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阜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1:03:48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玉踪、玉璧出土于大型墓葬,说明良褚文化遗址的墓葬存在等级差别,可以佐证当时
出现社会等级分化,故选A项。神权具有至高地位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B项:材料强调玉璧、玉踪
基本来自大型墓葬,而贵族垄断祭祀权力强调贵族在祭祀中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
明社会等级分化,不足以佐证国家形态初步显现,排除D项。
2.A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用礼乐制度巩固统治,每一个等级都有不同的礼乐要求,“天子用九鼎
八簋”,但是到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乙的墓里却完全采用周天子的礼乐规格,这说明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
了挑战,故A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朝实行严刑峻法,而商鞅变法推行连坐法等严酷
的法律,这也为后来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故D项正确。
4,A根据材料可知,第五伦反对给外威安排官职,李固主张内臣(宦官)不可以为吏、察孝廉,这些主张都意在
限制外威和宦官的权力,故选A项。材料与官员队伍的素质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C两项:外戚问
题是豪族影响东汉政治的重要表现,因此材料中的这些主张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豪强地主的势力,排除D项。
5.D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大量的人口南迁,“侨置郡县数量之多,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置数
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故选D项。北民南迁为迁入
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条件,A、C两项都是材料
所述情况的影响,故排除;B项并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故排除。
6.B根据材料“综合经营”“闭门成市”等可知,汉代田庄内部有农业,手工业经营及商业等多种经营模式,故B
项正确。汉代田庄与外界有商品交换,并非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故排除A项:田庄内部实行租佃制,无法扩
大小农经济的规模,故排除C项;汉代田庄并未与世隔绝,故排除D项。
7.C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
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止中央行政决策中出现失误,故C项正确。
8.B根据材料“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非华风”“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可知,唐诗和唐传奇中都有
写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这些说明隋唐以来多民族的交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呈现出空前的盛
况,故B项正确。
9.B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069”可知,此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诸多领域,触及了保守派官
僚集团的利益,因此王安石被保守派弹劾,故选B项,排除D项。庆历新政是在1069年之前,排除A项;“募
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10.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中“说话”演出的盛行,
故选C项。A、B,D三项都与“说话”的流行无关,均排除。
11.D根据材料可知,辽朝不完全拘泥于汉式官制,而善于结合自身的部族本色,进行制度创新,这说明辽朝
政治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故选D项。“南北权力的制衡”“民族分化的政策”在材料中都没有体
现,排除A、C两项;“消弭”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
12.C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有元一代,一直重视漕运的开通,故选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
项;漕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A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丞相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君主专制强
化的需要,故选A项。废除丞相导致皇帝的政务压力加重,排除B项:废除丞相不是为了有效协调各部门
的权力,排除C项:废除丞相不能避免行政上的腐败,排除D项。
【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188D阜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C.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D. 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2.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
这说明战国时期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 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3.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实行世卿世禄 B. 实施重农抑商
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
4.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 B. 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 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 D. 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5.《隋书·食货志》载:“(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东晋侨置郡县数量之多, 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置数百”。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A. 生产技术的发展 B. 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北方战争的频繁
6.现代研究汉史的学者指出,田庄的综合经营造成了田庄“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这里的“综合经营’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呈现出农工商兼具的特征
C. 扩大了小农经济的规模 D. 脱离了国家控制与世隔绝
7.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8.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A.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B.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胡汉矛盾得以解决 D.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9.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这主要是因为
A.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 B.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C.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0.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 瓦舍。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A.程朱理学的兴起 B.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11.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A.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 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弭民族矛盾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 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12.中统初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沟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修复了金代的漕渠。至
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大规模治理了坝河,修建了阜通七坝,设坝夫、船户,实行“倒载制”。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和组织下,修建了通惠河。这反映出 A.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 B.洲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
C.元朝统治者对酒运的重视 D.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13.下图反映了明例政府架构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B. 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
C. 有效协调各部门权力 D.避免行政管理的腐败
14.《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A. 封建统治腐朽 B. 自然灾害严重 C. 土地高度集中 D.赋税徭役沉重 15.《大明律·刑律三》“搬做杂剧”条有如下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
A.阻断了戏曲世俗化发展方向 B.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C. 提高了社会风俗教化的水平 D.反映出专制体制的弱化
16.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A. 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B. 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D.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 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
——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 了隋朝的官员选找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店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山士族门阀是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料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图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五代时期,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但用的钱不同,而且不准运钱出境。宋朝时期各个 区域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而且政府受到周边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不得不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南宋最
通行的纸币是会子。会子的名字北宋就有了,吕惠卿的《日录》就提到会子,说“民间自纳线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东南所用的会子,起初由民间发行,叫作便钱会子,后来收为官营。(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起初止(只)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区,纳税和交易,多可使用,几乎成了一种法币。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除了川引以外,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湖北会子专用于湖北路,后来通行于湖广。淮交是两淮用的交子,印造于轮道元年,背面印有“付淮南州军行使”字样,所以只通行于两淮州县。
—摘编自彭信成《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元朝纸币从借鉴前朝纸币的良好经验着手,同时注重吸收前朝纸币通货膨胀的教训,对 本朝纸币发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到目前为止,史学界普遍承认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 亡共经过了4个时期,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元政府规定:“禁止金银、铜钱在市面流 通”,“只准官收作价”,把收集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用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元 朝纸币不仅轻巧便携,金额可大可小,而且遍布全国的平准行用库,为纸币在全国的流通提 供了保障。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 发纸钞导致钞法遭到破坏,最终促使元朝走向灭亡。
——摘编自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纸币发行和使用产生的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7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末活跃的社会文化思湖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清王朝通过严酷的文化政策,实现了皇权对真理的垄
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清初学者致力于文化的保存和儒学的重建。
——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天下是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诠释。他认为圣人所谓“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
——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漫长而曲折的 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外 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
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边疆治理政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