号将同一时间内需要过桥的人数和时间分组,即(1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教师:接下来,我们先计算小括号内的运算,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教师:最后,我们将小括号内的结果与1分钟相加,得到小明过桥的总时间:1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学生:(观察演示过程)
4. 实践活动
- 教师:现在,我给大家一个实际问题。假设桥上有4个人,分别需要2分钟、3分钟、1分钟和4分钟过桥。请你们利用小括号解决这个问题,并计算出小明过桥的时间。
- 学生:(思考问题,进行计算)
-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解决过程和答案。
- 学生:(展示解决过程和答案)
- 教师:让我们一起讨论和分享。
5. 总结归纳
-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首先计算小括号内的运算,然后再进行其他运算。
- 教师:小括号的作用是将同一时间内需要过桥的人数和时间分组,方便我们计算总时间。
- 教师:大家要记住,先计算小括号内的运算,再进行其他运算的顺序很重要。
-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的话语)
六、6. 板书设计:
过河
小括号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过河”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通过示例演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并能够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括号的理解。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括号内的运算结果是如何得出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此外,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小括号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