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专题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2专题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16 19: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情境再现时间:公元1894年7月地点:紫禁城外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人物: “甲午状元” 张謇 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移驾紫禁城 天气: 瓢泼大雨 杭州学军中学 颜先辉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陈启源、张謇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陈启源 个案研究二:张謇感悟个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个案研究一:陈启源 陈启源
( 1834—1903)资料一:广东南海人,出生于“世代以农桑为业”的家庭。后游历南洋,看到法国人设立的缫(sao)丝厂,对缫丝生产方法的改革“大有感悟”。1873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思考一:据资料,陈启源在1873年得以创办企业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土布)不复畅销”。 材料二: ——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外商企业刺激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的原因材料证史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材料三: (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运动诱导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的原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民族工业兴起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的原因个案研究一:陈启源 资料二:继昌隆在开工后,“期年(一年)而获重利”。两年间仿照陈启源设立丝厂的便有四家。陈启源在晚年追述他在创办丝厂后所产生的影响是:“三年间踵其后而学者约千余人”。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思考二:概述陈启源企业的发展状况资料三:1881年在南海爆发手工丝织业者对机器缫丝厂的袭击,一度聚众数千人。启衅原因,就是由于机器缫丝“一人可抵数十人之工力”,影响手工丝织业者的利益。
事件发生后,清地方官员勒令所有丝厂“克日齐停工作”,并派兵查封各处缫丝厂,这使得继昌隆不得不远迁澳门。
——王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思考三:导致继昌隆最后搬迁澳门的原因有哪些?传统势力清政府“使得一批现代的商人和实业家、大地主和城市知识分子兴起,同时传统的士绅文人阶层则处于瓦解和变化之中。”
——费正清 个案研究二:张謇 张謇
(1853—1926)  墓主是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的终结性人物之一。他实在不错,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了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余秋雨《文化苦旅》个案研究二:张謇 张謇
(1853—1926)  大魁天下
江苏南通人,出生于世代耕读之家。幼年聪慧好学,4岁入塾,5岁能背《千字文》,16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并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思考四:设想一下“甲午状元”张謇的仕途将会怎样?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状元下海
  甲午战败,国事日非,“甲午状元”做出一个惊世之举:下海经商。马关条约开外国在中国内地设厂之禁,使他振兴实业的精神受到极大推动。条约签订,慈禧老佛爷再也坐不住了,为大清财政计,发布上谕,各地方“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状元办厂,雷声很大,但是实际上却很窘迫。他的创业资金只有区区两千白银,试图通过集资认股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募股却很不理想。他去上海招股,数月下来一无所获,还把囊中的钱花了个精光,只好摆摊卖字才凑齐盘缠回了南通。
  就是在一筹莫展的情形下,张謇硬是凭借实业救国的理想挺了过来,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帮助下解决了机器问题,1899年4月,大生纱厂正式开工。
——摘编自吴晓波《跌荡一百年》思考五:推动张謇弃官经商的原因是什么?实业救国精神列强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大生的辉煌
  大生纱厂开工不久,产品就供不应求。第一年,获利12万两,第二年获利15万两。1907年,创办大生二厂……随着资本不断积累,张謇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南通成为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张謇1895》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列强资本输出
清政府放宽限制
实业救国精神探究感悟民族企业引领者的人生遗憾   “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失败的英雄  1922年,大生一厂亏损39万两,二厂亏损31万两。1922年成为大生由盛转衰转折点。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支持,但直到1924年,日本、美国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
  1925年中国、交通等组成的银行团最终全面接管大生。1926年,张謇辞世,在他临死之前,仍未看到大生危局的转机。
——摘编自卫春回《张謇评传》 悲壮的色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时的政府对企业家行为基本不闻不问。一个典型例子,张謇失败是因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有价值帮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使企业很快摆脱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大生。 日本在华纺织增长迅速,1913年日厂仅5家,纱锭11万枚,1922年则扩展到25家,纱锭67万多枚。大生发展得益于南通地区盛产棉花,但一战后日商竞相到此争夺原料,致使成本大增。受帝国主义压迫政府作用的缺失感悟引领者的人生遗憾国家统一民族独立謇不幸而生中国
不幸而生今之时代不仅是个人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感悟引领者的人生遗憾本课小结: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兴起
(陈启源) 初步发展
(张謇)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列强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实业救国精神 客观评价其地位感悟 人生遗憾 帝国主义压迫;政府作用缺失国家统一民族独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