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赤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5 10:2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①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②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慕,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③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④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①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肖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②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迷,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刘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③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3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3分)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从上述两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由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檐,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全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看,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麦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 “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8.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6分)
9.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况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镉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权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杆、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矜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侄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甫A又B善C陈D时E事F律G切H精I深J至K千L言M不N少O衰P世Q号R诗S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 《沁园春·长沙》 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不同的。
B.“因客耒阳”的“因”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的意思不同。
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中的“如”不同。
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4分)
(2)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矜弱,情不忘君。(4分)
14.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希望“天子哀怜”、渴望被重用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鸡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作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颠上,影射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句写鸿雁,中间三四句“侧见”领起,写“翠鸟” 的招摇,最后又以鸿雁结束。
16.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散步,更是散心。若在得失沉浮、爱恨情仇里浸淫久了,人就容易麻木迷失、盲目攀比,容易①_________,捆住自己;而在大自然中,一个人可以轻易敞开心扉,将山河入目入怀,继而忘我,与天地融为一体。人很简单,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而散步,看似是出走,其实是回归。
散步,会期待着新鲜、新颖与新意,最好能移步换景,但更憧憬的是换换心情。生活是酸甜苦辣,人心也是②________,不会也不宜沉溺于一味之中。你以为自己遇到难以逾越的沟壑或门槛,继而郁郁寡欢,甚至情不能自已,或许出门走走、见见世面之后,就会豁然开朗,一笑而过了。尘世的烟火,从未偏爱谁,也没冷落谁。
散步不止于地理位置,还要往精神世界里走一走,比如书本杂志,比如③________。看他人的生活,品一品多元的世情,思维散开,思考更多,这才是最好的“形散神不散”。散步是一场小小的旅行。途中,遇见熟悉的风光、场景时,把往事旧情重温一遍、回味一番;邂逅了新鲜的事或有趣的陌生人,也不要得意忘形——这是缘分精心准备的小点心,我们要及时拿出对等的真诚与爱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用修辞的效果。(4分)
20.请仿照示例,根据材料主要内容另写两句。(4分)示例:散步不只是出去,还是回归。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对公众而言,浮空器可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内部充入氢气或氨气的气球就是一种浮空器,但科学上应用的浮空器却不是这么简单。
总体上,浮空器可分为气球和飞艇两类。气球是指无动力装置的浮空器,①________,其中,自由气球随风飞翔,而系留气球利用缆绳系留固定在地面锚泊设施上。飞艇是自带动力装置,可进行操纵飞行的浮空器。在青藏高原创造观则高度世界纪录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平台属于一种大型的系留气球平台系统。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如此大的系统,②________?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高招,他们将“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系统按功能区分,五个分系统紧密协作,共同保障浮空艇的升空科考观测的正常运行。
浮空艇③________。不仅在珠峰,浮空艇还活跃在很多科研项目中:曾在可可西里西区观测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活动;曾在内蒙古地区开展草畜资源状态监测,为草畜平衡模型构建,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提供平台支持等。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划线部分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夜晚翻开史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浮现眼前——夜真静啊!
B.穿过连廊,走过一片竹林,就到了这间院落的中心——涵远堂。
C.刚登上泰山山顶,我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一声呼喊:“我们来啦——”
D.在村口槐树下的老人娓娓道来——数年前的一个冬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2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圣人总是把种种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梁启超说:人生最苦的不是贫与死,人生之最苦莫过于身上背负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勇敢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赤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答案
1.D
【解析】A.张冠李戴,文中萧绎所说的“文”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是文体辨析开始”说法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
C.“开始关注”“强调”说法有误。
2.B【解析】B.“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
3.C【解析】 C.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
4.(4分)
(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
(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
(答两条即可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6分)(示例一)《短歌行》:(1)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
感人。(2分)(2)通过宴会的歌唱,抒了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2分)(3)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但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示例二)《归园田居(其一)》:①善用白描、对偶等手法,全诗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3分)②描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C.兄妹三人的确各具特点,但焦点都在糖的美味;“我”不只垂涎美味,六弟也没有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
7.D.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极其无意思的……”主要表达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没有吃到糖的失落。
8.(6分) ①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
②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
③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
(一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4分) ①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②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
③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
之间的淳朴善良。
(答两条即可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3分)F J P
11.A
12.C
【解析】“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
13.(8分)
(1)(4分)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
(评分标准:“属”“且”“窃”,句意正确1分)
(2)(4分)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
(评分标准:“尝”“挺节”“矜”,句意正确1分)
14.(3分)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生活窘魄,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
(一条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祖庙,并到郊外祭天地,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认为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获罪受罚,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放肆,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旺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住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15.B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是错的,应是暗示世事险恶,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格外有所警惕。
16.(6分)①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以孤鸿的失群寂寞,不敢顾池潢,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也体现了世道险恶,自己有警惕之心;②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做对比,衬托出身居高位的小人们狭隘、浅薄,不可一世,表现自己对得意忘形的高官们的讽刺和警告,对奸臣当道的愤懑;③借孤鸿决定“游冥冥”,暗寓自己看淡名利,不慕权贵,有意退隐,远离祸患的情怀。
(此外,如果写“借孤鸿游冥冥,表现自己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力求寻求自由与超越,同时对于往后人生的旅程保持一种襟怀自得和从容自若;或者写孤鸿侧见双翠鸟占据高树,表现出作者对气焰嚣张者的不屑,体现其傲岸的人格”也可以。)
(答三条即可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6分)(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3分)示例:①作茧自缚②五味杂陈③人情世故
(其它表达合理的成语,亦可酌情给分;成语字写错了不给分。)
【解析】第一空,依据后文的“捆住自己”可知,这里可填“作茧自缚”。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第二空,所填成语对应前文“酸甜苦辣”,可填“五味杂陈”。五味杂陈:指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形容感受复杂而说不清楚。第三空,依据后文“看一看他人的生活,品一品多元的世情”可知,这里是强调要了解一下多元的世情,可填“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19.(4分)比喻,把散步中的所遇比喻成“点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散步给人带来的美好愉悦感受和收获,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拟人(或比拟),精心准备是人的动作,此处把缘分当人写,仿佛散步的收获都是有意安排一般,突出了缘分的奇妙作用,生动有趣,表现作者的喜悦。
(评分建议:答比喻或拟人任一手法即可。如果二者皆答,按得分高的手法采分。一点1分,四点即满分4分,言之成理即可。 )
20.(4分)散步不止是阅景,还是愉情;散步不止在地域,还在内心。
[解析]所给句子的结构为“散步不只……,还……”;再分析内容,上述结构空缺处的两个词语意思相对,或者说是从不同角度阐释“散步”。由“散步,会期待着新鲜、新颖与新意,最好能移步换景,但更憧憬的是换换心情”可仿写为:散步不只是阅景,还是愉情。由“散步不只于地理位置,还要往精神世界里走一走”可仿写为:散步不只在地域,还在内心。
21.(3分)B(原文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是话题转变B是对前者的解释说明C是声音的延长D是引出下文)
22.(6分)①分为自由气球和系留气球;②如何保证它的正常运行;③能满足科学观测的不同需求。
23.作文(60分)审题略
【例文】
承担责任,做中国的脊梁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走过岁月山河,历经历史烟雨。太多太多的身影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不管是风和日丽的平坦,还是风雨飘摇的坎坷,他们,始终挺起脊梁,把责任背在肩上。虽无功、无己、无名,虽没有为他们谱成的正史篇章,他们那承担的脊梁,依旧传递了责任的正能量!
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啊,也许从那时起,挺直脊梁,承担起肩上的重任便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旅行。它需要张载那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需要范仲淹那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需要李大钊那种“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宇宙”的雄心与笃定。
纵使这条路有千万般险阻,我们依旧看到了无数前赴后继的身影。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惊天撼地,他们挺起的脊梁便足以在平凡的岁月中留下弥足的可贵。还记得足球记者李承鹏吗?他一心报道黑哨,把坚持正义的责任背在肩下,就算有万千人阻挡,就算有太多的非议与抨击,也依旧无法动摇他内心对责任的信仰。还记得最美司机吴斌吗?强忍着肝脏被击碎、三根肋骨被撞断的剧痛,完成一系列安全操作,并用仅存的气力安全疏散乘客。24名乘客安然无恙,而他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8岁。生命消逝的时刻,责任让这个平凡的人成为了这个世界最美丽的天使。
前辈曾这样教育我们:“孩子,你要知道,你现在的高度,是无数前人用奋斗铺成的,所以,你必须承担起现今的责任,将这条路走下去。”是啊,我们多么幸运,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享受幸福的生活。
《士兵突击》中说:“我们不敢妄谈胜利,只想让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中少死几个,这就是军人的人道。”而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挺起我们的脊梁,坚定地把责任背在肩上。我们不敢妄谈成功,只想让我们的社会因我们的付出而多添一抹亮色,这便是我们的人道。
朋友们,挺起我们的脊梁吧!承担责任,做中国的脊梁。
同课章节目录