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 感知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有一位世界著名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应征入伍两年;他战后在小职员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他30岁时成名,43岁时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法家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喜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他就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篇短篇和6篇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初读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和线索。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四、精读析形象
本文因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
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明确:
父亲的自私冷酷无情:第34段“呆直”“煞白”及吞吞吐吐的语言细致且具体刻画出了父亲此刻的失望、落魄、难以置信,是原以为飞黄腾达的于勒能带给他们财富的美梦破灭,与自己弟弟的安危困苦没有关系,而且更进一步,其中还有紧张、恐惧是害怕于勒再次回来坐吃山空成为负担吧。
母亲的刻薄:第38段或第46段,母亲的暴怒源于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而此时于勒并未危及干扰到我家生活,母亲却骂他“流氓、贼”等,可见她的促狭与刻薄。
母亲的精明:第31段,母亲看到落魄的于勒后,相比于父亲她临危不乱,反而指挥若定、敏捷果断地做出一步步的部署。表现出她的精明刻薄。
我的善良:第42段,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以及“我”对此的认同、不排斥,更有深深的同情,变现了“我”朴素的善良,赤子般的纯真。三句对此自然关系的肯定也表现了我对父母行为的困惑、苦闷。
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行为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夫人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
五、品读悟主旨
再次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前后变化。
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明确:糟蹋钱——赶 有钱——盼、赞 没钱——躲
用一副对联来概括: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出示对联)
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 金钱至上 世态炎凉
4.小结:
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六、思维提升
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不是)
可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讨论并归纳: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讨论并归纳:“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七、延伸训练
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假设穷困潦倒的于勒做了一桩大买卖,赚了一笔数目不菲的钱财,近日他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