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19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19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11:1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课文,领会作者观点,汲取精神养分。
学习目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简介
夫( )君子之行
非淡泊( )无以明志
险躁( )则不能治性


zào
jiǎn
yín
suì

重点字音
俭( )以养德
淫( )慢则不能励精
遂 ( )成枯( )落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划分节奏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书信。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题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行为、操守。
修养身心
节俭
培养品德
心静安宁,内心澄净
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明确、坚定。
成就学业。

最终
翻译课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全文翻译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课文中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学习、做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淡泊名利、潜心治学、修身养德,做一个以德为先,有真才实学的人。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2.怎样理解“静”“学”与“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3.文中提到“静”与“俭”“淡泊”“明志”之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找出体现这几个条件的句子,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梳理关系,领会“诫”之深刻。
①“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不因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方能清心寡欲,修身养德。
②“静”是学习的前提。摒除杂念和干扰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③要做到“静”,就要“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指的是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学习需要清净,获得才能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才能扩展,不立志就不能使学业有所成就,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静”“学”与“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只有先做到内心宁静,才能做到生活简朴。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了,才可能淡泊,不慕名利。淡泊、宁静可以明志,无志不能成学。总之,“静”是修身、学习的途径。
3.文中提到“静”与“俭”“淡泊”“明志”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学习: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找出体现这几个条件的句子,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1.文中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效果:多用对偶,精简的传达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精简的表达愿与清晰的思想,更易被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品析句子,体会良苦用心。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些句子都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表肯定,起强调作用,更有力地强调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
2.文中多处运用了“非……无以……”的句式,谈一谈这样写的好处。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须”表明诸葛亮是教导他的儿子必须这样做,有一种告诫的意思在里面。
“不能”指出“淫慢”“险躁”的危害,这是从反面讲道理,谆谆教导自己的儿子。
3.体会下面句子中红色词语的作用。
诸葛瞻:
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
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
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
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
拓展延伸
诫子书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观点
治学 (正)
修身 (反)
殷切叮咛:惜时
谆谆教诲
无限期望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