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短 文 两 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目标
谈 读 书
培 根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作者简介
文体知识
随笔,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本文是议论性随笔。
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会用多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其突出特色为富有“理趣”。
合作探究
1.分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2.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怡情、傅彩和长才。
3.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它们二者互相补充。
4.什么人才可用读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他们“全凭观察得之”。
5.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有何好处?
运用了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告诉人们,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通俗易懂。
6. 作者纠正了哪些读书的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书?
作者纠正了三种读书态度:存心诘难作者、尽信书中所言、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细思。
作者认为对不同的书,要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有的书课浅尝辄止,有的书可大体浏览,少数的书要细细咀嚼,还有些书可请人代读。
7.作者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总说:读书可以诗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
具体来说:
①积极方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②消极方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8.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 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
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⑵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9.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板书设计
端正态度正确读书
谈读书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仔细推敲思考
读书方法不同
使人充实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读书名言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 ——贾平凹
马南邨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1912.2.26.—1966.5.18.),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作者简介
驳论文,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即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批驳有三种方式:
①驳论点: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
②驳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③驳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作者简介
合作探究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3. 作者对读书不求甚解持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4.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5.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论述
举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
6.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7.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论证方法体现行文的安排)
举例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反面、态度上)、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正面、方法上)。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陆象山语录。
对比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与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8.这篇驳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首先作者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又从“会意”的角度,列举两个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看法: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最后又强调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9.《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10.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提出问题: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亮观点)
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用事实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不拘表象
把握实质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