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4 23: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单选题
1.一位同学在检索报纸及相关资料后,笔记上记录了“北京学生”“山东问题”“巴黎和会”等词语,由此判断他要了解的历史事件是( )
A. 百日维新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 九运动
2.某同学在上网搜索某人物资料时,显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这个人物应是( )
A. 李鸿章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毛泽东
3.五四运动不仅使学生卷入了运动的漩涡,同时也吸引了资产者、小商人、工人参加战斗。它不是官僚、政客、上层分子的活动,更不是军事投机或军事阴谋的行为,而是一个广大的群众运动。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中( )
A. 青年学生起到先锋作用 B.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知识分子发挥领导作用 D. 各阶层的群众广泛参与
4.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列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
A. 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 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 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 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5.标语、口号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时代诉求的是( )
A. “自强”“求富”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民主”“科学”
6.“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顽强的斗志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7.某作品收录了33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五四事件”的文章。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8.1919年初,有人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愿公等坚持到底,全国国民为公后盾。”这一“后盾”后来集中体现在(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爱国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0.下列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其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一定胜利的是( )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11.随着五四运动规模不断扩大,参加这一运动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广泛,相对而言,下列哪一阶层参加斗争,为争取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
A. 广大市民 B. 工人阶级
C. 民族资本家 D. 爱国外交官
12.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 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骄子。下列史实最能反映他们为了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站在社会潮流浪尖的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戊戌变法
14.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 取消“二十一条”( )
B.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 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15.《都嘟》中写道:“1918年的数据是,当时日货占中国所有进口货的44%,1920年降到24%,近乎腰斩了。这是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抵制日货运动。”这次抵制日货运动发生在( )
A.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北伐战争时期
16.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北京学生作为先锋队举行抗议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第一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
17. 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和约签字”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8. 一首纪念某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写道:“神舟昏暗虎狼凶,捍卫国家意志雄。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_________值赞颂,优良传统要扬承。”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 )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国共合作 D.抗美援朝
19.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
20.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于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中游行。他们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域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
(1)材料一中“媾和会议”是指什么会议? 为何中国代表团认为该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对中国不公道?
(2)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从材料二的哪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拒签和约”是……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坚决斗争。天津、陕西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
……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材料三 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民族运动的情况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6月以后这场运动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三说“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次运动采取了什么方式?
(3)这场运动性质如何?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间题,
材料一: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于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集中游行。他们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在和约上字”等口号。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域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
(1)材料一中“媾和会议”是指什么会议 为何中国代表团认为该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对中国不公道
(2)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从材料二的哪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五四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答案
1-5CCDCC 6-10CBCDB 11-15:BACBC 16-20.CDACC
21. (1)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
(2)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特点:遍及的地区广泛;各界群众的联合斗争;意义: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2、1)五四运动。
(2)从以学生为主体向以工人为主体转变。和平请愿、示威游行、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写出2点即可)。
(3)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3、(1)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
(2)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特点:遍及的地区广泛;各界群众的联合斗争;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