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17:56: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下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文言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同学通过老师的点拨,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背诵。
2、了解“铭”相关的文体知识;品味语言。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并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学、美育的课堂。
教学方法与工具
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工具:希沃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金箍棒和诸葛亮的羽毛扇。
师:金箍棒因其自身的神力被世人所熟知,诸葛亮的羽毛扇能让我们铭记,是因为它是诸葛亮智慧的象征,也是诸葛亮身份的标志。今天,让我们跟着刘禹锡,去看看他的陋室,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背景知识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没想到刘禹锡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随后又将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写下“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破烂的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3、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论说来表达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的一篇铭文。
三、活动一:通读课文
(1)听音频,找准节奏
(2)配乐齐读课文,感悟铭文的特点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点拨:
a.古今异义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 今义:鸿雁)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b.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c.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d.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四、活动二:细读感悟
1、文章哪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陋室”的看法?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陋室”不陋?
预设:
我是刘禹锡,我的陋室不陋,因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是刘禹锡,我的陋室不陋,因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是刘禹锡,我的陋室不陋,因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概括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景——环境清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人——人物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事——情趣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活动三:精读品析
文中下列句子有何用意?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预设: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也可因主人品德好而芬芳馥郁。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预设:
用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有古代名贤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3、孔子云:“何陋之有?”
预设:
本句出自《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同时呼应前文“惟吾德馨”一句,表明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惟吾德馨”。以反问作结,更具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身的志向。
六、课堂小结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陋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它让我们明白,生活并不在于物质的华丽和丰富,而在于我们内心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应学习刘禹锡的精神,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享受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句座右铭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早已住进“广厦”,“惟吾德馨”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呢?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