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地理2.2海陆的变迁 说课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地理2.2海陆的变迁 说课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5 16: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说课内容
说教材分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说学情分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1
2
3
4
5
6
7
一、说教材分析:
1.这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在结构上,本课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世界地形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四、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是根据七年级学生其年龄、心理特点,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储备上存在个性差异,另外在知识深度的把握上,也应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 图分析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沧海桑田
福建水下考古有力印证 台湾海峡曾是陆地
  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2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至此,近年来这个馆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亚洲象、犀牛、熊、猪、斑鹿、水牛、野马等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从而有力地印证了考古学家关于台湾曾是与大陆一脉相承的陆地这一观点。
  据考证,台湾海峡在一亿五千万年前是陆地,现在的台湾海峡是海陆变迁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古海洋生物化石
荷兰围海大坝
(图片点击均可放大)
望儿山
营口港填海建造码头
思考:
从图中可以看出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地壳上升、海平面升降
人为:围海造陆、填海造陆等
发现问题:
大西洋两岸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如此吻合,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大陆漂移学说
我能行!
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全球六大板块图
根据六大板块图回答以下两问题:
1、全球有几大板块,除了哪个板块大部分是海洋外,其它的板块既有陆地也有海洋?
2、板块边界    表示什么运动?
板块运动方式
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东非裂谷带处于陆块分离的地方,是地幔热对流上升流不断的上升作用造成的。近一千万年来,东非裂谷不断向两侧扩张,近二百万年来平均扩张速度为每年2至4厘米。有人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一亿年以后,这里将出现一个新的“大西洋”。
角色扮演:
(上图点击可放大)
我是预言家!!!
完成课本活动
地震火山图片展示

为什么有地震火山的存在?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全球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有什么关系?说明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还是比较稳定?
拓展延伸
地震前兆
地震的应急措施
1、日本房屋建筑为什么采用轻质结构?
2、南极大陆为什么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方法?
七、板书设计:
证明
(一)大量事实 海陆及地表形态处在变迁、变化中。
海 (二)大陆漂移假说 揭示海陆变迁过程。
陆 (三)板块构造学说 解开海陆变迁及地表形态变化之谜。
变 2、内部稳定

1、六大板块 ① 碰撞挤压 (使地面隆起抬升)
3、交界处活跃 ② 张裂拉伸 (使地面出现裂谷)
(四)火山与地震 板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