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一目 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目 义和团运动
第三目 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目 民族危机的加深
(社会上层改良)
(社会下层革命)
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软弱无能,内政一塌糊涂,经济增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战败是必然的。
----张海鹏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马关条约》签订
瓜分狂潮
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序幕:
公车上书
康梁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创办《中外纪闻》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严复译著《天演论》
创办《国闻报》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著书立说办报,寻找变法依据
北京
天津
广州
上海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宣扬西学 变法图存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
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思想界的大地震)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4.高潮:百日维新 5.失败:戊戌政变 6.评价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戊戌政变:慈禧囚禁光绪皇帝,康梁出逃海外;
戊戌六君子被杀, 措施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4.高潮 5.失败 6.评价 7.失败原因
“若从历史来看,康有为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也属偶然。康的团体,即康党(注:维新派),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力量应当说是很小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康有为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在八月初六发动政变,他们似乎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败局早已确定
没有严密组织
国门打开后,底层人民的反映:
一般民众出于最直接的感受,觉得……日子之所以一天比一天艰难,大概是洋人来了之后所造成的,洋人在中国大规模造铁路、开矿山,将中国的龙脉挖断了,地藏的宝气泄露了;洋人在中国城乡遍设教堂,把中国传统神祇(地神)、祖先得罪了、侮辱了,这些神祇、祖先也不保佑中国人了。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扶清灭洋”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原因: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扶清”与清政府协同作战,争取部分爱国官兵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猪 天主 羊 洋人
强烈的
反帝爱国
“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 毓贤、袁世凯 对义和团 先抚后剿)
明显的
盲目排外
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 3.评价
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
(扶植傀儡政权,让清政府逐渐成为“洋人的朝廷”)
2.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积极性: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成果没有清醒的认识
局限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镇压义和团运动。
北京
天津
大沽
廊坊
(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
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1)1900.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在廊坊附近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廊坊、杨村阻击战)
(2)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西摩尔
(八国联军统帅之一)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1)东南
互保
2)俄国
乘机
侵占
东北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内 容 影响
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等。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奕劻)
经济掠夺,加重财政负担
外交控制;
国中之国
军事控制
战略威慑
“洋人的朝廷”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直接侵华→以华制华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提线木偶一样
逐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1898.6-9)
义和团运动兴起(1898-1900)
公车上书(1895)
序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借口
《辛丑条约》(1901)
东南互保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背景:甲午战败
瓜分狂潮
过程:上层改良
下层革命
结果:庚子国变
半殖半封
思维深化
中国如何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列强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