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项评价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项评价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4 20: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五年级上第八单元语文分项评价试卷
班级 姓名
(完卷时间:90分钟)
评价维度 答题态度 写字姿势
学习习惯 A B C D A B C D
学业成果 基础 书写 阅读 写作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第一部分 基 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酵母(jiào) 默而知之(zhì) 诲人不倦(huǐ) 天罡(gāng)
B.水浒传(hǔ) 地煞(shà) 烦琐(suǒ) 读万卷书(juǎn)
C.一阙乐章(juè) 美差(chāi) 黯然神伤(àn) 赞誉(yù)
D.积累 (lěi) 过瘾(yǐn) 磁石(cí) 馈赠(k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兴旺盛哀 栩栩如生 篇章 B.《荡冠志》 井蛙窥天 不耻下问
C.索然无味 如肌似渴 皎洁 D. 如醉如痴 报偿 囫囵吞枣
3:下列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B.心到最急 遇事不要急乱
C.学而不厌 令人厌烦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断不能信
4: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着重指出
5:《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表达诗人( )。
A.对人生的思考 B. 对景色的赞美
C. 对读书的感悟 D. 对家乡的思念
6:“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要告诉我们( )。
A.书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知识,我们就应该广泛涉猎,看各方面的书籍。读书多了,也要会懂得挑选,挑选对自己有帮助的书来读。
B.开卷有益,我们应该多读书,书对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
C. 读书好是因为我们可以从读的书中获取我们需要的;而多读书才可以分辨出我们从书中得到的哪些是最好的;读好书是因为好书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
D. 喜欢读书,选择健康有用的书籍来读,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7:下列句子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作者叶文玲认为人们把书比作“长生果”感觉特别亲切,是因为书不仅在她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了指引和帮助,还因为书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养料。
B.许多作家学者在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冰心认为: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比”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好”书,我们要学会比较,要取好弃坏,追求好的书来读。
C.古人谈读书,各有其法。孔子认为,读书要勤勉、踏实;朱熹认为,读书要做到“三到”,其中“心到”最重要;曾国藩则认为,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种方法是层层深入,要求渐次提升。
D.冰心《忆读书》和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都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读书经历,冰心的读书经历是从一知半解地读《三国演义》开始的,叶文玲的读书是从读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开始的。她们不同的经历告诉我们,阅读只要得法,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8:默写古诗。
观书有感(其二)
朝代: 作者:




第二部分 阅 读
(一)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9: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这段古文和古诗《观书有感》都是宋朝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著。 ( )
作者告诉我们要读书要做到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 )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形式,强调三到之中心到的重要性。 ( )
古文中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但是“心眼既不专一”、“心既到矣”其中的“既”的意思是相同的。 ( )
“心到最急”的“急”与现代文中的意思是一样,就是“着急”的意思。
( )
(二)网络媒体
①现在的网络,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颇得人心。想来它最受人们欢迎的无非三点。一为迅速。甲A联赛瞬间的进球、美国总统大选选票的即时统计结果,网络上都随时报告,这种速度是任何一种纸质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其二为自由。网络上内容的审查机制并不健全,读者可能就是作者,看家可能是作家。在这里,没有意识形态的约束,没有审美情趣的强制,比起纸质媒体的几审几校,网络媒体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场所。三曰丰富。网上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体育的、娱乐的,包罗万象,仿佛大千世界,尽在一网之中。
②但网络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说价格不菲,往往一个小时下来,信息是得到了不少,可是口袋里的钱也相应掏了不少出来。再比如说,网络上虽然比较自由,可是谁都在上面写,读者怎么知道哪些是对他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呢?还比如说,网络上信息资源虽然丰富,可谁能分清dào tīng tú shuō( )、捕风捉影的有多少呢?此外,还有阅读习惯的问题,身体健康的问题。如果每一个人整天坐在电脑前面,通过鼠标翻动页面,在显示屏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想可能他还没有成为哲学家,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瞎子——纸质媒体恰恰在这些方面显示了自己的优势。
③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网络和纸质媒体经常取长补短,有时还相互“利用”。很多作品,先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然后又搬到了纸质媒体上,引起了更广泛的注意。比如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比如最近风风光光的《悟空传》。
④在我看来,目前的网络受制于硬件条件、审查机制以及自身技术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媒体。 ,我们也应该看到,纸质媒体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的繁荣期已经过去,它在技术、策划经营、管理模式上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而网络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谁也无法预料它将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生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与进一步发展;加上它对自身弱点的清醒认识与克服,它应该可以在未来取代纸质媒体。想想电脑排版是如何取代“铅与火”的,这更将坚定我们对网络媒体的信心与期望。
10: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dào tīng tú shuō
( ) ( )
11:第④段中横线上应该填写的关联词是 。(写序号)
A因此 B但是 C于是 D结果
12:第②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写序号)
A解释说明 B递进 C转折 D声音延长
13:第③段中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利用”,很多作品先 ,然后 。
14:阅读短文,完成提纲。
迅速
① 优势
网络媒体
② 不足:价格不菲 、 、 、 。
③ 有趣的现象: 。
④ :网络媒体在未来会取代纸质媒体。
15:文中第④段说“网络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媒体”,又说“它应该可以在未来取代纸质媒体”,结合你的认识与思考,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字)
(三)自行车撞了人以后
寒假里的一天,我上街去买菜。路上,忽然“嘎”的一声,随后传来孩子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只见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哭。旁边翻着辆自行车,一个戴眼镜的青年正吃力地站起身子。我赶忙跑过去想拉起那孩子。这时,一个妇女从路旁的店里直蹿到街上,瞪着眼骂道:“瞎了眼了!撞倒了我的孩子!”一边抢着抱起了那坐在地上的孩子,一边嘴里骂骂咧咧。无论阿嫂怎样责骂,戴眼镜的青年都有礼貌地耐心解释。他说:“阿嫂,我心太急,车子撞着了您的孩子,真对不起!”说着就掏出钱往妇女手里塞,一边摸着那孩子的头:“小姑娘,摔痛了!叫你妈给你买点好吃的。”那妇女不肯接钱,她怀里的孩子却哭得更响了。
街上看热闹的人渐渐围拢来。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现在的年轻人骑车太横冲直撞了!”“这青年人还蛮客气,懂道理。”“快送医院查查,伤着没有?”青年人忽然醒悟了,满口说:“好!好!我这就带着孩子上医院检查,刚才我只记挂着自己母亲的伤势,急着赶往医院去看她,没注意走过来的这孩子,对不起!对不起!”
“哦,是这样。孩子一时看不出有什么伤,就算了。”那妇女的表情和缓了。“那怎么行?我反正上医院去,孩子先让我带去看看,好放心。”“你快去看你妈,孩子真有事,我自己送去。”青年不肯,站着没动。围观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关切地说:“青年人,这阿嫂诚心放你走,走嘛!”“孩子有她妈,你放心走吧!”“以后骑车要留心,青年人!”
我站在人群中,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包围着我,全身热乎乎的。
1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七嘴八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那怎么行?我反正上医院去,孩子先让我带去看看,好放心。”这是一句描写 的句子,可以看出青年是个
的人。
18:文中阿嫂开始 ,后来 (摘录文中表示神态的词语) 你能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阿嫂态度改变的原因吗?
原因一:
原因二:
19: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适当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50字左右)
20:故事发生在寒假里的一天,可作者在结尾处写到“我站在人群中,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包围着我,全身热乎乎的。”结合这篇短文,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部分 写 作
21:题目:我喜欢的一本好书
提示: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从好朋友身上你可以学到知识,明白道理,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知书达理。请把你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来认识你的这位好朋友。
要求:推荐的时候,要介绍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重点写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注意有条理地介绍,重要的理由可以写得具体些。注意分段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