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第4章 多彩的光 达标题含答案
沪科版第4章 多彩的光
一、选择题。
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D.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3、科学实践课中制作了无尽头灯廊,如图所示,像这样多次反复成像至少需要平面镜(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4、《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名作,荷塘中月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月球到水面距离相比( )
A.相等 B.较小 C.较大 D.无法比较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 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 潜水艇中的潜望镜
C. 汽车司机所用的观后镜
D. 从岸边看游泳池内水的深度变浅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路灯下的人影
C.天空中的彩虹 D.“弯折”的铅笔
7、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
8、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9、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 10厘米 B. 20厘米 C. 30厘米 D. 40厘米
10、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1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观察蜗牛爬行用到的工具分别是( )
A.显微镜、放大镜 B.放大镜、放大镜
C.显微镜、显微镜 D.放大镜、显微镜
12、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阳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B. 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 在河岸边看到河底变浅 D. 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13、你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向平面镜走去时( )
A.镜中像的位置是不变的
B.镜中像是越来越大的
C.镜中像是大小不变的虚像
D.镜中像与人是等大正立的实像
14、一束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反射角为( )
A. 0° B. 30° C. 45° D. 90°
15、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二、填空题。
17、阅读下列表格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18、小华去森林探险,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光斑的成像原理是 (填光学原理)。同时看见树林边溪水中的“蓝天白云”,这是 (填光学原理)在水中所成的虚像。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所示,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 夹角放置。
19、如图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保持人眼、碗和硬币的位置不变,要使眼睛再次看到“硬币”,以下方案:
①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②在碗上方适当位置放一光屏;
③用手电筒照亮硬币; ④在碗上方适当位置放一平面镜;
其中可行的有 。
20、如图所示是一种自然奇观,我们会看到太阳周围出现一个七彩“光环”,这就是“日晕”。这种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 、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说明了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2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2)调整好后,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36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 的实像;再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要获得清晰的实像.光屏应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22、如图: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清晰的像变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光屏上又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②将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甲乙两眼镜中,________ 是凸透镜。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________ ,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________ 。(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三、作图题。
23、画出图中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四、简答题。
24、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从远处看楼房的窗户,凡是看到窗户处里黑洞洞的,这说明窗户是打开的,而窗户处是亮晶晶的,则说明窗户是关上的,为什么?
五、实验题。
25、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
(1)将一块________ 竖直架在一块直尺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与像________ 的关系;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__ 的关系;
(4)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________ .
(5)同学们猜想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他们的猜想正确吗?你能帮他们检验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吗?________ ;________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第4章 多彩的光 达标题含答案
沪科版第4章 多彩的光
一、选择题。
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相同
【答案】A
2、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D.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答案】A
3、科学实践课中制作了无尽头灯廊,如图所示,像这样多次反复成像至少需要平面镜(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答案】B
4、《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名作,荷塘中月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月球到水面距离相比( )
A.相等 B.较小 C.较大 D.无法比较
【答案】A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 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 潜水艇中的潜望镜
C. 汽车司机所用的观后镜
D. 从岸边看游泳池内水的深度变浅
【答案】D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
A.平面镜中的像 B.路灯下的人影
C.天空中的彩虹 D.“弯折”的铅笔
【答案】C
7、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
【答案】D
8、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答案】A
9、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 10厘米 B. 20厘米 C. 30厘米 D. 40厘米
【答案】D
10、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A
1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观察蜗牛爬行用到的工具分别是( )
A.显微镜、放大镜 B.放大镜、放大镜
C.显微镜、显微镜 D.放大镜、显微镜
【答案】A
12、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阳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B. 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 在河岸边看到河底变浅 D. 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答案】A
13、你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向平面镜走去时( )
A.镜中像的位置是不变的
B.镜中像是越来越大的
C.镜中像是大小不变的虚像
D.镜中像与人是等大正立的实像
【答案】C
14、一束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反射角为( )
A. 0° B. 30° C. 45° D. 90°
【答案】A
15、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答案】B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答案】B
二、填空题。
17、阅读下列表格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答案】小 温度
18、小华去森林探险,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光斑的成像原理是 (填光学原理)。同时看见树林边溪水中的“蓝天白云”,这是 (填光学原理)在水中所成的虚像。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所示,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 夹角放置。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30°或150°。
19、如图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保持人眼、碗和硬币的位置不变,要使眼睛再次看到“硬币”,以下方案:
①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②在碗上方适当位置放一光屏;
③用手电筒照亮硬币; ④在碗上方适当位置放一平面镜;
其中可行的有 。
【答案】①④
20、如图所示是一种自然奇观,我们会看到太阳周围出现一个七彩“光环”,这就是“日晕”。这种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 、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说明了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答案】绿 复色光
2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2)调整好后,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36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 的实像;再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要获得清晰的实像.光屏应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缩小;远离
22、如图: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清晰的像变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光屏上又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②将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甲乙两眼镜中,________ 是凸透镜。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________ ,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________ 。(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答案】(1)乙 (2)①;②
三、作图题。
23、画出图中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答案】如图所示:
四、简答题。
24、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从远处看楼房的窗户,凡是看到窗户处里黑洞洞的,这说明窗户是打开的,而窗户处是亮晶晶的,则说明窗户是关上的,为什么?
【答案】根据题意在晴朗的日子里,凡是看到窗户处里黑洞洞的,说明窗户是开着的,不会在窗户处形成镜面反射;窗户处是亮晶晶的,说明窗户是关着的,因为从我们眼里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发生了镜面发射,所以看到窗户处是亮晶晶的。
五、实验题。
25、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
(1)将一块________ 竖直架在一块直尺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与像________ 的关系;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__ 的关系;
(4)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________ .
(5)同学们猜想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他们的猜想正确吗?你能帮他们检验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吗?________ ;________ .
【答案】(1)玻璃 (2)到平面镜距离
(3)大小 (4)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5)正确;将一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在玻璃板后观察光屏上是否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