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6 11: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甲午战败,中国该怎么走接下来的路?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
1.背景
康有为 梁启超
(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图一 屠龙大会
一、戊戌维新运动
1
2.序幕: 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四项解决办法:
① 下诏鼓天下之气;
② 迁都定天下之本;
③ 练兵强天下之势;
④ 变法成天下之治。
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
①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
②成立团体:强学会和保国会
③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④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严复的《天演论》
一、戊戌维新运动
3、过程
强学会旧址
1895北京《万国公报》
1895北京强学会
1897天津《国闻报》
1897长沙时务学堂
1895上海强学会
1896上海《时务报》
1891广州万木草堂
3、过程
一、戊戌维新运动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①概况: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一、戊戌维新运动
4、高潮:百日维新
②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被杀,除京师大学堂外,改革措施全部废止。
5、结果:戊戌政变(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
6、意义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失败: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具体原因:①缺乏严密的组织;
②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
③实力弱小且严重脱离群众;
④守旧势力的强大;
⑤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官僚;
合作探究
7.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口号
1、原因
扶清灭洋
“扶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但是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
“灭洋”具有强烈反帝爱国倾向,但是具有盲目排外性
猪→天主
羊→洋人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美】《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3、过程
义和团运动旗帜
1898年,兴起于山东,
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898年冬
开始兴起,
提出“扶清灭洋”
1899年底
清政府先抚后剿,
运动转向直隶
1900年6月
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
中外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渐息
义和团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
①清政府的策略: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②列强的态度:要求清政府取缔——联合镇压
③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材料一 则各国于此一役,知民气之不可辱;有此数功,则我国民精神可从此振刷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4、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
(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积极: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3)局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
⑴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⑵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危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过程
西摩尔率军进犯北京
1900.6.10
廊坊阻击战
攻陷大沽炮台,进犯天津
6月中旬
天津保卫战
慈禧“宣战”
6.21
天津陷落
7月
北京失陷
8月中旬
西逃议和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3.东南互保
内容: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材料一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东南互保”,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材料二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①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东南的稳定; ②维护了列强在东南地区的利益;
③ 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④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1、结果:
四、统治危机加深
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内 容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辛丑条约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交控制,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南京条约》
《辛丑条约》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开始沦为
完全陷入
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进一步推向
一、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1898年)1.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上:民族资义发展,资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康梁宣传维新思想。2.序幕——康梁“公车上书”3.百日维新:1898.6.11.—9.21,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标志)。
4.失败原因:根本:资义发展不充分,资级势力过于弱小;
具体:①缺乏严密的组织; ②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 ③实力弱小且严重脱离群众; ④守旧势力的强大; ⑤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官僚;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扶清灭洋”反洋教斗争
1.原因:①根因:民族危机加深。
②直因: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深。
2.失败原因: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原因:①根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②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1901年《辛丑条约》(惩、赔、设、拆、禁。)
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C
2.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C
3.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B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京津沿线炮台 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B
面对日渐沉重的危机,当时的人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改良,还是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当时的救亡图存还存在什么问题?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5
1897
1898
1900
1901
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亡道路
不同的阶层还没有走向联合
那么,哪一条才是正确的救亡道路?
感谢聆听
下节预告: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