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多所兄弟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多所兄弟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5 09:41:1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高二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南极座σ星位于地轴南极的延伸方向附近,其亮度较低,肉眼观测难度较大。南极科考站的天文爱好者用天文望远镜在某地区(72°S,68°W)观测南极座σ星附近恒星的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天文爱好者观测到南极座σ星与地平线的夹角约为( )
A. 18° B. 36° C. 54° D. 72°
2. 该天文爱好者观测到南极座σ星附近恒星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分别为( )
A. 15°/小时,顺时针 B. 15°/小时,逆时针
C. 1°/天,顺时针 D. 1°/天,逆时针
3. 天文观测者通常选择在6月份用望远镜观测南极座σ星,主要是为了( )
A. 减少阴雨天气影响 B. 减少太阳光照的影响
C. 精准观测其运动周期 D. 提高南极座σ星亮度
4. 2023年9月18日晚上,蚌埠市天文爱好者小明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象观察,20时08分一颗恒星进入镜头。若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第二天这颗恒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为( )
A. 9月19日20时08分 B. 9月19日20时
C. 9月19日23时56分4秒 D. 9月19日20时4分4秒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上面四幅图中的箭头,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下列关于四图中各点自转速度大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转线速度:①>②>③>④ B. 自转角速度:①=②=③=④
C. 自转线速度:④>③>②>① D. 自转角速度:④>①=②=③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2023年7月22日是我国七夕节,此时最接近节气是( )
A. 立秋 B. 小暑 C. 处暑 D. 大暑
8. 下列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 春分→清明 B. 小暑→大暑 C. 霜降→立冬 D. 小寒→大寒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甲地进行天文观测。如下图,为某日北京时间11时20分,用量角器测得甲地的某时刻太阳高度和夜晚测得的北极星高度(量角器方位固定不变)。完成下面小题。
9. 当太阳高度出现在图示位置时,则该日( )
A. 为冬至日 B. 当地日落西北方 C. 当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 晨昏线为南北向
10. 当太阳高度出现在图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正午有可能在该地的北方 B. 此时河流水位有可能出现峰值
C. 此时旧的一天范围更大 D. 此时该地有可能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地球除赤道之外的昼夜长短变化。下图为88°S一年内昼长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乙时段,88°S日出方向的变化规律是( )
A. 南—正东—北 B. 北—正东—南 C. 西—正东—北 D. 东—正东—南
12. 88°S各地进入极昼期的时间大约为( )
A. 3月末 B. 4月末 C. 8月末 D. 9月末
13. 88°S各地极夜结束的标志是( )
A. 午夜太阳高度为0° B. 正午太阳高度为0°
C. 午夜太阳高度为2° D. 正午太阳高度为2°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8月8日在成都举办,这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捷克队在8月6日19:30开始的男篮决赛中对战巴西(捷克4月至10月使用夏令时,即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1小时)。下表为世界部分城市地理坐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 布拉格(捷克) 巴西利亚(巴西) 北京
103°E,31°N 14°E,50°N 48°W,16°S 120°E,40°N
14. 某布拉格球迷团计划包机赴现场观看篮球决赛,飞行时间约10小时,其最合适的当地起飞时间是( )
A 8月6日3:30 B. 8月6日2:00
C. 8月6日5:30 D. 8月7日0:30
15. 大运会期间成都( )
A. 日出东偏北日落西偏南 B. 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向
C. 正午日影长度逐渐变短 D. 日出方位逐渐偏南
2022年某楼盘(32°N,121°E)开盘销售已封顶的1~4号楼。这4幢楼均为20层,层高3米,南北楼间距为50米。如图为“该楼盘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小明发现4号楼底层10月22日起正午就无阳光照射,一年中该楼层正午无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
A. 4个月 B. 6个月 C. 8个月 D. 10个月
17. 一般随楼层升高房价相应提高。小明想在4号楼购房,希望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且单价较低。建议他选择(tan34.5°≈0.7,tan58°≈1.6,tan81°26′≈6.6)( )
A. 7层 B. 8层 C. 9层 D. 10层
古诗中有一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晷指日晷,漏指漏壶,都是古代计时仪器。其中,日晷是利用日影计时。晷针指向北极星,晷面平行于赤道平面。某同学在某日北京时间12时,绘制了日晷计时示意图(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描写节气是(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19. 该同学所在地区的经纬度约为( )
A. 40°N120°E B. 50°N105°E C. 40°N105°E D. 50°S120°E
20. 若图示为夏至日的日影,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日日出时,晷针的影子指向卯时中点
B. 当日辰时中点的影长与申时中点影长相等
C. 晷针的影子如图所示时,与北京同处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2
D. 此日过后晷针的正午影长逐渐变短
2022年1月,汤加某岛火山剧烈喷发。几天后,该岛周边几十公里海域漂浮着大量红褐色的石头。图1为该火山位置示意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其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汤加多火山地震原因是(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D.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22. 红褐色石头的形成环境及形成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
A. Ⅰ——① B. Ⅱ——② C. Ⅱ——③ D. Ⅲ——⑤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远眺该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这些城堡似的小丘均按一定方向排列。读乌尔禾魔鬼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魔鬼城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过程最正确的是( )
A. 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B. 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C. 外力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 岩浆喷涌-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24. 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 东西向 B. 南北向 C. 西北-东南向 D. 东北-西南向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25. 该区域先后经历了( )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
B.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
26. 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A. 花岗岩 B. 板岩 C. 页岩 D. 砂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中甲类岩石形成于地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
A. 甲—沉积岩 B. 乙—喷出岩 C. 丙—变质岩 D. 丁—侵入岩
28.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③—熔化 B. ④—外力作用 C. ⑤—地壳上升 D. ⑥—固结成岩作用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河流流经地势平缓地区,在河流弯曲地方洪水期河水冲断河曲颈,使河曲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下图为牛轭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牛轭湖一般形成在河流故道的( )
A. 左岸 B. 右岸 C. 凸岸 D. 凹岸
32. 牛轭湖形成的地区( )
A. 植被较稀少 B. 蒸发量较大 C. 地势较为平坦 D. 土壤肥力较低
33.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会逐渐缩小直至消亡,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的消亡是因为( )
A. 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 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 人类过度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口至尼洋河口长约480km的河段,河型河势变化较大,时而游荡,时而窄深,大致可分为游荡型、宽谷型和峡谷型河道。下图为某一游荡型河段河滩、河岸分布及变化示意图(2007~2014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游荡型河道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但该河段河道并未出现明显的展宽或收缩。该河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落差大,径流速度快 B. 气候高寒,两岸冻土发育
C. 两岸山地高耸,地形制约 D. 位于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
35. 2007~2014年③号河滩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人类活动固滩 B. 植被覆盖率高
C. 河岸形态顺直 D. 地转偏向力弱
二、综合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某日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M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1)图示A、B、C、F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为____。此日地球位于右图地球公转轨道的____(填序号)附近,此日过后1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为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为____,N地的地方时是____时,与北京处在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____。
(3)该日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值为____。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____。指出该日北京日出到日落日影方向的变化轨迹____。
(4)该日B点的日出地方时为____时。
37. 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酒泉深居内陆,有航天发射的诸多优势,“神舟”系列均在此成功发射。除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外,我国还在海南文昌建设了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下图为“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位置”。
(1)请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分析文昌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
3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随着气温升高,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
(1)分析气温升高对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
(2)指出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沉积物的特征。
(3)说明图中虚线框内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框内两侧河岸及河道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0 页,共 10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度(上)高二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南极座σ星位于地轴南极的延伸方向附近,其亮度较低,肉眼观测难度较大。南极科考站的天文爱好者用天文望远镜在某地区(72°S,68°W)观测南极座σ星附近恒星的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天文爱好者观测到南极座σ星与地平线的夹角约为( )
A. 18° B. 36° C. 54° D. 72°
2. 该天文爱好者观测到南极座σ星附近恒星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分别为( )
A. 15°/小时,顺时针 B. 15°/小时,逆时针
C. 1°/天,顺时针 D. 1°/天,逆时针
3. 天文观测者通常选择在6月份用望远镜观测南极座σ星,主要是为了( )
A. 减少阴雨天气影响 B. 减少太阳光照的影响
C. 精准观测其运动周期 D. 提高南极座σ星亮度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观测北极星时,观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由此可推知,观测南极座σ星的仰角与当地地理纬度相同,因此可判断出南极座σ星与地平线的夹角约为72°,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天文爱好者在观测南极座σ星附近恒星的运动时,南极座σ星附近恒星的视运动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其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约为15°/小时,CD错误;其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但由于由俯视转入仰视,观测角度发生变化,故运动方向变为顺时针方向,A正确,B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南极地区长年干燥少雨,A错误;由于南极座σ星亮度较低,强光下观测难度较大,6月当地昼短夜长甚至出现极夜现象,此时段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可以减少太阳光照的影响,B正确;精准观测南极座σ星的运动周期与月份无关,C错误;观测月份不同,并不能提高南极座σ星自身的亮度,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自转运动规律: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2、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约为15°/h;3、地球自转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4、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此时地球自转360°,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4. 2023年9月18日晚上,蚌埠市天文爱好者小明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象观察,20时08分一颗恒星进入镜头。若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第二天这颗恒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为( )
A. 9月19日20时08分 B. 9月19日20时
C. 9月19日23时56分4秒 D. 9月19日20时4分4秒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以某一颗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3时 56分4秒。若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第二天这颗恒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应是2023年9月19日20时4分4秒,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上面四幅图中的箭头,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下列关于四图中各点自转速度大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转线速度:①>②>③>④ B. 自转角速度:①=②=③=④
C. 自转线速度:④>③>②>① D. 自转角速度:④>①=②=③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根据甲图、乙图中顺着箭头的方向东经度在减小,由此可知箭头的方向为自东向西;丙图上方为北极点,箭头方向为自东向西,ABC错误。丁图中顺着箭头的方向,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因此箭头方向为自西向东,能够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D符合题意,故选D。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规律为:极点处为0,其余各地均为15°/h;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为: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处为0。由图可知,①位于赤道,②位于15°N,③纬度高于②,④位于南极点,因此角速度:①=②=③>④,线速度:①>②>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为逆时针运转,从南极点俯视为顺时针运转(北逆南顺)。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度,度数减小的为西经度。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2023年7月22日是我国七夕节,此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立秋 B. 小暑 C. 处暑 D. 大暑
8. 下列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 春分→清明 B. 小暑→大暑 C. 霜降→立冬 D. 小寒→大寒
【答案】7. D 8. D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间隔大约为15天。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2023年7月22日是我国七夕节,大致位于6月21(夏至)后一个月,即夏至后两个节气,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此日最接近的节气为大暑,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8题详解】
根据直射点移动规律可知,两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至冬至直射点南移,冬至至夏至直射点北移。春分→清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A不符合题意;小暑→大暑,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B不符合题意;霜降→立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C不符合题意;小寒→大寒,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前后(即春分)回到赤道。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甲地进行天文观测。如下图,为某日北京时间11时20分,用量角器测得甲地的某时刻太阳高度和夜晚测得的北极星高度(量角器方位固定不变)。完成下面小题。
9. 当太阳高度出现在图示位置时,则该日( )
A. 为冬至日 B. 当地日落西北方 C. 当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 晨昏线为南北向
10. 当太阳高度出现在图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正午有可能在该地的北方 B. 此时河流水位有可能出现峰值
C. 此时旧的一天范围更大 D. 此时该地有可能昼长夜短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区北极星高度为45°,因此当地纬度为45°N。由图可知,图示时刻太阳位于正南方位,应为正午,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A错误;此时日落正西,B错误;当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日期应为夏至日,C错误;该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点,为南北向,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终年都在正南方,A错误;当地纬度为45°N,该地地方时12:00时,北京时间为11:20,说明该地位于120°E以东,为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现象,因此河流水位有可能出现峰值,B正确;此时北京时间为11:20,计算可知,0时经线位于0°经线以西,新的一天范围更大,C错误;此日为春秋分日,该地昼夜等长,D错误。故选B。
【点睛】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地球除赤道之外的昼夜长短变化。下图为88°S一年内昼长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乙时段,88°S日出方向的变化规律是( )
A. 南—正东—北 B. 北—正东—南 C. 西—正东—北 D. 东—正东—南
12. 88°S各地进入极昼期的时间大约为( )
A. 3月末 B. 4月末 C. 8月末 D. 9月末
13. 88°S各地极夜结束的标志是( )
A. 午夜太阳高度为0° B. 正午太阳高度为0°
C. 午夜太阳高度为2° D. 正午太阳高度为2°
【答案】11. A 12. D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已学,甲时刻88°S正值极昼,并即将结束,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乙时刻88°S进入极夜,太阳位于正北方向,故由甲到乙时段,太阳日出方向先为正南、再为正东,后为正北。选项A正确。
【12题详解】
根据已学,秋分日的第二天,90°S出现极昼,当太阳直射2°S时,88°S进入极昼,大约时间为9月末,选项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88°S各地进入极夜的标志是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结束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为0°,选项B正确。故选B。
【点睛】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此后北移,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已经在北回归线上;到北回归线后,太阳直射点就会向南移动,秋分时,又回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冬至日,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然后,太阳直射点会向北移动,春分日回到赤道,依此循环往返运动。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8月8日在成都举办,这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捷克队在8月6日19:30开始的男篮决赛中对战巴西(捷克4月至10月使用夏令时,即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1小时)。下表为世界部分城市地理坐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 布拉格(捷克) 巴西利亚(巴西) 北京
103°E,31°N 14°E,50°N 48°W,16°S 120°E,40°N
14. 某布拉格球迷团计划包机赴现场观看篮球决赛,飞行时间约10小时,其最合适的当地起飞时间是( )
A. 8月6日3:30 B. 8月6日2:00
C. 8月6日5:30 D. 8月7日0:30
15. 大运会期间成都( )
A. 日出东偏北日落西偏南 B. 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向
C. 正午日影长度逐渐变短 D. 日出方位逐渐偏南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布拉格经度可知,布拉格位于东一区,北京时间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捷克4月至10月使用夏令时,当布拉格8月6日3:30时,其实际时间为2:30,可计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9:30,飞机飞行10小时,到达成都时北京时间为8月6日19:30,比赛已经开始,最合适的时间应在比赛开始前到达,A错误;同理当布拉格8月6日2:00时,可求出到达时北京时间为8月6日18:00,比赛还未开始,B正确;当布拉格8月6日5:30时,求得飞机到达时北京时间为8月6日21:30,比赛已经开始,C错误;当布拉格8月7日0:30时,求得飞机到达时北京时间为8月7日16:30,比赛已经结束,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7月28日--8月8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成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A错误;正午太阳在南方向,B错误;期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正午日影长度逐渐变长,C错误;日出方位从南北来看逐渐偏南,D正确。故选D。
【点睛】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时间的计算是“东加西减”。
2022年某楼盘(32°N,121°E)开盘销售已封顶的1~4号楼。这4幢楼均为20层,层高3米,南北楼间距为50米。如图为“该楼盘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小明发现4号楼底层10月22日起正午就无阳光照射,一年中该楼层正午无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
A. 4个月 B. 6个月 C. 8个月 D. 10个月
17. 一般随楼层升高房价相应提高。小明想在4号楼购房,希望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且单价较低。建议他选择(tan34.5°≈0.7,tan58°≈1.6,tan81°26′≈6.6)( )
A. 7层 B. 8层 C. 9层 D. 10层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地球运动的对称规律可知,正午楼房底层接受不到太阳照射的时间和又一次开始有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关于冬至日对称的,由此可以推测,该楼层又一次开始有阳光照射的日期为次年2月22日,因此该楼层一年中有4个月正午没有阳光照射,有8个月正午有阳光照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要保证全年正午都有太阳照射,需要保证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即冬至日可以获得太阳光照;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90°-(32°+23.5°)=34.5°;再由两栋楼的间距50米,可以求得4号楼冬至日正午有阳光照射的高度L=50×tan34.5°≈35米,再由楼高60米可以求出冬至日4号楼25米以下的楼层正午没有太阳光照;每层楼高3米,因此9层的一部分及其以下楼层冬至日正午都没有太阳光照,即10层及其以上的楼层冬至日正午有太阳光照;再由随楼层升高房价相应提高可以判断,满足小明购房条件的最佳楼层为10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高度角对称规律:(1)以直射纬线为对称轴的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相等。(2)以直射经线为对称轴的东西两侧,纬度相等的两地太阳高度角相等。(3)同一地点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天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4)北半球某纬度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5)北半球某纬度在与夏至日(冬至日)相隔几天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在与(冬至日)夏至日相隔几天的正午太阳高度。
古诗中有一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晷指日晷,漏指漏壶,都是古代计时仪器。其中,日晷是利用日影计时。晷针指向北极星,晷面平行于赤道平面。某同学在某日北京时间12时,绘制了日晷计时示意图(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描写的节气是(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19. 该同学所在地区的经纬度约为( )
A. 40°N120°E B. 50°N105°E C. 40°N105°E D. 50°S120°E
20. 若图示为夏至日的日影,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日日出时,晷针的影子指向卯时中点
B. 当日辰时中点的影长与申时中点影长相等
C. 晷针的影子如图所示时,与北京同处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2
D. 此日过后晷针的正午影长逐渐变短
【答案】18. B 19. C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古诗的意思,即白天时间已经最长,夜晚从今天开始逐渐变长,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可知该节气为夏至,B正确;春分与秋分太阳直射赤道,AC错误;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D错误。所以选B。
【19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晷面与地面夹角为50°,则晷针与地面夹角为40°,即北极星视角度为40°,当地纬度为40°N,BD错误;此时为北京时间12时,根据日晷是利用日影计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为当地时间11时左右,地方时比120°E晚约1小时,即该地在120°E以西15°,所以当地经度为105°E,C正确,A错误。所以选C。
【20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夏至日(6月22日)北京时间12时,该日太阳光直射23°26′N,日出早于6点,而影子指向卯正中点为6点,A错误;辰正中点和申正中点关于12点对称,影长相同,B正确;据图,北京时间12时,180°经线为16时,与北京属于同一天占全球范围为2/3,C错误;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该地40°N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正午晷针影长将变长,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昼长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昼长最小值;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昼长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昼长最小值。
2022年1月,汤加某岛火山剧烈喷发。几天后,该岛周边几十公里海域漂浮着大量红褐色的石头。图1为该火山位置示意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其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汤加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D.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22. 红褐色石头的形成环境及形成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
A Ⅰ——① B. Ⅱ——② C. Ⅱ——③ D. Ⅲ——⑤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可知,汤加地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区,地质构造活跃,多火山地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图中Ⅰ代表沉积环境,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Ⅱ代表熔融环境,则箭头②表示熔融作用,箭头③表示岩浆活动,Ⅲ代表变质环境,则箭头④表示岩浆岩进入变质环境,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进入沉积环境,根据材料火山喷发后几天,出现了漂浮着大量红褐色的石头。该红褐色的石头代表喷出岩,则Ⅱ——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岩石主要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沉积岩的特点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如大理岩。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远眺该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这些城堡似的小丘均按一定方向排列。读乌尔禾魔鬼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魔鬼城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过程最正确的是( )
A. 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B. 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C. 外力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 岩浆喷涌-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24. 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 东西向 B. 南北向 C. 西北-东南向 D. 东北-西南向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乌尔禾魔鬼城所在地区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这一时期,大量湖相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在之后地壳抬升过程中,湖泊变为陆地,湖相沉积物及岩层裸露地表,在风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的雅丹地貌,B正确;魔鬼城是沉积岩,排除A、D;魔鬼城形成外力为风力侵蚀,C错。故选B。
【24题详解】
图片雅丹地貌,城堡似的小丘多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据图可知,乌尔禾地区地处我国的准噶尔盆地,风口位于该地的西北方向,据此可判断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因此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Yardang)。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 因干缩裂开, 风沿着裂隙吹蚀, 裂隙愈来愈大, 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25. 该区域先后经历了( )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
B.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
26. 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A. 花岗岩 B. 板岩 C. 页岩 D. 砂岩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面。沉积岩2在下面先形成,后其顶部被外力侵蚀,再后地壳下降,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1,根据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地壳内部岩浆喷发,冲断了岩层形成侵入岩和喷出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图中甲岩石位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最可能是岩浆上升过程中使周围的沉积岩发生变质形成的变质岩,花岗岩是岩浆岩,A错误;板岩属于变质岩,B正确;页岩属于沉积岩,C错误;砂岩属于沉积岩,D错误;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中甲类岩石形成于地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
A. 甲—沉积岩 B. 乙—喷出岩 C. 丙—变质岩 D. 丁—侵入岩
28.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③—熔化 B. ④—外力作用 C. ⑤—地壳上升 D. ⑥—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27. C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图中甲、乙岩石均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应为岩浆岩,其中,甲形成于地表且可直接转化为沉积物,为喷出岩,则乙为侵入岩;丁由沉积物形成,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③是岩浆形成侵入岩的过程,为岩浆侵入;④是变质岩形成岩浆的过程,为熔化;⑤是各类岩石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⑥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是由地壳中先形成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29. D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
河流流经地势平缓地区,在河流弯曲地方洪水期河水冲断河曲颈,使河曲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下图为牛轭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牛轭湖一般形成在河流故道的( )
A. 左岸 B. 右岸 C. 凸岸 D. 凹岸
32. 牛轭湖形成的地区( )
A. 植被较稀少 B. 蒸发量较大 C. 地势较为平坦 D. 土壤肥力较低
33.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会逐渐缩小直至消亡,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的消亡是因为( )
A. 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 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 人类过度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答案】31. D 32. C 33. B
【解析】
【31题详解】
牛轭湖形成于河曲处,在河曲弯曲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变得更加弯曲,最终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D正确C错误;牛轭湖形成于河流的凹岸,凹岸有可能在左岸,有可能在右岸,AB错误。故选D。
【32题详解】
牛轭湖多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河流中下游植被较丰富;从材料中不能判断牛轭湖所在地区蒸发量大小以及土壤肥力高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3题详解】
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地势平坦,湖水不可能大量流出,A错误;人类过度用水不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牛轭湖形成后,与原河道脱离,不受上游河道影响,C错误;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及植被发育覆盖,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B正确。故选B。
【点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口至尼洋河口长约480km的河段,河型河势变化较大,时而游荡,时而窄深,大致可分为游荡型、宽谷型和峡谷型河道。下图为某一游荡型河段河滩、河岸分布及变化示意图(2007~2014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游荡型河道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但该河段河道并未出现明显的展宽或收缩。该河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落差大,径流速度快 B. 气候高寒,两岸冻土发育
C. 两岸山地高耸,地形制约 D. 位于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
35. 2007~2014年③号河滩岸线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人类活动固滩 B. 植被覆盖率高
C. 河岸形态顺直 D. 地转偏向力弱
【答案】34. C 35. A
【解析】
【34题详解】
游荡型河流一般都处于强烈淤积状态,而地势落差大,径流速度快会导致河流下切侵蚀强,A错误;河谷地区海拔较低,即使有冻土发育也是季节性冻土,不是河岸稳定的原因,B错误;该河道的两岸山地高耸,受地形制约影响,岸线基本稳定,C正确;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更容易发生河岸变动,D错误。故选C。
【35题详解】
③号河滩位于机场附近,岸线较稳定,最可能是人类固滩措施的成效,A正确;植被覆盖率高、河岸形态顺直、地转偏向力弱是次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点睛】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面突然放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落淤,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二、综合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某日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M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1)图示A、B、C、F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为____。此日地球位于右图地球公转轨道的____(填序号)附近,此日过后1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为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为____,N地的地方时是____时,与北京处在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____。
(3)该日C点正午太阳高度值为____。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____。指出该日北京日出到日落日影方向的变化轨迹____。
(4)该日B点的日出地方时为____时。
【答案】(1) ①. A>F>C>B ②. ① ③. 先变慢,后变快
(2) ①. (23°26 N,45°W) ②. 18 ③. 从135°E往西到180°
(3) ①. 83°26′ ②.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③. 西南----西北----正北----东北----东南
(4)3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光照图、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球自转速度、公转轨道、太阳直射点、地方时、太阳高度、昼夜长度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图示A、B、C、F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为A>F>C>B。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说明为北半球俯视图,此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右图中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依此类推,②为秋分,③为冬至,④为春分,故地球位于右图地球公转轨道的①附近,地球公转于7月初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此日过后1个月内,速度变化为先变慢,后变快。
【小问2详解】
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135°E为地方时0时,太阳直射的经线是45°W,故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 N,45°W),N地的经度是45°E,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18:00时。因为135°E为0时,北京位于135°E以西,与北京处在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从135°E往西到180°。
【小问3详解】
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C点的纬度是30°N,根据计算其正午太阳高度值为90°-(30°-23°26′)=83°26′。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该日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正午到正南,西北方向落下,北京日出到日落日影的运动轨迹西南----西北----正北----东北----东南。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B地夜弧为90°,故夜长为6小时,昼长为24-6=18小时,故日出=12-(18/2)=3时。
37. 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酒泉深居内陆,有航天发射的诸多优势,“神舟”系列均在此成功发射。除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外,我国还在海南文昌建设了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下图为“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位置”。
(1)请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分析文昌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
【答案】(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该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3)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为材料,涉及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及原因、太阳能开发的区位条件、航天发射场选址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根据等日照时数数值变化判断,年日照时数总体西北数值大,东南数值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小问2详解】
甘肃省深居大陆内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故太阳能丰富。
【小问3详解】
文昌发射中心有三大优势。第一,作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中心,它靠海港,运输方便。火箭可以海上运输,箭体直径不再受铁路桥梁涵洞限制,进一步释放了火箭设计的潜力。第二,纬度低,发射效率高。文昌约北纬18度,自转线速度快,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同型火箭运载能力可提高10%。第三,射向宽,安全性好。四面环海,航区及落区安全性好。
【点睛】影响太阳能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太阳能比较丰富;②气候因素:一般来说,气候干旱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比气候湿润地区的太阳能丰富;③海拔高度:一般来说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同纬度海拔低处太阳能主要丰富;④天气状况:晴朗天气较多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
3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随着气温升高,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
(1)分析气温升高对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
(2)指出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沉积物的特征。
(3)说明图中虚线框内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框内两侧河岸及河道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答案】(1)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风化作用增强,碎屑物质增多亦可酌情给分);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
(2)多砾石,平均粒径大;棱角分明,磨圆度差;大小混杂,分选性差。
(3)冰川堆积体在左(南)岸堆积形成凸岸;河道变窄、河水变深,主河道向(北)岸靠近;流速加快,对(北)岸侵蚀加强,(北)岸经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凹岸;河道由直河道变弯曲河道。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冰川泥石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河流堆积地貌泥石流、滑坡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气温升高,对帕隆藏布江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冰雪消融。结合材料,即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因此冰雪融化,大量冰碛物,即冰川沉积物,是冰川在堆积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随着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此外,由于冰雪融水量的增加,地表径流增多,地表径流量增加,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继而导致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
【小问2详解】
沉积物的磨圆度一般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风和流水作用由于能量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好 。而冰川和风化的沉积物分选性差,因为冰碛物多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 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差。一般而言,搬运距离越长或经反复搬运,磨圆度越高,而风化或重力崩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磨圆度较差。因此,与入海口三角洲相比,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多粒径较大的砾石,棱角分明、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差。
【小问3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如该地的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较突出, 伸入河流之中,从而影响流水的流向(及流水的侵蚀方向)。题目强调的是变化过程。具体来说,冰碛物在左岸形成凸岸,导致河道变窄,形成“狭管效应”(气流、水流等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窄谷时,加速流过,侵蚀性增强)。河水变深,右岸侵蚀加强(主河道向右岸靠近)。最终经过长期侵蚀形成凹岸,两岸由直变弯。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20 页,共 20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