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1:07:15

文档简介

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D A B C D B B C C A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A B B D B D C D A D A B
非选择题:
31.(1)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私学兴起(或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学术环境宽松自由。(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或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庄子,崇尚道遥自由;
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3)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独尊儒术等。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地位:自汉武帝,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2、(1)基础;均田制的推行(或政府授田给农民)。(2分)
意义: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和人身控制: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人。(6分)
(2)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税制混乱,赋税繁重。国家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满;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8分)
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4分)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获等。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
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
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
4.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 )
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 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
C.贵族血缘政治的加强 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
5.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表明( )
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认同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
C.夷夏观念逐渐被民众抛弃 D.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6.《战国策》记载,“昔(春秋时)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这表明当时
A.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B.周天子的政治地位明显降低
C.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D.齐桓公通过变法成就了霸业
7.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  )
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 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
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 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
8.图1中秦朝的举措(  )
A.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9.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11.《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
A.“与民休息”政策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
1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13.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举行贤良方正之选。这些记载反映了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C.民本仁政思想的传播 D.政治风气日益开放
14.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此书”是指(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5.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 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16.《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 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 )
A.认同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17.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衡机制
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18.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 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19.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
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20.据下图所示“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 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2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此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22.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C.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D.地方行政分级管理中的矛盾与困局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称为和市。和市规定,采购的必须是“土俗所产者”,如在扬州和南徐州“市籴”,建业和江州等先“市米”,再买“丝绵纹绢布”、“胡麻”和“布腊”等。从颁布诏书到执行完成仅一年。这反映了( )
A.专业市镇蓬勃兴起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民族交融局面深化 D.区域经济差距增大
24.如表是魏晋南北朝面妆的主要样式及寓意,这些面妆的出现( )
样式 寓意
仙髻、仙蛾装、五色花钿 有长生不死的内涵,表达对神仙世界的憧憬
面颊点丹脂、斜红面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依附和取悦男子为主的爱恋观
额黄妆、点额V形花钿 代表脱离世俗苦难向往极乐世界的美好祈愿
出茧眉、碎妆 彰显妇功美德以及对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社会期望
A.根源于佛教以及道教的兴盛 B.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
C.均反映社会动荡与儒学衰落 D.体现了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
25.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26.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27.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维护君主权威
C.削弱丞相职权 D.加强中央集权
28.唐代诗人中李白以仙人自诩,人称诗仙;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人称诗圣。材料表明当时( )
A.文学艺术多元性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社会政治的宽松 D.三教合一的趋势
29.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考生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
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3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度、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起用好儒术的田蛤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6分)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战国时期主要学派,并列举学派的一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4分)根据材料四,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租庸调制直接继承于隋代的赋役制度,然而就其渊源来说却是对魏晋以来赋祝制度的总结。在西晋至唐的赋役制度变迁中,调的征收由计户评资征收演变为计丁征收的征收由计亩征收演变成计丁征收,至唐初租庸调都统一于计丁征收,既易于实施又兼顾了公平,可以持续稳定的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政李金兰《论唐代租庸调制度优势之形成》
材料二 随着大批农民或因逃避租庸调而成为流民,或因为躲避兵役而逃之,使得唐政府所掌握的人口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渐枯竭。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乱并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唐政府新增加了很多新的税收项目,从而形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的混乱局面。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及其意义。(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指出两税法与租庸调相比
的新变化。(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