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阅读理解拓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阅读理解拓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17: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阅读理解拓展卷
课内阅读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①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   )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②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     )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1.在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2.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俄国作家 ,其代表作有 (写两个)
3.按提示将这一段分为三层,在文中用“‖”标出。屋内环境——西蒙——两个孩子。
4.读文中两处画“____”的句子,体会句意,回答问题。
(1)读画线句①,想一想,西蒙想要抓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画线句②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5.短文中加点的词语是对谁的描写?(  )
A.老汉的动作描写 B.老汉的语言描写 C.老汉的神态描写
6.文中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所起的作用是 。
7.文中老汉有双重身份,他第一次“吼”是站在 的角度,第二次“吼”是站在 的角度。从两次“吼”中,你体会到 。
8.课文最后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雨伞
莫泊桑
奥莱依太太四十多岁,爱活动,爱清洁,面上略带皱纹,并且时常要生气。
她丈夫因为要忍受她的种种节约时时觉得不平,甚至感到痛苦,因为太太有些要求伤了他的自尊心。
奥莱依是陆军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这两年以来,他永远提着那柄打满了补丁的雨伞使得同事们发笑。奥莱依气极了,吩咐他妻子买一柄价值二十个金法郎的薄绸子的新伞,并且要她带了发票回来作证明。
她却买了一柄价值十八个金法郎的,愤愤地红着面孔交给她的丈夫,一面说道:“你有了这柄,至少要用五年。”
洋洋得意的奥莱依在办公室里真正挽回了面子。
①到了他夜间回家的时候,她接过新伞把橡皮圈捋开,把伞衣摇散,将眼光盯在伞衣上。但是她又吃惊了。在伞衣上发现了一个鹅眼大小的圆洞,那是一个被雪茄烟烧出来的焦痕!
现在,怒气塞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说不出话了:“你……你……你烧焦了……你的……你的雨伞。你……你……你真发痴了!你想把大家弄得倾家荡产!”
她好像要打他似的朝他扑去,激烈地把那个圆圆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
瞧见那个焦痕,他不免呆住了,吞吞吐吐说道:“这……这……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向你发誓。我不知道这柄雨伞是怎么搞的!”
她现在嚷起来了:“我猜着你在部里,一定拿着这柄伞玩耍,你做了变戏法的,你打开了给他们看。”
他答道:“我只撑开了一回,让他们看看这柄伞真漂亮。就是这样。我向你发誓。”
但是她气得跳起来了,跟她丈夫狠狠地大闹了一场,使那些爱和平的男子觉得家庭比弹丸如雨的战场还可怕一些。
她量了大小,在旧雨伞上割了一块颜色不同的旧绸子补上去。第二天奥莱依委屈地拿着这件经过修理的雨具出门了。到了部里,他就把伞搁在柜子里,因为心里有可怕的回忆,所以不大惦记它了。
但是,他在傍晚时候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便双手接住雨伞撑开来看,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雨伞上穿了无数的小孔,那明明是烧成的,仿佛有人把烟斗里没有熄灭的灰倒在上面一样。东西是断送了,断送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她一言不发地检查着,气得一个字也吐不出。他也一样,他检查着损坏的情况,他发愣了,吓糊涂了,狼狈不堪了。
两人互相瞧着,他只好低着眼睛,随后,她把那件破玩意掷到他的脸上,她的嗓子从怒不可遏之中恢复过来,她高声喊道:“哈!短命鬼!短命鬼!你特意这样做!真得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你将来再也得不到这东西……”
于是一出闹剧重新开幕了。暴风雨似地演了一个钟头以后,他终于能够解释了。他发誓说他一点也不知道,说这件事只能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门上铃子一响可把他救出来了。原来那是一个到他们家里来访的朋友。
奥莱依太太把情况告诉了那个朋友。至于再买新伞,那算是拉倒了,她的丈夫再也不会有新伞用了。
那个朋友对她讲道理:“那么,太太,假如这件事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没有了伞,他的衣裳岂不断送了?衣裳当然比雨伞更值钱。”
那个矮小妇人依然是气愤愤的,她说道:“那么他只准用厨房里的雨伞,我没有新绸伞给他。”
听见这种意思,奥莱依生气了,他说:“那么我就辞职,我!我是决不肯拿着厨房里的雨伞到部里去的。”
那位朋友接着说:“拿这个去换一块伞面吧,那并不很贵。”
奥莱依太太依然是忿忿不平的。②她喃喃地说:“至少也要八个金法郎才能换面子。八个加从前十八个,一共是二十六个!花二十六个金法郎买一柄雨伞,真是发痴!是胡闹。”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9.这篇小说以“雨伞”为标题,是因为 。
10.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句①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奥莱依太太 的特点;句②主要运用了 描写,表现出奥莱依太太 的特点。
11.在文中找到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前后呼应的语句,用“﹏﹏﹏”画出来。
12.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没有了伞,他的衣裳岂不断送了?”的意思是“没有了伞,他的衣裳断送不了”。
B.作者莫泊桑写出了小人物平凡琐碎的生活,对奥莱依太太这个人物既有批评,也有同情。
C.朋友来访这个情节设计,对故事发展没有多少帮助,是多余的。
D.“她好像要打奥莱依似的朝着他扑去,激烈地把那个圆圆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句中的“激烈”可以换成“激动”。
13.分析奥莱依的特点,并说明理由。(至少分析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①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见那个高大的身影。但是,他没有看到。
②一天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边对小鞋匠说:“一个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双鞋?
③“啊……对呀。”
④“要付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元五,外加一个月保管费五角,你给两元钱得了。”
⑤军人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⑥“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哎,”小鞋匠提起那双修好的皮鞋,喊道,“鞋子,鞋子……”
⑦军人止住脚,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他特意来信让我把钱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4.选出正确的一项。
(1)“略一沉思”的“略”的意思是( )。
A.简单 B.稍加 C.大致
(2)“沉思”的“沉”的解释为( )
A.没在水中 B.分量重 C.深入,程度深
(3)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 )
A.小鞋匠 B.瘦军人 C.大个子军人
15.省略号的作用有:
A.表示内容的省略; B.表示停顿; C.表示声音的延续。
(1)“啊……对呀。”中的省略号表示( )
(2)“他……上前线去了。”中的省略号表示( )
(3)“鞋子,鞋……”中的省略号表示( )
16.本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得十分细致。请你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小小的善
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位满脸稚气的男青年倚窗而( )。他是个农村娃,一件崭(zǎn zhǎn)新的白色半袖衬衫掩盖不住黝黑的皮肤。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有( )过。他要到南方去上梦寐以求的大学。男青年对面的( )位上,( )着一对母子。
车厢内闷(mèn mēn)热异常。男青年感到口渴难耐。
“方便面、健力宝、矿泉水!”乘务员大声叫卖着。
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极奢侈的饮料。读高中时,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父母从没给自己买过。如今,他要到外地上学了,衣兜里有一些可以支配的零花钱。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男青年不知怎么开启这罐饮料。他把健力宝拿在手里,颠来倒去看了看。最后,他把目光定在了拉环的位置。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一把水果刀,企图在拉环的位置把健力宝撬开,撬了两下,发觉易拉罐的壳很坚硬,便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又把目光盯在了拉环处。这时,却听见对面的妇女对儿子说□兵兵□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过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厢旁挂着的塑料袋。
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来“嘭”的一声响,男青年的健力宝也打开了。妇女微微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自己的健力宝放在茶几(jǐ jī)上,显然,她并不渴。
许多年后,男青年参加了工作,却仍(réng rēng)然对这件事记忆犹新。他很感激那位善良的妇女。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妇女的举动是一种小小的善。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作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那位男青年就是我,那年我18岁。
17.用“\”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18.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zuò”字。
19.在文章第5自然段“□”内加上标点,选出最适合的一项( )
A., “ , 。 ” “ , , , 。 ”
B., “ , 。 ” “ , , , ”
C.: “ , 。 ” “ , 。 ”
D.: “ , 。 ” : “ , ” “ , 。 ”
20.为什么说“妇女的举动是一种小小的善”?( )
A.因为男青年不起眼,是个普通人。
B.因为妇女为了不使男青年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
C.因为妇女为了引起男青年的注意,专门叫自己的孩子拿健力宝而自己不拿。
D.因为这是一件小事。
21.男青年后来为社会做了许多善事。从文章第7自然段可以看出他这样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男青年很善良。
B.男青年受妇女的影响。
C.男青年受身边人的影响。
D.男青年回报社会,报答祖国对自己的培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胖子和瘦子
一个火车站上,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在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身上有一股烈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多久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米沙,你从哪儿来?”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
“我亲爱的!”瘦子说,“简直喜出望外!哎,你还是一个美男子!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我已经成家了,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你可记得,小时候我们多么开心的哪……”
“朋友,你生活得怎样?”胖子热情地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我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勋章。薪金不高,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以上,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我们是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地笑着。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2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目瞪口呆: 低三下四:
23.用“﹏﹏﹏”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24.仔细阅读画线句子,瘦子为何“脸色发白,目瞪口呆”,这与后面的“喜气洋洋的笑容”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对瘦子进行了什么描写?并从这些描写中简要概括瘦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指出一处,并说说这些对比手法的使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这篇文章借瘦子对胖子前后态度的变化,批判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shì jūn 2. 穷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复活》 3.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得正香甜。// 4. 西蒙想要抓住的是两个孩子的命运。在即将离开人世时,她放心不下两个孩子,但她又无力决定两个孩子的归属于未来。 我体会到西蒙是一个商量的母亲,她为两个孩子付出了最后的母爱,令人感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似的——shì;指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均匀—— jū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这段话选自课文《穷人》,《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05年。《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肯定人民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力量,《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深刻矛盾。80年代初,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并形成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提倡不以暴力抗恶、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复活》是晚期的代表作。
3.本题考查划分段落。
根据提示“屋内环境——西蒙——两个孩子”。
先找出关于屋内环境的句子“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在其后画双斜线。再找出关于描写西蒙的部分“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在其后画双斜线。最后的句子为一部分。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理解句子要结合原文。同时看看句子的表面义与深层含义。
(1)一只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根据下文“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可知母亲想要抓住孩子,想要抓住的是两个孩子的命运。孩子们是她唯一的牵挂,他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其中又有着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和现实的无可奈何。
(2)“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母亲临终前,这位母亲以一颗慈爱的关怀,给予孩子们从头到脚来关怀。无论是生前,还是阴阳两隔,都是这样的。表达了母亲的宽宏的爱,以及无量的情。
5.A 6. 环境 营造出危急的形势,也突出了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特点 7. 党员 父亲 在对人民群众的大爱中也深藏着父亲对儿子的爱。 8.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描写手法的掌握。
由“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中“冲”、“揪”、“吼”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对象是老汉。故选A。
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与“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属于环境描写,写了洪水暴发时极度危急,木桥摇摇欲坠已经快要倒了,从木桥的不结实和不稳定,也可以看出老汉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特点。
7.本题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老汉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个句子中的“吼”,是因为生气、愤怒。老汉揪出儿子让他排到后边去,体现了他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可知,第一次“吼”是站在党员的角度。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这句中的“吼”,是因为他看到情势危急的着急心理,是父亲对儿子安危的焦灼。第二次“吼”是站在父亲的角度,表现了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写出了在对人民群众的大爱中也深藏着父亲对儿子的爱。
8.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文章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这样写结局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再度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
9.以“雨伞”为标题,直接点明小说主要内容。同时小说以“雨伞”为线索,围绕着“雨伞”展开情节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以“雨伞”为标题,紧扣小说中心。 10. 动作 细心、爱惜物品 语言 脾气暴躁、吝啬 11.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她的嗓子从怒不可遏之中恢复过来,她高声喊道 12.B 13.①奥莱依好面子,虚荣心强。同事笑话他提着打满补丁的雨伞,他觉得很没面子,就要求妻子买二十金法郎的伞。他有了新伞后,扬扬得意,觉得挽回了面子。②奥莱依懦弱、胆小。面对强势的妻子,总是妥协、退让,一直战战兢兢、吞吞吐吐地解释。
【解析】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小说标题的作用: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或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人物上,突出人物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表达上,比喻象征的运用,形象而又有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结合情节、内涵等角度进行分析。“雨伞”是小说中线索,直接点明小说主要内容,小说围绕“雨伞”进行展开,突出小说的核心内容,也突出小说的主旨内涵。
10.本题考查描写仿写。
从句①“接过、捋开、摇散、盯”可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奥菜依太太细心、爱惜物品的特点;从句②“至少也要八个金法郎才能换面子。八个加从前十八个,一共是二十六个!花二十六个金法郎买一柄雨伞,真是发痴!是胡闹。”可知是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奥菜依太太脾气暴躁、吝啬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
文中划波浪线的是“她一言不发地检查着,气得一个字也吐不出”,这是写奥莱依太太生气到说不出话的句子,据此可找到与之照应的句子“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她的嗓子从怒不可遏之中恢复过来,她高声喊道”。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有误。反问句改陈述句,把问号改为句号,否定词改肯定词,故改为:没有了伞,他的衣裳断送了。
B.正确。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莫泊桑写出了小人物平凡琐碎的生活,对奥莱依太太这个人物既有批评,也有同情。
C.有误。“朋友来访”这一情节是对小说内容的进一步补充,从另一个角度,极其鲜明的丰满了小说的形象,使得小说内容一波三折,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有误。激烈,指的是(动作、言论)剧烈;(性情、情怀)激奋,刚烈。如:激烈争辩。激动,感情剧烈冲动;使感情冲动,因受刺激而感情冲动。句中形容奥莱依太太的动作,不能换。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
“奥莱依是陆军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这两年以来,他永远提着那柄打满了补丁的雨伞使得同事们发笑”、“吩咐他妻子买一柄价值二十个金法郎的薄绸子的新伞,并且要她带了发票回来作证明”、“她丈夫因为要忍受她的种种节约时时觉得不平,甚至感到痛苦,因为太太有些要求伤了他的自尊心。”、“我只撑开了一回,让他们看看这柄伞真漂亮。就是这样。我向你发誓。”、“他也一样,他检查着损坏的情况,他发愣了,吓糊涂了,狼狈不堪了”等语句可以把握奥莱依的性格。
从文章语句中可知①奥莱依好面子,虚荣心强。同事笑话他提着打满补丁的雨伞,他觉得很没面子,就要求妻子买二十金法郎的伞。他有了新伞后,扬扬得意,觉得挽回了面子。②奥莱依懦弱、胆小。面对强势的妻子,总是妥协、退让,一直战战兢兢、吞吞吐吐地解释。
学生根据文中语句概括即可,答案不唯一。
14. B C C 15. B C A 16.细致的语言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他……上前线去了。”最初军人并不想说出战友失去双脚的事实,所以说“他”的战友“上前线去了”。这表明军人仍在为战友感到难过,不愿随便提起这件事。
【解析】14.(1)本题考查对字的理解。
结合“‘要付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元五,外加一个月保管费五角,你给两元钱得了。’”可知,句中的“略一沉思”是指小鞋匠稍微思考了一下;略:稍微的意思。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字的理解。
结合“小鞋匠略一沉思”可知,此处的“沉思”是指小鞋匠深思,认真思考的意思。“沉”指思考的程度深。故选C。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读短文可知,短文讲述的是大个子士兵一个月前在小鞋匠那里修鞋,但是他却没有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忘记对小鞋匠的许诺,委托了自己的排长找到小鞋匠将修鞋钱付清的事情。所以主要人物是大个子军人。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省略号的理解。
(1)结合“啊……对呀。”表示小鞋匠回答时的停顿。故选B。
(2)结合“他……上前线去了。”是大个子军人来拿鞋子对小鞋匠说的话,他想到军官的遭遇就很伤心,省略号是表示声音的延续,故选C。
(3)结合“鞋子,鞋……”是小鞋匠拿着鞋子对大个子军官喊的话,省略号前是一个“鞋”,是表示他的话没有说完,表示省略的作用。故选A。
16.本题考查对语言描写的赏析。
找出一句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此题为开放性题型,答案不唯一,理由合理即可。
如:军人止住脚,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他特意来信让我把钱给你,谢谢你了!”
好处:军人说出了自己战友的遭遇,同时还表明是战友让他来给钱的。表明了军人对战友的遭遇感到难受,从而也突出了军人讲诚信的高尚品质。
17.zǎn màn jǐ rēng 18.坐 坐 座 坐 19.D 20.B 21.B
【解析】17.考查字音的辨析能力。
崭新,zhǎn xīn:(形)非常新;簇新。
闷热,mēn rè:(形)由于天气热,气压低,湿度大而引起呼吸不畅快的感觉。
茶几,chá jī:(名)一种比桌子小、用来放茶具的家具。
仍然,réng rán:(副)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18.考查对形近字的辨析。
“倚窗而坐”指坐下的行为动作,所以第一个填写“坐”;
“他连火车都没有坐”指坐火车的行为动作,所以填写“坐”。
“男青年对面的座位”指名词位置,所以填写“座”。
“坐着一对母子”指位置上坐着什么人,所以填写“坐”。
19.考查对标点的辨析。
结合“却听见对面的妇女对儿子说”可以看出属于提示语,所以填写冒号和前引号;
结合“兵兵”和“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过来”来看中间需要停顿,所以填写逗号,后半句属于这句话的结束所以填写句号和回引号;
结合“小男孩说”可以看出属于提示语,所以填写冒号和前引号;
结合“妈妈你刚喝过水”和“怎么又渴了”之间需要停顿,所以填写逗号。而后半句产生疑问,所以填写问号和回引号,并且“快”是“妈妈”的回答,所以应该还补充上前引号;
结合“快”和“听话”来看中间需要停顿,所以填写逗号,这句话结束填写句号和回引号。
20.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和“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可以得出答案。
2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她为了不使他难堪,没有直接教他易拉罐的开启方法,而是间接地完成了这一过程。妇女的举动是一种小小的善。男青年把这种感激化作了更多小小的善,带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可以看出是男青年受妇女的影响。
22. 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文中指瘦子感到惊讶。 形容卑贱没有骨气。文中指瘦子对胖子的态度很卑微。 23.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的樱桃,身上有一番烈酒和橙花的气味。 24.因为瘦子没有想到胖子的官那么大了,受到了刺激,感到惊讶和难堪。
不矛盾。因为喜气洋洋的笑容是装出来的,是讨好的。 25.文中对瘦子进行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对瘦子前后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瘦子的嫌贫爱富与虚伪。 26.瘦子一开始眯着一只眼,听到胖子说自己是三品官时他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所有的扣子。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了瘦子一家贪幕富贵、阿谀奉承的嘴脸,更有画面感。 27.批判的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心理变态的社会现实。
【解析】2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解释词语本来的含义,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含义。
目瞪口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文中指瘦子感到惊讶。             
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文中指瘦子对胖子的态度很卑微。
23.本题考查找比喻句。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作“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
“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身上有一股烈酒和橙花的气味。”把“嘴唇”比作“樱桃”;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主题作答。第7段当听到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瘦子“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是一种紧张状态的表现,接下来,第9、11、13段通过瘦子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了他低三下四、趋炎附势、阿谀谄媚的献媚之态,所以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所以并不矛盾。
2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本小说主要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 发财了吧 结婚了吧 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③,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表明瘦子的热情、真诚;动作、神态描写“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表现他的阿谀、庸俗。
2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一般有象征、村托、对比、抑扬、照应。阅读文章可知,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使全文笼罩着一股喜剧氛围,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如,作者把人物本身前后矛盾的言语和行动给以对比式描写,突出了人物身上那种趋炎附势、巴结迎奉的世俗心理。瘦子初见到胖子,惊奇地直叫胖子“老朋友”“米莎,我小时候的朋友!”“亲爱的”,和胖子亲吻时,“眼睛里满是眼泪”,并且反复地毫无拘束地讲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那语言的兴致勃勃,根本显不出半点生分气。但听到胖子“已做到三等文官时”,话语突然少了,也不像先那么流畅,语气变成了另一个人的,“老朋友”成了“大人”“大贵人”,小时候的朋友成了“您老人家”并且说话时“耸起肩膀,弯下腰,缩成一团”,在胖子告别时,“伸出三个指头握一握手,全身伛下来鞠躬“。文章借瘦子对胖子前后态度的变化,批判、鞭挞瘦子身上的那种奴气,批判了人情冷漠、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社会现实。
2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本篇小说讲述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他们是小时的朋友,中学的同学,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后来瘦子开始介绍他的妻子和儿子,并回忆他们中学时的外号,讲到自己到这里来任科长,当得知胖子已经是三品文官并有两枚勋章时,瘦子突然觉得矮了半截,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是觉得相形见绌。并恭敬地称胖子为“您”“大人”,看到瘦子的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胖子伸出一只手告别,一家三口却都感到又惊又喜。小说讽刺了那些阿谀谄媚小人官员形象。
小人物的这种心理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更能折射出畸形的社会心态,易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批判了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心理变态的社会现实,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