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有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
2.知道这些微观粒子在层次、电性、电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构建微观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
2.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初步学习归纳和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以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培养微观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介绍各位科学家的成就,培养科学严谨、勤奋笃实的研究精神;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
3.通过观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通过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5.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归纳结论,培养合作精神;
6.通过学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培养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构建原子的结构模型
难点: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一)原子的构成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视频引入,归纳总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回顾分子、原子的定义,完成课件上的练习,让学生回答填空,书写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并评价,讲解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个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提出问题:“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展示课件
【讲解】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20世纪初,卢瑟福为了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曾用a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
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少数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问题探究: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1)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受阻碍呢?原子是不是实心的球体呢?
(2)有的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
(3)被弹回来的a粒子是怎么回事?
【分析】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回来。所以,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它由哪些微粒构成呢?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并回答。总结: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展示课件,归纳总结原子的结构,讨论这些微粒带电的情况,学生回答。
【提问】既然我们知道了原子中存在着带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那么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原子、分子是否带电呢?
【学生】不带电。
【分析】原子、分子是不带电的。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分子也不显电性。
板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原子核(正电)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不带电荷)(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2、电子排布规律
3、原子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