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
A.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2.《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 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
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3.《韩非子 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4.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制度是
A.分封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卿世禄制
5.东汉田庄在经济上“闭门成市”,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政治上“聚族而居,宾客相附”。这说明东汉田庄
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逐渐增强 B.存在雇佣经营的模式
C.体现出大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 D.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6.《隋书.食货志》载:“(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东晋侨置郡县数量之多,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置数百”。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A.生产技术的发展 B.北方战争的频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官僚势力的膨胀
7.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朗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B.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8.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
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9.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 ”因此,“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 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10.户籍档案是了解古代王朝人口变化、土地及赋役制度等的重要资料。有学者在研究7世纪后期敦煌户籍档案时发现,大历四年,某处在籍的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 9%;户与户之间授田数也存在差异,如:赵大本三丁一中一老男90亩,张介介中女当户51亩,令狐进尧一丁一老男103亩。由此可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B.政府严控土地流转
C.赋税制度有待调整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11.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有“九天闾阖开官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他们的这种诗歌风格
A.反映了宏大开放的时代气象 B,反映民族交融的情结和氛围
C.折射出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
12.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皇帝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 个武官。范仲淹这一做法
A.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C.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D.深受“崇文抑武”风气的影响
13.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A.郡国并行制 B.“四等人制” C.南北面官制 D.猛安谋克制
14.史书有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A.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C.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15.中统初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沟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修复了金代的漕渠。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大规模治理了坝河,修建了阜通七坝,设坝夫、船户,实行“倒载制”。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和组织下,修建了通惠河。这反映出
A.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 B.漕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
C,元朝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 D.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16.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
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8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 自许为《“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一以 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是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了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时务策,突破了由士族门阀垄断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科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6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五代时期,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但用的钱不同,而且不准运钱出境。宋朝各个区城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而且政府受到周边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不得不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南宋最通行的纸币是会子。会子的名字北宋就有了,吕惠卿的《日录》就提到会子,说“民间自纳钱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
东南所用的会子,起初由民间发行,叫作便钱会子,后来收为官营。(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起初止(只)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区,纳税和交易,多可使用,几乎成了一种法币。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除了川引以外,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湖北会子专用于湖北路,后来通行于湖广。淮交是两淮用的交子,印造于乾道元年,背面印有“付淮南州军行使”字祥,所以只通行于两淮州县。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元朝纸币从借鉴前朝纸币的良好经验着手,同时注重吸收前朝纸币通货膨胀的教训,对本朝纸币发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到目前为止,史学界普遍承认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亡共经过了4个时期,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元政府规定:“禁止金银、钢钱在市面流通”。只准官收作价”,把收集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用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元朝纸币不仅轻巧便携,金额可大可小,而且遍布全国的平准行用库,为纸币在全国的流通提供了保障。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发纸钞导致钞法遭到破坏,最终促使元朝走向灭亡。
——摘编自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纸币发行和使用产生的影响。(10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北方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流徙,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蒙受战乱之害,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残破局面。三国孙吴境内有“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锦”。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人们纷纷流徙江南。据史书记载,当时沿长江的建康、姑苏一带已是“阡陌如绣”。隋的暴政对北方社会生产的破坏无可置疑,而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两宋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使中原地区战火蔓延。据统计北宋熙宗十年,南方占全国商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要求: 从时期、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2.C3.A4.B5.D6.B7.D8.B9.D10.C11.A12.D13.D14.C15.C16.A
17.(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不断深化的刺激:新兴
地主阶级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样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汉唐时期是开放时代,为一些国家培养了许多方面的人
才,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汉唐时期的
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变化: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而科举制允许自由投考,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标准多样,科举
制则以一科取士;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6分)
(2)共同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为国家
选拔和输送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出身论的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通: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
(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更轻便的通用货币: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开支庞大,财政困难;防止铜
钱外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点:宋朝作为辅币发行,元朝作为主币发行:宋朝由民间发行到官方发行,元朝由政府统一发行和管理:元朝在
全国范围内使用流通,宋朝主要局部地区使用;相比宋朝,元朝制定严密的钞法,强制性使用纸币。(4分,任答两点即
可)积极影响:纸币轻巧便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奠定基础。(4分,
任答两点即可)消极影响:战争等原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遂发钞弥补财政赤字,失信于民:纸币的发行与国家实
际的金银储备不匹配,易发生通货膨胀。(2分,任答一点即可)
20.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汉魏之际,完成于两宋时期。(2分)中国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就在华北,
文明的中心也在华北,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华北农业比江南农业优越。(2分)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军阀连年混战,民族矛
盾不断激化,社会动乱,大量人口死亡或者迁移,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受到战乱的严重破坏。(4分)北方人民南
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人口,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也有利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中
国经济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分)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为东南地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的格局奠定了
基础,元明清时期南方压倒北方继续发展,南方经济重心最终形成。(2分)】
【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历史参考答案】
24122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