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10: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共14小题;满分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画家在所画的山水中总将人物画得极___的理由。在中国的"雪后观山"画幅中,那个观望雪山中雪景的人是被画成小到粗看竟寻不到尺寸,必须要仔细寻找,方能觅到。这个人蹲身在一颗大松树下,而在这十五英寸高的画面中,他身体的高度不过一英寸而已。而且全身不过聊聊数笔。又有一幅宋画,上边画着四个高人游于山野之间,举头观看头顶上如伞盖般的大树。一个人能偶尔觉得自己是十分渺小时,于他很有益处……( ),能使人清心净虑,扫除不少的妄想。
人类往往易于忘却他实在是何等的渺小无能。一个人看见一座百层大厦时,往往便会自负。治疗这种自负症的对症方法就是: 将这座摩天大厦在想象中搬置到一座渺小的土丘上去,而习成一种何者是伟大,何者不是伟大的更真见解。我们所以重海洋,是在它的广浩无边,重山岭是在它的高大绵延。黄山有许多高峰都是成千尺的整块花岗石从地面生成,连绵不绝的长达半里多路。这就是使中国画家的心灵受到感动的地方。它的幽静,它的不平伏的___,和它那显然的永在,都可说是使中国人爱好画石的理由。一个人没有到过黄山绝不会相信世上有这么样的大石。十七世纪中有一个黄山画派,即因爱好这种奇石而得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渺小 分辨 宏大 B.微小 分辩 宏大
C.微小 分辨 洪大 D.渺小 分辩 洪大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许多中国人都以为游山玩水有一种化积效验
B.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以为游山玩水有一种化积效验
C.尽管许多中国人都以为游山玩水有一种化积效验
D.无论许多中国人都以为游山玩水有一种化积效验
3.下列对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杜牧 唐朝 借古讽今
B.《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北宋 奏章体
C.《窦娥冤》关汉卿 金末元初 元杂剧
D.《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英国 四大悲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毛泽东深爱宋词,作品颇得苏辛神韵,( )。《念奴娇·昆仑》起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恰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毛泽东自言“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已表明对二者有所偏重,但他从不顾此失彼。“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毛泽东,对豪放婉约的辩证态度,使二者相得益彰。此论切中( ),是有词论以来的真知灼见。
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而中国古代诗词文论,诸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众多解诗、评诗、品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毛泽东既填词也写诗,不能将毛泽东的词作与宋词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地给诗人毛泽东贴上“豪放派”的标签。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清新绮丽 珠联璧合 时弊B.器大声宏 珠联璧合 肯綮
C.清新绮丽 异曲同工 时弊D.器大声宏 异曲同工 肯綮
5.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而中国古代诗词文论,诸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了众多评诗、解诗、品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
B.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而中国古代诗词文论,诸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众多解诗、评诗、品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
C.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而中国古代诗词文论,诸如陆机《文赋》、刘勰《文
心雕龙》提出了众多解诗、品诗、评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
D.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而中国古代诗词文论,诸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众多解诗、品诗、评诗的方法,内容博大精深。
6.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B.宋词两大词派分别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筹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有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
C.现代诗往往也从古诗词中汲取经典意象,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闻一多《红烛》,引言“蜡炬成灰泪始干”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D.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的别称有“乐府“诗余”“长短句”等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籍”“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摘自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求,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
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央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颖、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 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 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 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摘编于朱光潜《谈文学》)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8.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晶女最好。
9.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点苍山游记
杨慎(明)
自余为谬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照,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闻。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翻耳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太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 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瑚,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问其男子何在,言“欠课,为宦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暝色欲来,辞舟登阁。(有删节)
【注】①谬(1ù)人:有罪之人。②网罟(gǔ):渔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入龙黾关 比:等到 B.松林荫轩 荫:树影
C.轩窗洞豁 洞:明亮 D.遵崖壁而南 遵:沿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则网詈大密 ②今取人则不然
B.①因以木击之 ②因之以饥懂
C.①徒步而升 ②功成而德寡
D.①有渔家妇子居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B.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C.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D.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13.下列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出作者对点苍山风景喜爱与赞叹的一项是( )
①不觉神爽飞越
②余时如醉而醒
③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
④声如玉磬,清越可闻
⑤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
⑥中可容瑚,喜不自胜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总写点苍山胜景,作者从自己遍游名山胜水的经历写起,意在衬托点苍山独特之美。
B.第二段记述了我与李中溪先生同游点苍山的经历,两人一天之间游历了“龙关晓月”“鸳浦夕阳”二景。
C.第三段描写浮图塔、汝南王碑、晴川秧雨三景,作者或考订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
D.第四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点苍山胜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石窟中渔家妇子的悲悯之情。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非点苍真面目乎 微公,几失此奇观矣。(3分
(2)问其男子何在,言“欠课,为官家所系”。(3分)
五、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满庭芳·赤壁矶头
南宋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临皋亭下,扁舟两度经过。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三国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烟波。风流处,竹楼无恙.相对有东坡。
登临,还自笑,狂游四海,一向忘家。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明日片帆东下,沧州上、千里芦花。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乘船两度经过赤壁,虽感此处景色美好,但美景并不能化解内心的忧愁。
B.上阕用典,“风流处”化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C.“片帆”即孤舟,暗示人物处境,“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用法相似。
D.本词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先抒情,后叙事,实写内心情思和返乡生活。
17.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皆为登临赤壁所作,两首词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何异同 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六、默写(本题共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民之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侵之愈急。(《六国论》)
(5)__ ,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的句子是“__, ”。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权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遵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的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距巷,困窘织屦,槁项黄截”,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摘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个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擎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19.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牵绊(pàn) 树杈(chà) 窈(yǎo)兮 磅(páng)礴
B.诙(huī)谐 狡黠(xiá) 虬(qiú)龙 芰(jì)荷
C.拘囿(yòu) 梦魇(yè) 蕴藉(jiè) 晕(yùn)眩
D.掮(qián)住 氛(fèn)围 咀嚼(jué) 穷闾(lú)
2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不仅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而且庄子在精神上少牵绊。
B.“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慕的瑰丽梦幻的理想世界,尽管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本文否定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E.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21.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 (6分)
22.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赏析它的妙处。(5分)
八、语言运用及名著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23.将下列对联所描述的人物分别填写在横线上。(4分)
①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②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③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④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证明。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 。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乘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⑤却容不了当权派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A.②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25、根据材料描述,下列横线处对应《红楼梦》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在小说《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位姑娘感慨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她是①___有一位姑娘的屋子,王熙凤特地叮嘱“断乎抄检不得”,她是② 。在宝玉的怡红院,有位姑娘“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哪一声将箱子掀开,双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她是③
A.贾迎春林黛玉晴雯B.费探春薛宝钗晴雯
C.贾惜春薛宝钗袭人D.林黛玉贾探春袭人
九、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走出去,你才会有阅历、有沉淀、有气质;走出去,才能与世界同呼吸、共发展、齐分享……走出去,有风险,然而最大的风险是一点风险都不冒。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