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06:33:03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大力促进实体经济转型为线上经济”曲解文意,原文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C(“只有构建高端人才培养机制”错误,原文是“需构建激励机制,以全面释放经济主体活力和能动性,发挥新
一代人工智能对经济各层级发展的促进作用”。)
3.A(材料一闸述了我国人工智能需要加强的一些方面,包括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要加
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科技
前沿知识形成工作合力。A项能够体现“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B项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战略目标。C项强调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D项属于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只有A项最契合材料一内容,
故选A项。)
4,①完善涉及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框架。②确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③建立人工
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每点1分,三点满分)
5,①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宽带网络普及程度,提高网络用户普及率,通过提速降费加快社会数字化进
程。②构建统一大数据信息平台,形成比较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③积极推进行业和企业数字化,信息化
转型,实现产业和企业设备数字化,运行智能化。(每点2分)
6.C(C项中“更是对明明去当兵报效祖国的点赞”牵强附会。从上文看,小妹的点赞对象乃是群茹赠送桂花香
包给坤哥这一行为及其解说的点赞,也是对坤哥把香包分给同事的点赞。)
7,A(A项中“少从正面着笔,多为侧面描写”的说法不正确,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正确的表述应当是“多从正面
着笔,也做侧面描写”。)
8.第①处:桂花的香气如雾如缕袅袅升腾,折射出大嫂烦乱的心情,大嫂因儿子的婚事发愁而觉得它一点不香
第②处:群茹和小妹的开导鼓励使大嫂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而觉得桂花“真香”。第③处:深秋,群茹院中
盛放的桂花让大嫂由衷感叹地其好香,折射出她内心的畅快。第④处:受大嫂愉悦心情的感染,小妹感慨桂
花“越开越香”,她对生活充满信心。(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9.①情节设置方面:“桂花香包”及桂花树、桂花香在文中反复出现,绾结起故事情节,以此为题能有效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②人物刻画方面:主人公群茹心灵手巧,遇事有主见、乐观地直面各种困难,标题“桂花香包”形
象地概括了其形象特征。③主题揭示方面:小说中的“桂花香包”象征着舒心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
的追求等,以此为题昭示了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
10.BC、E(原句标点为: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11.B(两个“寻”字含义不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的意思。)
12.D(“平江府知府”和“抚州知府”应互换位置。)
13.(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
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捕治”,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箱”,没收:“谷粟数万”,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数万谷粟”。句意1分)
(2)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会”,遇:“陈”,陈述。句意2分)
14.①文章过人,擅长书法。②为政有道,忠君爱国。(3分)
15.B(“绮丽典雅”分析不正确。)
16.我认为沈德潜评价得很到位,诗人说“幸此南夷谪”其实是怨愤之语。(2分)诗歌表面上写自己长久以来被
官职所累,非常庆幸自己被贬南夷,可以离开官场,获得悠闲生活,(2分)但实际上却表达了诗人谪居时的
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国做贡献的无聊,“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之志,“来往不逢
人”则写出诗人被贬的孤寂。(2分)
17.(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顺
(2)青青子衿身登青云梯(青冥浩荡不见底/云青青兮欲雨/且放白鹿青崖间)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80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題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

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
生活方式。要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
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
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
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城的深度应用,加强生态领域人工智能运
用,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
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

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
道德。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强统筹协调,
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摘编自《习近平: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材料二: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对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催生断商业模式以及增强
生产端与消费端协同有重要意义,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持。不过,目前我国人工智
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面临一系列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超前研发布局缺乏系统性,政策法
规支持体系和标准体系欠缺;缺少重大原创成果,需继续加强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在内的各项研
究,同时移动端或物联网设备等硬件设施难以满足人工智能算法需求,需进一步突破;人工智能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4180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