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语六下第二单元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标小语六下第二单元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17 18:1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下期“五环四互”教学模式语文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6、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断、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学习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顺序。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法指导】:
1、用红色笔勾画出学习目标,理解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的;
2.查字典 词典,理解不懂的字和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读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老舍的语言风格:(1)北京韵味。(2)通俗明白。(3)幽默诙谐。
【自学互助】:
1、我会用心地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gēng gèng)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g zhèng)
3、四字词语填空。
( )七八( ) 万( )更( ) ( )灯( )彩 ( )( )不同
4、再读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我知道。
文章按 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介绍了北京的春节. 从
就开始了,到 才结束的民风民俗。
6、我的疑惑是: 。
【展示互导】
一、课文朗读我最棒:班内课文朗读展示,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全班互评互读。
二、从课文中,我找到了值得积累的新词语,还能用它说话。
三、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提出自己还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1、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大约有多长时 间?
2、 小组合作填表。
根据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时间 风俗习惯
腊八(1-2段)
腊月二十三(5段)
除夕(7段)
正月初一(8-9段)
正月十五(11-12段)
正月十九(13段)
3、 通过学习,我还想知道: 。
【检测互评】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ī ju zhǎn lǎn mì jiàn bào zhú tōng xiāo wán shuǎ ( ) ( ) ( ) ( ) ( ) ( )
biān pào xiǎo mài fěi cuì suàn bàn fēng zheng zá bàn ( ) ( ) ( ) ( ) ( ) ( )
二、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 ), 腊月( ), 重阳( ),
正月( ), 元宵节( ), 中秋( )。
3、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
1、
2、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今后,我要注意的是: 。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6、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对比阅读《过年》《除夕》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点】:
感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地表达。
【学法指导】:
1. 抓关键句段,通过交流形式理解感悟课文。
2. 材料的安排有何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读熟。
【知识链接】: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
【自学互助】:
1、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傲( ) 栗( ) 醋( ) 拌( ) 宵( ) 饯( )
熬( ) 粟( ) 腊( ) 绊( ) 销( ) 践( )
2、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节日活动。
(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 )泡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用。
( )买杂拌、爆竹、各种玩意儿,准备过年。
( )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
( )大扫除一次,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三、我的疑惑是: 。
【展示互导】
一、从课文中,我找到了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句子,我要读给大家听。
二、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体会浓浓的年味?跟你过春节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课文哪些部分详写?那部分略写?这样写的好处?
反复朗读体会。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通过学习,我还想知道:
【检测互评】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 万象更新 A. 更加。( ) B.变更。( ) C.又、再。( )
2. 截然不同 A割断。( ) B.阻拦。( ) C.截止。( )
3. 万不得已 A已经。( ) B.止,罢了。( ) C.过了一会儿。( )
4. 日夜不绝 A.穷尽。( ) B.走不通的。( ) C.断绝。( )
二、请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庙会上有赛马的。 庙会上有赛骆驼的。
3、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成一段话。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想用一句话表达我过春节的感受: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7、藏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课文,弄懂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学法指导】: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
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藏戏有哪些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自学互助】:
1、我会读:
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鼻祖、柔顺、压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2、我会选,我能用横线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咆哮(jiào xiào ) 婀娜( ā ē ) 演绎( zé yì )
招徕(lái lǎn ) 吞噬( miē shì ) 哄笑(hōng hǒng)
三、我的疑惑是:
【展示互导】
一、课文朗读我最行:班内课文朗读展示,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全班互评互读。
二、从课文中,我找到了值得积累的新词语,还能用它说话。
三、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1、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4、藏戏的开山鼻祖是谁 ,他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为了什么?
【检测互评】
1、看拼音写汉字。
tuō jiānɡ tūn shì ē nuó wū nǚ kū long zhāo lái
( )( )( )( ) ( ) ( )
yōu zāi yóu zāi juàn yì yǎn yì liáo yá
( ) ( ) ( ) ( )
2、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加点词造句)。
2. 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修改病句)
3. 把“他非常着急”,改写成打比方的句子。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今后,我还想知道的是: 。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7、藏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艺术的独特魅力,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知识链接】:
其他地方戏曲
1、安徽的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
2、河南的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3、浙江的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的农村。它是以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 越剧的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琵琶记》《孔雀东南飞》。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等。
4、四川的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一个古老剧种,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川剧融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其中高腔的帮打、唱最具地方特色。较优秀的剧目有《琵琶记》《柳荫记》《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滚灯》《变脸》等。
【自学互助】:
1、摘抄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2、我知道:(1)课文从 、 两个方面介绍了藏戏,它有三个方面的粉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疑惑是: 。
【展示互导】
一、从课文中,我找到了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我要读给大家听。
二、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1、领悟写法 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开头连用三个反问句的好处。
二、藏戏为什么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
三、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四、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哪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呢?
【检测互评】
1、读拼音写汉字。
jiānɡ shì jùn nuó
( )绳 ( )图 ( )俏 婀( )
边( ) 擦( ) 严( ) ( )动
2、我会补,我能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唱腔 ( )的牛皮船( )的江水 ( )的激流 两( )三( ) 行( )积( ) ( )( )不已 随心( )( ) 不一( )( ) 师( )身( )
上面的成语中,形容人性格或做法双重的成语是 ,形容花样繁多、数量很多的成语是 ,和“自由自在”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学习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领悟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会边读边思考,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识链接】: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陕北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从外面看4孔窑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西藏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毡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结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自学互助】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数以千计(shù shǔ) 处事(chǔ chù) 空地(kōnɡ kònɡ)
世界民居奇葩〔bā pā 〕 用鸡蛋清做黏(nián zhān)合剂
二层当贮(chú zhù)仓 在土中掺(cān chān)石灰
3、我的疑惑是:
【展示互导】
一、课文朗读我最棒:班内课文朗读展示,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全班互评互读。
二、从课文中,我找到了值得积累的新词语,还能用它说话。
三、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一、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组内讨论,人人发言。)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两种民居的特点?请举例说明,并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1、 举例说明:
2、 举例说明:
3、 举例说明:
4、 举例说明:
三、《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在描写内容和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四、通过学习,我还想知道:
【检测互评】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
( )拥而至 喜( )洋洋 遮天( )地 整齐( )
二、读句子,回答问题。
(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奇葩”指的是 。从“数以千计”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
(2)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_______________。傣族人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是因为 。
三、为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设计一份导游词。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9、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激昂、抽象、韵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学法指导】:
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知识链接】: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目前有800多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接近或超过苗族,居前四五位。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有经营农业的悠久传统,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发展了绿洲灌溉型农业。维吾尔族的先民开垦了绿洲,修渠引水,并发明了“坎儿井”这一独特的地下引水系统。小麦是维吾尔族农家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新疆的自然条件利于种植棉花,维吾尔族先民在1 000多年前就开始植棉。种植瓜果是维吾尔族的特长,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樱桃、无花果等。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位于新疆最南端,古称于阗,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和田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有丰厚的佛文化遗产。许多著名高僧,如,晋时法显、唐时玄奘都曾涉足和田。而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更使人耳目一新,饱览异域风采。和田自古以来就以“稼穑殷盛,花果繁茂”著称,并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
【自学互助】:
1、我会用心地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我能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
(2)天上的星星怕冷似的钻进了厚厚的晕蓄力。( )
(3)这场雨流进了麦田里,流进了果园里,流进了人们的心里。( )
(4)哪里的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是维吾尔人。( )
3、摘录课文中概括描写和田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
【展示互导】
一、课文朗读我最棒:班内课文朗读展示,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全班互评互读。
二、从课文中,我找到了值得积累的新词语,还能用它说话。
三、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
【质疑互究】
一、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5—6: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族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三、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四、为什么说“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歌舞是维吾尔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五、你是怎么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句话的?
【检测互评】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肃然起敬(sù shù )载歌载舞(zài zǎi) 铺天盖地(pū pù)
激昂(ánɡ ǎnɡ) 韵味(yùn yún) 边缘(yuán yùn) 扼杀(è ě)
二、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热情激昂的 ( ) 飞奔的( ) 沙哑的( )
寂寞而单调的( ) 爱美的( ) 妩媚的( )
随风摇曳的 ( ) 密密的( ) 深邃的(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应接不( ) 万籁俱( ) 变( )莫测 盛气( )人 张( )李戴
汗流( )背 居( )自傲 呕心( )血 ( )天盖地 身临其( )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成反问句。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2)改成比喻句。广场上的人非常多。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今后,我还要了解的民族风俗是
人教版六年级下期“五环四互”教学模式语文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组 词语盘点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良好的习惯。
2、能够正确书写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学习重、难点】:
能够正确书写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了解词语意思,会应用这些词语。
【自学互助】
1、词语盘点词语读三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把拼音注上,圈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或请教他人弄懂。
2、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展示互导】
1、词语朗诵。(各组比赛,看谁读得字正腔圆。)
2、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成员互助释疑,提出尚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1、小组自主读词语,要读得正确。相互检查词语的认读。
2、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理解词语。
3、能用“读读写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说一段话。
【检测互评】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横线。
掺和(chān hé chān huo) 奇葩(qíbā qípā) 风筝(fēng zheng fēng zhēng) 招徕(zhāo lái zhāo lài ) 贮藏(zhù cáng zù cāng) 土馕(tǔ náng tù nǎng)
二、读一读,写出正确的生字。
fěi jiǎo biān jié zhēn suàn
( )翠 ( )子 ( )炮 ( )然 ( )子 大 ( )
bào yì bàn mù shì yì
( )竹 压( ) 杂( ) 和( ) ( )言 演 ( )
3、比一比,再组词。
钱( ) 熬( ) 栗( ) 缰( )
浅( ) 遨( ) 粟( ) 僵( )
醋( ) 僻( ) 贮( ) 截( )
酸( ) 辟( ) 伫( ) 载( )
4、把词语补充完整。
( )灯( )彩 ( )天( )地 ( )歌( )舞 七( )八( )
行( )积( ) 横( )直( ) ( )山( )岭 千( )万( )
天( )海( ) ( )不( )收 ( )( )起敬 ( )( )而至
5、按要求写词语。
意思相反的词:
夸大( ) 和睦( ) 热闹( ) 茂密( )
高潮( ) 丰富( ) 宽敞( ) 简单( )
意思相近的词:
安静( ) 踪迹( ) 遮掩( ) 诚恳( )
繁盛( ) 单调( ) 敦厚( ) 柔顺( )
6、按要求写句子。
1、姑娘在微笑。(扩句)
2、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锁桥。(缩句)
3、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用加点的词造句)
令人惊叹——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
然后还明白了:
今后,我要注意的是: 。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组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学习难点】: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
通过课外阅读,或调查访问,或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知识链接】:
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大部分是汉族。其它少数民族有:阿昌族 ( http: / / www. / s wd=%E9%98%BF%E6%98%8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白 族 、保安族 ( http: / / www. / s wd=%E4%BF%9D%E5%AE%89%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 、布朗族 ( http: / / www. / s wd=%E5%B8%83%E6%9C%97%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 、布依族 ( http: / / www. / s wd=%E5%B8%83%E4%BE%9D%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 、朝鲜族 ( http: / / www. / s wd=%E6%9C%9D%E9%B2%9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达斡尔族 ( http: / / www. / s wd=%E8%BE%BE%E6%96%A1%E5%B0%94%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傣族 ( http: / / www. / s wd=%E5%82%A3%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德昂族 ( http: / / www. / s wd=%E5%BE%B7%E6%98%82%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侗族 ( http: / / www. / s wd=%E4%BE%97%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东乡族 ( http: / / www. / s wd=%E4%B8%9C%E4%B9%A1%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独龙族 ( http: / / www. / s wd=%E7%8B%AC%E9%BE%99%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鄂伦春族 ( http: / / www. / s wd=%E9%84%82%E4%BC%A6%E6%98%A5%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 、俄罗斯族 ( http: / / www. / s wd=%E4%BF%84%E7%BD%97%E6%96%AF%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鄂温克族 ( http: / / www. / s wd=%E9%84%82%E6%B8%A9%E5%85%8B%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高山族 ( http: / / www. / s wd=%E9%AB%98%E5%B1%B1%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仡佬族 ( http: / / www. / s wd=%E4%BB%A1%E4%BD%A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哈尼族 ( http: / / www. / s wd=%E5%93%88%E5%B0%B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哈萨克族 ( http: / / www. / s wd=%E5%93%88%E8%90%A8%E5%85%8B%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赫哲族 ( http: / / www. / s wd=%E8%B5%AB%E5%93%B2%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回族、基诺族 ( http: / / www. / s wd=%E5%9F%BA%E8%AF%BA%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京族 ( http: / / www. / s wd=%E4%BA%A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景颇族 ( http: / / www. / s wd=%E6%99%AF%E9%A2%87%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柯尔克孜族 ( http: / / www. / s wd=%E6%9F%AF%E5%B0%94%E5%85%8B%E5%AD%9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拉祜族 ( http: / / www. / s wd=%E6%8B%89%E7%A5%9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黎族 ( http: / / www. / s wd=%E9%BB%8E%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傈僳族 ( http: / / www. / s wd=%E5%82%88%E5%83%B3%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珞巴族 ( http: / / www. / s wd=%E7%8F%9E%E5%B7%B4%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满族 ( http: / / www. / s wd=%E6%BB%A1%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毛南族 ( http: / / www. / s wd=%E6%AF%9B%E5%8D%97%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门巴族 ( http: / / www. / s wd=%E9%97%A8%E5%B7%B4%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蒙古族 ( http: / / www. / s wd=%E8%92%99%E5%8F%A4%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苗族 ( http: / / www. / s wd=%E8%8B%97%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仫佬族 ( http: / / www. / s wd=%E4%BB%AB%E4%BD%A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纳西族 ( http: / / www. / s wd=%E7%BA%B3%E8%A5%BF%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怒族 ( http: / / www. / s wd=%E6%80%92%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普米族 ( http: / / www. / s wd=%E6%99%AE%E7%B1%B3%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羌族 ( http: / / www. / s wd=%E7%BE%8C%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撒拉族 ( http: / / www. / s wd=%E6%92%92%E6%8B%89%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畲族 ( http: / / www. / s wd=%E7%95%B2%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水族、塔吉克族 ( http: / / www. / s wd=%E5%A1%94%E5%90%89%E5%85%8B%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塔塔尔族 ( http: / / www. / s wd=%E5%A1%94%E5%A1%94%E5%B0%94%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土族 ( http: / / www. / s wd=%E5%9C%9F%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土家族 ( http: / / www. / s wd=%E5%9C%9F%E5%AE%B6%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佤族 ( http: / / www. / s wd=%E4%BD%A4%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维吾尔族 ( http: / / www. / s wd=%E7%BB%B4%E5%90%BE%E5%B0%94%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乌兹别克族、锡伯族 ( http: / / www. / s wd=%E9%94%A1%E4%BC%AF%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 、瑶族 ( http: / / www. / s wd=%E7%91%B6%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彝族 ( http: / / www. / s wd=%E5%BD%9D%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裕固族 ( http: / / www. / s wd=%E8%A3%95%E5%9B%BA%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藏族、壮族 ( http: / / www. / s wd=%E5%A3%AE%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
【自学互助】:
一、自读《口语交际》,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确定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⑴ 结合了解的民族,交流民族的民风民俗。
⑵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同学表达、倾听、交往沟通的能力。
(3)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三、我的疑惑是: 。
【展示互导】
一、从生活中,我听到了、了解到了这些民族的民风民俗,我要说给大家听。
二、通过互学,组内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发言。
【质疑互究】
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3、小组内交流:
1、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四、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检测互评】
根据发言总结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并记录下来。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
然后还明白了: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习作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学习重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学法指导】:
通过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创作作品,一定要抓住民俗的特点来写。
【知识链接】:
重庆火锅 ( http: / / baike. / view / 7094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汉族 ( http: / / baike. / view / 271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 ( http: / / baike. / view / 283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嘉陵江 ( http: / / baike. / view / 3372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畔、朝天门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9320 / 622393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由于重庆 ( http: / / baike. / view / 283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火锅 ( http: / / baike. / view / 1124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影响,四川 ( http: / / baike. / view / 762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地区的火锅逐渐兴盛起来,内容更加充实。四川地区的大部分火锅以重庆 ( http: / / baike. / view / 283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火锅为主流,各地火锅为支流一起汇合成一条美食之河。
四川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他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黄发垂髫,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次数之大,都是他地望尘莫及的。作为一种美食,火锅已成为四川美食的代表。
四川火锅是将 牛油 ( http: / / baike. / view / 112410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色拉油,郫县豆瓣 ( http: / / baike. / view / 24435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白酒,醪糟 ( http: / / baike. / view / 3709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滋粑海椒,生姜,大蒜,花椒,豆豉 ( http: / / baike. / view / 1995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碎米牙菜,冰糖,辣椒面 ( http: / / baike. / view / 440300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大葱等经过多个步骤烹调而成。
【自学互助】
根据习作要求的内容,整理准备写作材料,编写习作提纲。
【展示互导】
1、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2、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质疑互究】
一、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5.拟写草稿。
【检测互评】
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
然后还明白了: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习作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学习重难点】:
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学法指导】:
根据创作的作品,自己修改、互相修改,看是否抓住民俗的特点来写,是否语句通顺、层次清楚、内容具体。
【知识链接】:
蓬溪特色小吃
蓬溪姜糕创始于清代同治年间,以糯米、蜜糖、麻油、姜汁四物合制而成,曾敬献慈禧太后品尝后被封为玉糕,并评曰“有油不腻,有糖不伤,洁如脂玉,软似秋云”的高度评价,远销各地。
蓬溪熨斗糕,是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将米、面、蛋、糖浆用铁烙碗烙熟食用,制品分甜、咸两种,外酥内嫩,甜香爽口。
“唐糍粑”系蓬溪地方传统名小吃,据传源于唐代,属宫中贡品。该小吃精选蓬溪特产吉星贡糯米为主料,沿用泡、蒸、舂等传统工艺制成绵软柔实的米粑,再辅以红糖、白糖、芝麻、黄豆、黄生等粉料,具有“金银满堂,回味悠长”的特点,补中益气,老少咸宜。
蓬溪仙桃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任隆镇八角村、黑白沟村种植的寿桃就是皇宫贡品,清朝时期改种为八仙桃,仍然深受上层社会青睐。
胡老七五香豆腐干系列是经过胡氏家族数代人经过几百年历史制作工艺积累和提炼.采用天然大豆,花椒,麻油等原料,经卤,煮,涮油,拌制等十多道工序精心独创的特色食品. 二00二年被遂宁市政府评为优秀产品,市工商局评为知名商标,第一批获得卫生局B级卫生认证企业,被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评为消费者喜爱商品。
任隆粉条是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的特产。任隆,素有“粉条之乡”的美誉,纯手工粉条深受消费者青睐,柔韧筋道、光泽透明、口感爽利是任隆手工粉条最大的特色。近年,在任隆镇已初步形成粉条一条龙加工基地,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更新技术标准,形成“选料提粉→配料打芡→加矾和面→沸水漏条→冷浴晾条→打捆包装”的手工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特色。
【自学互助】
学生进行自我修改。
【展示互导】
一、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质疑互究】
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4、誊写作文。(格式正确,书写工整。)
【检测互评】
编一本民俗作品集。在激励学生反复修改精心打磨的基础上,制作一本民俗作品集,把大家的作品都收进来,在全班轮流翻阅。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
然后还明白了:
今后,我要注意的是: 。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回顾.拓展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2、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学习重点】:
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学习难点】:
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学法指导】
再次用心品读本组课文,了解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
【知识链接】:
火把节 ( http: / / www. / s wd=%E7%81%AB%E6%8A%8A%E8%8A%82&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是彝、白、纳西 ( http: / / www. / s wd=%E7%BA%B3%E8%A5%B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基诺 ( http: / / www. / s wd=%E5%9F%BA%E8%AF%BA&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 http: / / www. / s wd=%E7%8B%82%E6%AC%A2%E8%8A%82&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 ( http: / / www. / s wd=%E7%81%AB%E6%8A%8A%E8%8A%82&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 ( http: / / www. / s wd=%E6%96%97%E9%B8%A1&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 ( http: / / www. / s wd=%E7%81%AB%E6%8A%8A%E8%8A%82&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第一天:祭火。第二天:传火。第三天:送火。
泼水节 ( http: / / www. / s wd=%E6%B3%BC%E6%B0%B4%E8%8A%82&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是傣族 ( http: / / www. / s wd=%E5%82%A3%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 ( http: / / www. / s wd=%E5%B0%91%E6%95%B0%E6%B0%91%E6%97%8F%E8%8A%82%E6%97%A5&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 ( http: / / www. / s wd=%E6%B3%BC%E6%B0%B4%E8%8A%82&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是傣历 ( http: / / www. / s wd=%E5%82%A3%E5%8E%86&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 ( http: / / www. / s wd=%E5%82%A3%E8%AF%AD&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 ( http: / / www. / s wd=%E5%82%A3%E8%AF%AD&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 ( http: / / www. / s wd=%E5%82%A3%E6%9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 ( http: / / www. / s wd=%E4%BD%9B%E5%AF%BA&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浴佛 ( http: / / www. / s wd=%E6%B5%B4%E4%BD%9B&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 ( http: / / www. / s wd=%E7%BF%A9%E7%BF%A9%E8%B5%B7%E8%88%9E&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自学互助】
一、浏览本组的四篇课文,他们突出了民俗的哪些特点,采用的表达方式。
二、我搜集了一些民族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三、我的疑惑是: 。
【展示互导】
1、交流自己自主学习中的收获。
2、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成员互助释疑,提出尚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1、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
2、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
三、体会表达方法。
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 例 文
详略得当
运用拟人、比喻、反问
先概括介绍,再具体描述
【检测互评】
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
然后还明白了:
今后,我要注意的是:
学校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回顾.拓展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两首古诗,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2、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悟。
【学习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学习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收集有关表达节日风俗的古诗,收集有关标点的资料。
【知识链接】: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自学互助】
一、反复朗读背诵古诗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自行掌握。)
二、自读《趣味语文》,读准、读通。
【展示互导】
一、交流自己自主学习中的收获。
二、通过自学,我们还有这些问题要探究。(小组成员互助释疑,提出尚未解决的疑惑。)
【质疑互究】
1、日积月累:《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了解作者,感知文章。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节日的习俗?
(3)欣赏古诗。
2、趣味语文
1、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2、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 后说说体会到什么,
【检测互评】
体会标点的妙用
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这麼好的条件哪里找?但娶回新娘竟是一个麻子,黑脸,秃子,於是找秀才理论去。秀才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一字不差呀!」财主有苦难言。
【总结提升】
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
然后还明白了:
今后,我要注意的是: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编制人:杜飞军 审核人: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