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23课 《出师表》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23课 《出师表》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21:01: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出 师 表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作者介绍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副对联浓缩了诸葛丞相一生的文治武功
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摆八卦阵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东和东吴
北拒曹魏
赤壁之战
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创作背景
崩殂( ) 费祎( )
行阵( ) 桓帝( )
驽钝( ) 咨诹( )
夙夜忧叹 ( ) 陟罚臧否( ) 裨补阙漏 ( ) 猥自枉屈( )

读准字音
huán
bì quē
zōu
háng
wěi



zhì pǐ
朗读课文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课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指帝王之死
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时候
特别的礼遇
随意地看轻自己
追念
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发扬光大
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发扬,扩展
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特殊恩遇,想报答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朝廷
这里指疆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公平清明的治理

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负责专职的官员
译文: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和丞相府行法不同。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我,谦称
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黄门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忠良诚实的人
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选拔
询问
弥补缺失疏漏
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警卫部队。向宠曾为中部督
队伍,部队
译文: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蜀国将领。吴蜀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唯向宠所部完整无损。诸葛亮认为他善于治军,临行将军事托付给他
性情品行善良公正。淑,善。均、公正、公平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里表示原因
痛心、遗憾
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译文: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即西汉。下文的“后汉”即东汉
东汉的皇帝刘志和灵帝刘宏。他们在位时,宠信宦官,政治腐败
都是古代官职名,这里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感愤激发
自那时以来
有名望,显贵
屈尊就卑
奔走效劳
译文: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辱。谦辞
东汉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汉献帝建安13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
二十一年,指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8)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到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上表出师北伐,前后计二十一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早晚,日日夜夜
没有成效
表示期望
原来的都城,指东汉都城洛阳
斟酌利弊。斟酌,考虑可否。损,损害。益,益处
译文: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鼓励
排除,铲除
刘备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视之如父。”
蜀汉后主建兴元年蜀汉南方四郡先后发生叛乱。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率师出征,同年五月冒着致病的瘴气强渡泸水
建兴三年秋,诸葛亮率军平定了南方的叛乱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跑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流泪,落泪
译文: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功效
揭示他们的过失
祭告
发扬圣德的话
怠慢,疏忽
询问(治国的)好办法。诹,询问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一词多义
积累文言词语
而中道崩殂( )
以咨诹善道( )
今天下三分( )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以光先帝遗德( )
以遗陛下( )
然后施行( )
性行淑均( )
进尽忠言( )
不知所言( )
路,途,名词
道理,名词
分开,动词
名分,职分,名词。
遗留,动词。
给予,动词
做,执行,动词
品德,品行,名词
话,言论,名词。
说,动词




所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以光先帝遗德。(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俱为一体( )
众议举宠为督( )
还于旧都(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介词,把
介词,因。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连词,表结果,以致
因为


担任



表原因
用来

开张
异同
所以
古义:时候
今义: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秋季
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古义:这里指不同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古今异义
古义:这里表示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引起结果
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痛恨

卑鄙
感激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恢弘志士之气。( )
论其刑赏。( )
亲贤臣,远小人。( )
不宜妄自菲薄。 (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此皆良实。( )
攘除奸凶。( )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北定中原。( )
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名词用作名词,罚。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做名词,奸臣恶人。
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词类活用
1.此皆良实( )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4.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6.受任于败军之际。( )
文言句式
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也”表判断。
省略句,省略主语“陛下”。
省略句,省略主语“臣”。
介宾短语后置,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状语后置,于败军之际受任。
内容理解
1.读课文,梳理本文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5):分析局势,勉励刘禅,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表明决心。
第三部分(8):言辞恳切,明确责任,勉励刘禅励精图治。
2.课文开篇写了蜀国的现状如何?
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介绍了当前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今天下三分”,又直言“益州疲弊”,大有危在旦夕之势。有利条件:“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不忘遗德不改忠心。
3.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广开言路。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严明赏罚。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3) 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励精图治、复兴汉室的目标。
4.简要概括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回顾的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
三顾茅庐、临危受任、临崩寄大事。
5. 诸葛亮回顾三件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①表达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②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③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文中最后一段指出了君臣各自的哪些责任?
诸葛亮:讨贼兴复
贤臣:兴德之言
后主: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8.文章最后一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尾是“表”的套话,但感情真挚,情绪饱满,意味深长。表达了作者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体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无限依恋之情,涕零中隐含着为国事的担忧,为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
9.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的贤臣。
10.全文最能概括诸葛亮感情的六个字是什么?
报先帝,忠陛下。
11.文章其他内容与“出师”有什么联系?
文章前面劝谏刘禅、自叙身世,后面明确责任、表明决心,都与“出师”有密切的联系。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后面提出的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第8段重述前议,分清职责,寄予厚望,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文章的写作重点不是“出师”,而是劝谏进言,安排政事。
12.本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示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①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①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文中短语 演变而成的成语 含义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不宜妄自菲薄
若有作奸犯科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可计日而待也
不知所言
受恩感激 临表涕零
深入不毛
亲贤臣,远小人
13.课文中有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把这些短语找出来,并说说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成语及其含义。
三顾茅庐
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危急存亡
临危受命
计日可待
不知所云
感激涕零
不毛之地
亲贤远佞
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过分地看轻自己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情势危急,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可以计算日子来等待。指为期不远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因感激而流泪,形容非常感激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亲近有才能的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
分析蜀国局势提出三条建议追述三件往事明确三方责任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核心)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白帝城托孤
己任:讨贼兴复
臣责:兴德之言
君职:亦宜自谋
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不利条件:先帝崩殂益州疲敝
有利条件:不懈于内忘身于外
报先帝 忠陛下
出师表
板书设计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