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大分裂之“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政权更迭下的民族交融
第5课 魏晋南北朝分裂之
目录
CONTENTS
说教学主题
说教学评价
说核心目标
说教学要目与过程
壹
贰
叁
肆
一、教学主题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标依据
一、教学主题
通过教材单元主题和课标要求,我们研究小组的单元教学设计将“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两条主要线索。
教材依据
一、教学主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学术依据
一、教学主题
从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看三国两晋南北朝
教学主题
核心知识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与核心价值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江南经济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历史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全面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准确表述历史现象的能力
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弘扬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二、核心目标
一体——分裂到统一
交融——汉化与胡化
隔阂——华夏与蛮夷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线 索
主题立意:“从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看三国两晋南北朝”
明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更迭过程
暗线:在这一时期不断的汉化、胡化,最终民族交融促成全新中华的蜕变,使北方成为了乱世局面的出口。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材料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你认可材料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这个观点吗?
导入新课: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设计意图】设置认知冲突,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站在今天和当时两个视角,来审视本课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
隔阂——华夏与蛮夷
隔阂从何而来?
内诸夏而外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春秋》
隔阂——华夏与蛮夷
观察两幅地图,你能从中发现哪些变化?
1.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短暂统一
2.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内迁
3.北方流民南迁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有哪些?
看图说史
这种心理隔阂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请用史实说明。
西晋被匈奴所灭,北方进入十六国割据混战局面,华夏收缩,偏安南方,建立东晋。
隔阂——华夏与蛮夷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地图和材料的对比从一开始考考抓住学生的兴趣。辨析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符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知规律。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前一年,苻坚欲大举伐晋,会后苻融单独见秦主(苻坚),泣下而言曰: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雠也。
——《晋书·苻坚载记下》
民族矛盾突出是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苻坚之所以必欲南进正是因为他了解民族问题未解决,只有南伐取东晋文化正统所在而代之才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初不料会在淝水战败 。
—— 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在国家分裂,政权分立的背景下,统治者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处理民族关系,理解采取正确方法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措 施
迁都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经济 实行均田制
穿汉服 说汉语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
定高门通汉婚 改姓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拓跋氏——元氏
独孤氏——刘氏
贺赖氏——贺氏
拔拔氏——长孙氏
达奚氏——奚氏
丘穆陵氏——穆氏
步六孤氏——陆氏
孝文帝纳妃
(娶汉族贵女)
范阳卢敏之女
清河崔宗伯之女
荥阳郑羲之女
太原王琼之女
陇西李冲之女
说汉话、穿汉服、习汉字、用汉制、改汉姓、结汉亲
全面汉化
交融——汉化与胡化
探究: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局限吗?
陈寅恪指出:“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万绳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消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北魏内部的分裂。
交融——汉化与胡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准确提取信息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历史批判性思维
材料:高欢(胡化汉人)凭借六镇鲜卑人建立起政权,他和他的继位诸子,预防被汉族融化,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齐文宣帝(高洋)的太子高殷,温和好学。齐文宣帝嫌高殷懦弱,得汉家(鲜卑人称汉族人为汉家)性质,不像是自己的儿子。高殷曾奉命去亲手杀人,割了几刀,还没有割下头来。齐文宣帝大怒,拿马鞭打高殷,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不堪继承自己的帝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保持胡制
材料:宇文泰(鲜卑族)融合了鲜卑旧制八部制和汉人周礼六军制,设立了六军、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胡汉融合的府兵制,这种制度同时收买了鲜卑人和汉人的心。宇文泰在建立西魏所依靠的“关陇集团”,就是鲜卑族的武川军事贵族和关陇汉族大族的联合统治集团。在组织这个集团过程中,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起了一定的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
胡汉交融
交融——汉化与胡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构建,加深了学生对民族交融的理解。为突破本课重点做准备。
材料: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结合所学评价少数民族改革中的利与弊?
胡化:保持军事优势和民族特色
汉化:学习先进制度和文化
胡化+汉化=优化的中华
认识:民族交融过程中既要学习先进;也要保持本民族特色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透过现象找到规律性认识。为突破本课难点做好准备
一体——分裂到统一
北方交替的汉化与胡化,这种民族交融使得北方逐渐具备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而南方政权的情况如何呢?
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建造1000吨的大船
推广双季稻 小麦
灌钢法
一体——分裂到统一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
一体——分裂到统一
南北方对于大一统帝国的重塑分别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问题难度较大,给出材料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南方和北方在民族交融背景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族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外、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融为一体,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一体——分裂到统一
【设计意图】最后回扣主题升华。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此时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史学观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通过探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也是创造性学习的体现。从而突破了难点。
材料 罗马帝国与蛮族之间的关系亦颇复杂。总体而言,蛮族与罗马人的接触比较晚,真正接触是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向高卢及北部地区扩张时期。4世纪末,当蛮族在匈奴的压力下向帝国境内迁徙时,并没有出现罗马人向外迁徙的现象。罗马人与蛮族是军事盟友的关系,帝国后期,结盟几乎成为处理罗马与边境蛮族关系的常策。蛮族与罗马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双方的关系不受地域变化的影响,即便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也是如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与罗马人虽然居住在同一个地域内,但多集体聚居,双方始终是两个独立的群体,没有形成真正的融合。名义上蛮族首领是罗马皇帝的臣民,实际是独立的国王。蛮族也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是住在帝国内的外邦人,并没有集体获得公民的资格。 ——摘编自《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拓展延伸:3-6世纪中西方民族关系的不同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一体——分裂到统一
【
【设计意图】学完本课后运用时空观念横向比较西方同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得出自己的试论。同时通过分析趋势和影响也培养了学生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逐个击破、层层推进可以让学生一步步接受知识。
内容过多,教学时间把握不了,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践。
亮点
不足
四、说教学评价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